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出台大规模防务开支计划


据外媒报道,德国默茨政府近日公布一项截至2041年的防务开支计划,总金额超过3550亿欧元(约合4160亿美元),力求将德国联邦国防军打造成欧洲最强大的常规军事力量。这是继上届朔尔茨政府设立1000亿欧元特别国防基金之后,德国再次公开大规模防务开支计划。有评论指出,在财政有限情况下,德国接连推出巨额防务开支计划,将挤压社会福利等领域资金投入,引发民众不满情绪。
开列军备投资清单
德国媒体称,此轮防务开支计划是德国对安全环境变化和盟伴战略调整的积极回应。一方面,德国认为,在东欧局部冲突延宕背景下,该国常规军力无法支撑其欧洲地区大国地位,迫切需要追加资金投入,提升武装力量现代化水平;另一方面,此举也是响应欧盟“欧洲重新武装”倡议和北约提升国防开支GDP占比要求的具体举措。此前,默茨政府已表态将在欧盟8000亿欧元倡议资金中带头垫资,并计划到2029年将核心国防开支占GDP的比例提升至3.5%。
德国已列出具体采购清单:超过700亿欧元用于打击类火力购置,解决当前面临的武器和弹药短缺问题;520亿欧元用于订购现代化坦克和装甲车,补充陆战场重型装备;至少360亿欧元用于采购潜艇,实现水面舰艇和水下力量协调发展;超过340亿欧元用于空中武器平台和作战能力迭代升级,包括采购F-35战斗机、研发欧洲第六代战机及借鉴东欧战场经验打造无人机作战力量等;约40亿欧元投资防空系统建设,并以长期租借和临时部署方式向东欧和北欧国家推广德制防空武器。
今年年底前,德国国防部将提交60余份采购清单,其中包括斥资30亿至50亿欧元添购20架“台风”战斗机、100亿欧元购买“拳师犬”装甲车、70亿欧元订购“帕特里亚”步兵战车等。
至于如何支持这笔延续15年的庞大预算,有外媒指出,默茨赢得大选后开始松绑“债务刹车”条款,不断放宽国防支出债务上限。未来,德国大概率将采取“政府小股注资、市场大量投资”模式,以1∶10比例吸引多方投资。
映射军备建设重点
有外国军事专家称,这项防务开支计划是默茨政府履新后推出的首个防务指针,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执政理念,也映射出未来一段时期德国军备建设重点。
德国陆军在经费分摊中占据“大头”,“豹”-2主战坦克、“拳师犬”装甲车、“帕特里亚”步兵战车等装备,将成为其未来20年陆战场主力。这些装备将编入现有2个装甲师和1个快速部队师。未来首个国土防御师和首个海外驻军立陶宛旅也将满编运转,相关开支均来自新计划预算。
德国海空军装备将进行渐进迭代。空中力量仍采取美制F-35A和欧洲“台风”战斗机混搭的“五代机+四代机”编配模式,并加大对欧洲第六代战机的研发投入。海军在保持现有水面舰艇规模的同时,注重潜艇部队迭代扩编,在2038年前增加4艘以上新型潜艇,并新增水下潜航器部队。
外媒称,德国对未来海空力量的建设思路,折射出其在欧盟和北约防务中“双头下注”的复杂心态。以海上力量为例,无论是领衔北约波罗的海特遣部队遂行相关任务,还是执行欧盟红海“盾牌行动”,德国水面舰艇均是参与盟友“集群”行动,表明现有水上力量足以满足未来任务需求。而其潜艇等水下战力的换代升级和扩编增量,则是巩固地区军事影响力比较优势的重要举措。
面临发展失衡风险
德国内部有声音称,政府的巨额防务开支计划是一把“双刃剑”,在让军工企业收获订单的同时,可能导致德国经济社会发展失衡。
持续追加防务开支和打造欧洲最强大常规军事力量,都被视为德国军事转型的标志性事件,也促使相关企业将技术研发和生产重心偏向军备领域。有欧洲媒体结合卫星影像数据分析,尽管德国莱茵金属公司等防务企业在欧洲地区的生产线不断扩大,但除传统火药和“豹”-2系列主战坦克外,在尖端武器系统研发方面仍然动力不足。未来15年,德国远程打击能力和全球侦察网络将落后于美俄等国。
另外,随着宝马、奔驰等汽车制造商进军军工产品生产研发,有德国经济学家表示,这种“战争经济”模式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带来亮眼的经济数据,但也可能因产业结构失衡,使国家在经贸竞争、社会福利方面落后于其他国家。还有德国民众称,欧洲防务工业部分武器原材料和核心部件高度依赖外部供应链,不排除“战争经济”红利将大幅外流。此外,德国为发展军备采取的激进举债模式可能导致财政失衡,引发部分民众不满,近期,在卡塞尔、埃尔福特等地就出现针对军车的故意破坏行为。(刘柯涵)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