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军事

战旗猎猎 使命生辉

2025年09月04日09:08 |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222
小字号

在人民军队的血脉中,荣誉战旗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精神的图腾。它们承载着一支支英雄部队浴血奋战的荣光,也激励着广大官兵肩负起新时代强军兴军的时代重任。从东北林海到西北戈壁,从南海礁盘到雪域高原,一面面战旗在征尘中猎猎作响,在使命中熠熠生辉。80多年来,这些从抗战烽火中走来的荣誉部队,以忠诚谱写奋进担当,用信仰淬炼刀锋剑刃。训练场上,在一面面迎风招展的战旗下,官兵们苦练打赢本领,向着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加速奋进。

——编者

第75集团军“白刃格斗英雄连”

“做一把永不卷刃的刺刀”

■闵 宁 解放军报记者 陈晓杰

滇西高原,骄阳灼人。前不久,记者来到第75集团军“白刃格斗英雄连”,一场刺杀对抗赛正在进行。势均力敌之际,下士庄佳潜敏锐发现对方弱点,快准狠发动“致命一击”,赢得关键一分。

“刺杀训练是培育官兵血性胆气、激发训练热情的一种有效方式,作为‘白刃格斗英雄连’传人,这是官兵必须掌握的基础技能。”该连徐指导员告诉记者,刺杀对抗赛是连队的传统技能课目,赢得季度赛冠军的官兵,照片就能登上连队“荣誉墙”。

“白刃格斗英雄连”组织授刺刀仪式。图为各班班长为新兵授刺刀。彭单化 摄

穿过火热的训练场,走进连史馆,一面面鲜红的战旗见证着这支英雄连队的奋斗历程。位于正中央的,就是“白刃格斗英雄连”战旗。

时至今日,该连每名官兵心中,都牢记着那段令人血脉偾张的光荣历史:1940年,百团大战大落坡村战斗中,面对装备精良的日军,该连官兵在弹药用尽后,毅然勇猛冲锋,用刺刀与敌人展开白刃格斗……经过浴血奋战,击毙日寇40余名。战后,该连被八路军总部授予“白刃格斗英雄连”荣誉称号。

“这面战旗是先辈们用刺刀拼杀、用鲜血浸染、用生命镌刻的宝贵财富。面对强敌敢亮剑的‘白刃格斗精神’,永远是我们奋进不息的动力源泉。”徐指导员向记者讲述了战争年代连队先辈惊心动魄的战斗经历,介绍如今连队官兵赓续红色血脉、凝聚奋进力量的有力践行——

新兵下连时,组织授刺刀仪式,继承先辈遗志,熔铸忠诚之魂;开展“传承光荣历史、砥砺前进力量”主题演讲比赛,激发豪情动力;邀请参战老兵讲述战斗故事,带领官兵重温战史战例……多年来,连队前辈奋不顾身、舍我其谁的英雄胆魄,深植官兵心底,融进大家血脉。

二级上士田巴特,入伍来到连队后,很快就被“见红旗就扛、见第一就争”的氛围感染,对训练充满热情。短坡冲刺、肩扛圆木、推弹药箱……在一个个课目反复淬炼中,田巴特熟练掌握了侦察兵的专业技能。

2021年,田巴特被选中参加某项国际军事比赛。定向越野中,他主动帮受伤的战友背枪,身体负重40公斤。临近终点时,体力耗尽的他,脑海中闪现出连史上一位位英雄前辈的身影,不禁高喊:“中国必胜!”他们拼尽全力冲向终点,成为该项考核中唯一一支完成比赛的参赛队伍。那次比赛中,田巴特一次次突破身体极限,最终和战友们取得团队总评第二名的好成绩。

历史的回响,激荡在今日演兵场上。当年大落坡村外那支与日寇刺刀见红的年轻连队,如今已经成长为祖国南疆的“丛林猛虎”。

去年,在某中外联训任务中,该连官兵清剿据点时,突遇“敌”强火力压制。“跟我上!”该连金连长一马当先,带领战士们利用复杂地形迅猛穿插,撕开“敌”防线,干净利落完成清剿。上级领导给出评价:“行动果决,有当年那股‘刺刀见红’的血性!”

