人民网
人民网>>军事

重回军营,聆听一场青春的对话

王凯华
2025年08月30日09:11 |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222
小字号

坐在返程的车上,老部队营区渐行渐远,翻涌在心头的不舍之情却久久不能平息。

前不久,作为清华大学“青春界碑 国土边防”主题实践活动的一名支队长,我带着10余名同学走进自己曾服役的东部战区陆军某旅。

踏入营区大门的那一刻,熟悉的感觉扑面而来,阳光依旧明媚,和记忆里的那些夏日一模一样。战友们笑着迎上来,有力拥抱拍打后背,一下子就把我拉回与战友们摸爬滚打的日子。

路过器械训练场时,我的目光不由投向单杠。新训时,我的引体向上成绩不错,生出几分自满。下连后,我发现引体向上课目的考核标准更严格,习惯于上杠后“摆浪”的我只能勉强达到及格。后来,我严格按照标准动作训练,手掌一次次磨出血泡又结痂,直到结成厚厚的茧子。当我在体能考核中咬牙完成20个标准动作时,终于体会到坚持的收获。这段经历让我明白,军人的坚韧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在一次次突破自我中磨炼而成。

走进“模范修理连”荣誉室,同学们围在讲解员身旁,随着他的讲述,视线扫过墙上的一面面锦旗和展板上的一张张老照片,眼神里充满敬意。看到这样的场景,我不禁想起新兵下连那天,我和新战友们也是站在这里,聆听老班长讲述连队的光荣历史。当时,连队一级军士长任勇讲起他参加国庆60周年阅兵保障任务的难忘经历。2008年底,面对服役期满、家人期盼,任班长毅然选择留下。那段时间,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标准高,一些官兵产生畏难情绪,任班长逐个找他们谈心,工作上倾囊相授,生活上细心关照,所带班被阅兵指挥部评为“装备保障先进班”,任班长也被表彰为“装备保障技术能手”。

任班长的经历,对那时刚刚成为一名修理兵的我来说,无疑是一次精神的洗礼。虽然任班长和战友没有参加受阅,但保障滚滚铁流通过天安门,他们是当之无愧的幕后英雄。从他们身上,我认识到修理兵虽然很少有机会驾驶战车在演训场驰骋,但有了我们的保障,战车才有冲锋沙场的底气。我深切体会到,将个人追求融入国防和军队建设事业,平凡岗位也能成就不凡。

参观官兵宿舍时,看到内务架上摆放的背囊及战斗装具,几名同学充满好奇。经同意,他们试穿起来。穿上沉甸甸的战斗装具,背上装满物资的背囊,他们的肩膀瞬间一沉,脚步也有些踉跄。一位同学说:“我只是体验了一下,你们是日复一日的训练。我终于知道‘负重前行’的含义……”

装甲车前,我们与官兵齐声高唱《强军战歌》——“听吧新征程号角吹响,强军目标召唤在前方……”那一刻,青春的激昂与军人的坚毅在歌声中共鸣。有同学在活动结束后的感悟中写道:“战车前的那场合唱,仿佛一种宣告:从清华园到演兵场,青春报国的长路殊途,但终将同归——在民族复兴的壮阔征途上,我们与最可爱的人并肩,是不可阻挡的奔涌后浪!”

座谈活动中,大家起初还有些拘谨,气氛很快在真诚的对话中变得热烈。一位同学问一名战士:“你为什么想来当兵?”战士回答:“我从小就向往军营,虽然平时的工作只是修理车辆、执勤站岗,但一想到维护战车也是在保障部队战斗力,就觉得很值得。”

一位刚荣立二等功的班长分享了他的军旅故事。谈起备战全军比武的经历,这位班长说:“讲自己的故事,不需要准备,不需要稿子。”那一刻,我仿佛看到被汗水浸透的作训服、磨出老茧的双手、在训练场和赛场上拼尽全力的身影,我想,正是那些日日夜夜的淬炼,让他有了一份无需言语雕琢的从容。

深受触动的同学们也纷纷打开话匣子,聊起大学图书馆里的灯火、未来人生的规划,以及对军人职责的理解。官兵们目光灼灼,掌声热烈。坐在曾经的战友和现在的同学们之间,看着大家交流着对青春、责任和未来的理解,我不禁感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与军人绝对忠诚、敢打必胜的信念,在这一刻交汇相融。

离开时,夕阳把营区染成金色。看到训练场上战友们生龙活虎的身影,那句“苦字面前不低头,难字面前不摇头,险字面前不回头”的誓言浮现在我的脑海。退伍那天,我面对连旗,发出永葆“三不”精神的誓言。未来,我会带着部队赋予我的坚韧和担当,踏踏实实走下去。希望同行的同学们能记得这个夏天,记得这片土地上无声的坚守,记得和平年代里总有人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默默守护着万家灯火。

营区的灯光渐渐远去,我心里的那团火,却好像愈烧愈旺了。

(何驹、喻润东整理)

(责编:黄瑾、宋晨)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