近年来,该连先后完成多次跨国联合训练和特战小队集训比武等重大演训任务。2023年,荣立集体三等功;2024年,连队党支部被集团军表彰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新时代呼唤新作为,新征程激荡新梦想。“作为‘白刃格斗英雄连’传人,咱们要苦练杀敌本领,誓做一把永不卷刃的刺刀!”金连长的一席话,道出了全连官兵心声。在向着新的胜利不断冲锋的道路上,这支英雄连队时刻准备着!

第74集团军某旅“雁门关伏击战英雄连”

解析“雁门尖刀”的胜战密码

■黄可越 石 伟 金 硕

南海之滨,晨光熹微。第74集团军某旅一场红蓝对抗演练正在展开,数十架无人机从两栖装甲车上接连腾空、跃升。该旅“雁门关伏击战英雄连”官兵组成左翼进攻锋线,一边操纵战车变换队形,一边指示目标引导打击,在联合火力掩护下向岸滩发起猛攻。

“雁门关伏击战英雄连”官兵进行海上装载投送训练。李彬 摄

凝望海天交际处,88年前的那场战斗,与眼前的场景交织共鸣——

1937年10月,该连前身八路军第120师358旅716团特务连在山西代县雁门关以南的黑石头沟地区连续两次成功设伏,沉重打击了日寇汽车运输队,一度切断敌补给线,有力配合了正面战场的忻口防御作战。战后,该连被授予“雁门关伏击战英雄连”荣誉称号。

新中国成立后,该连虽历经多次编制调整,但“赤胆忠诚、敢打头阵,坚贞不屈、敢于拼搏,勇往直前、敢于胜利”的雁门尖刀精神,始终被一代代官兵传承并发扬光大。

几年前,连队列装新装备。面对转型攻坚任务,连长带领全连官兵重温“亮剑雁门关”辉煌战史,让大家从先辈的英雄事迹中感悟“尖刀之魂”,激发胜战豪情。那段时间,官兵们白天练实操、晚上学理论、休息睡车场,只为早一天形成战斗力。

首次战斗射击考核,在7个课目中,该连取得4个第一、3个第二,获得同批转型连队总评第一名。

在连队荣誉室,陈列着一把大刀。这是雁门关伏击战中,时任连长李子贵与日寇进行白刃格斗时使用的。战场上,李子贵始终冲锋在前,最终血染沙场。自此,连队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无论训练还是工作,干部骨干都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如今,这把锈迹斑驳的大刀,已经成为激励连队干部骨干当先锋、打头阵的精神象征。

此前,一次实兵对抗演练,因连长有临时任务,由黄指导员指挥作战。起初,担心他可能对战场情况掌握不够全面,营党委决定将原本担负主攻任务的该连调整到辅助攻击方向。

“‘赤胆忠诚、敢打头阵’,作为‘雁门传人’,我们人人都是尖刀。”黄指导员主动向营党委请战并立下军令状,要求继续担负主攻任务。获得批准后,他带领干部骨干认真分析战场态势、研究部署战法、合理安排分工。

战斗打响,面对“敌”多波次的援军加入,连队进攻一度受挫。危急时刻,黄指导员决定组建党员突击队,他动员说:“当年,我们的先辈在雁门关重创日寇,打出了连队威风。今天,我们也要发扬‘尖刀精神’,党员骨干要在行动上向先辈看齐。”

接下来的战斗中,黄指导员带头冲锋,全连党员组成数个战斗班组配合攻击,一路顽强奋战,最终全歼“敌”军。

就这样,在连队优良传统哺育下,在干部骨干感召带动下,一茬茬官兵砥砺奋进,收获了成长,褪去了稚气,炼就了血性——

跨专业参加集团军竞赛比武,下士詹宏治从零起步,潜心钻研、反复实践,最终斩获第一名,获评“金牌操作手”;备战全旅比武期间,列兵王继科每日主动进行负重训练,高强度的练习导致他经常小腿抽筋、疼痛难忍,尽管如此,他仍咬牙坚持,最终打破了全旅纪录……

近年来,该连上百次出色完成上级赋予的各项任务,多次在红蓝体系对抗、险难课目试训等大项任务中当尖刀、打头阵,先后荣立集体一等功2次、二等功7次、三等功17次。

闻道烽烟动,利刃匣中鸣。这支英雄连队的官兵用实际行动宣示,他们正在厉兵秣马、枕戈待旦,准备续写新的铁血荣光。

第79集团军某旅“平型关大战突击连”

锻造能打胜仗的“突击铁拳”

■解放军报记者 杜 娟 特约记者 王立军

疾风似刀,暴雨如注。平型关乔沟峡谷的岩壁上,雨水顺着沟壑直冲而下。第79集团军某旅“平型关大战突击连”连长阎伟伫立在雨中,凝望着对岸模糊的山影。

恍惚间,88年前的厮杀声向他涌来:1937年,连队前身部队作为突击队,冒雨在关沟以北高地伏击日军先头部队。战斗在敌我双方力量悬殊的情况下打响,官兵们子弹打光了,就装上刺刀、抡起大砍刀,同敌人展开白刃战。时任连长曾贤生更是拉响了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猛打猛攻、首冲敌阵”,革命先辈以大无畏的突击精神展现了一往无前、永不退缩的英雄胆气。

硝烟散去,历经80多年的岁月洗礼,突击精神在新时代有了新的传承和意蕴。

某训练场,“平型关大战突击连”组织开展班组协同训练。戴胜丰 摄

“突击,就是带着连队往前冲”——

去年3月,阎伟来到“平型关大战突击连”任职。上任之初,他深知,每一任连长肩上,都扛着自己的突击使命。

不久后,该连奉命参加中蒙“草原伙伴—2024”陆军联合训练任务。阎伟带领全连官兵先期抵达演训场。此时,宿营地尚未搭建,后续部队的军列还要一天才能到达。如果等他们一起修建,就会耽误训练时间。自己修,时间紧、任务重,怎么办?困难当头,阎伟用老连长曾贤生的故事为官兵们打气。先辈的壮举激发了大家的斗志,历经一昼夜突击,一座座“中国营”拔地而起,为后续部队抢来了宝贵的备战时间。

“突击,就是要勇于突破自我”——

对于该连下士刘仲洋来说,突击源于对自我的突破。刚入伍时,他一遇到困难就习惯打“退堂鼓”。下连后,听到时任指导员姜丰讲述“平型关大战突击连”战旗背后的感人事迹,先辈的大无畏精神和自己的畏难表现,形成鲜明对比,好似一记重锤,激发了他的血性。那一刻,刘仲洋暗暗发誓:改变自己,干出一番名堂来!

一次,营里装备需要喷涂新式迷彩,刘仲洋主动请缨。时值盛夏,作业场上热浪滚滚,刺鼻的油漆味呛得人睁不开眼……但是,刘仲洋始终没有叫苦喊累,直至完成任务。

“与先辈们在枪林弹雨中的誓死突击相比,这点苦累算不了什么。”看到涂装一新的战车化作迷彩猛虎冲进山林,那一刻,刘仲洋深知,他完成了自己的“士兵突击”。

“突击,就是在历经挫折后永不放弃”——

五班班长刘鑫是全连军事训练标兵,可在上级组织的两次比武中都与冠军擦肩而过。随即,各种质疑声纷至沓来。

那段时间,他常常一个人躲在库房抹眼泪。一次连队教育,指导员带着大家重温了连史故事:平型关伏击战中,连队先辈与日寇鏖战,连长牺牲了排长顶上,排长牺牲了班长顶替,班长牺牲了战士接替指挥……战斗结束时,全连160人只剩30多人。先辈们顽强不屈的战斗精神深深打动了刘鑫,让他重新燃起斗志。

后来又一次备战比武,刘鑫稳扎稳打,从机枪分解结合到步战车模拟射击,每个课目都练到极致。最终,他在比武中勇夺专业综合第一名。

以优异成绩突击,就是向先烈致敬的最好方式。多年来,“猛打猛攻、首冲敌阵”的突击精神,早已融入一茬茬“平型关大战突击连”官兵的血脉。陈列在连队荣誉室里的奖杯奖牌、荣誉册里的584个“第一”,记录着他们的奋斗足迹;龙虎榜上的273个名字,比武场上打破的29项纪录,是他们写进连史的强军荣光,更是新时代“突击铁拳”的使命印记。

第77集团军某旅

续写新时代军民鱼水情

■张建国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李佳豪 特约通讯员 刘 卓

初秋高原,东方欲晓。西藏自治区某乡镇藏族大娘拉毛一早就起床打酥油、熬甜茶,只为招待当天回家的“亲人”。

拉毛大娘的这些“亲人”与她并没有血缘关系,而是来自第77集团军某旅的一群“兵娃娃”。

数年前,该旅移防至此,这座雪域小镇便多了几抹军营绿。每逢节假日,当地群众常能看到年轻的“兵娃娃”擎着“群众工作模范团”旗帜,或提着药箱,或背着工具,义务为大家看病、理发、打扫卫生。

“军队和咱心连心,金珠玛米是亲人……”官兵和乡亲们的关系越来越亲,拉毛大娘专门创作了一首称赞子弟兵的歌曲,被当地村民传唱。

第77集团军某旅组织军医为驻地村民看病送药。蔡从润 摄

这一幕,与80多年前发生在齐鲁大地上的那段感人故事,何其相似——

抗日战争年代,面对日寇的全面封锁,该旅前身部队官兵和根据地军民一起开荒耕地、生产劳动,帮助当地群众渡过难关。战斗之余,他们派出宣传队走村串户,张贴抗日标语口号、教群众唱抗日歌曲。受到感召的当地群众纷纷加入抗日队伍,对盘踞在此的日伪军予以沉重打击。1941年秋,该部被八路军冀鲁豫军区授予“群众工作模范团”荣誉称号。

高举“群众工作模范团”的光荣旗帜,该旅虽历经多次调整整编,但官兵们始终牢记根本宗旨、发扬爱民传统,续写军民鱼水深情。

上世纪80年代,“群众工作模范团”驻地一名群众受重伤急需用血,百余名相同血型的官兵赶到医院,上演了“百人挽袖救一人”的感人事迹;汶川抗震救灾,40名党员组成突击队紧急驰援灾区,冒着余震频发的危险,手刨肩扛从废墟中连救6人……

前些年,在国防和军队调整改革中,“群众工作模范团”改编至第77集团军某旅并奉命移防雪域边关。在新驻地扎根后,该旅党委组建多支志愿服务小分队,扛起“群众工作模范团”旗帜,分赴驻地周边村镇开展助民服务;与驻地院校展开共建,利用藏汉双语创排文艺节目,宣传宣讲党的创新理论和好政策。

该旅驻地附近有一条土路,是当地村民外出的重要通道,以往一到雨雪天气,路就变得泥泞不堪。志愿服务小分队队长、某营干部张晋铖,带领营里官兵,利用周末休息时间搬石头、填土坑、夯路基。一段时间后,一条修整平齐的砂石路赫然呈现,受到村民连连称赞。

如今,当地群众遇到困难,常会向子弟兵求助。而被群众“需要”,也成为该旅官兵的荣耀。

去年,该旅各级先后同驻地4个偏远村镇建立了共建关系,探索出“帮带组织、帮促就业、帮强教育、帮建民生”共建方法,推动乡村振兴步入快车道。因工作成绩突出,该旅多次被西藏自治区表彰为“拥政爱民模范单位”,多名官兵获评“拥政爱民模范个人”。

高原虽寒,鱼水情暖。又是一次党团活动日,一群“兵娃娃”在清晨出发,再次踏上前往藏乡“亲人”家的路。朝阳映照下,那面“群众工作模范团”旗帜迎风飘扬。

(责编:彭静、任一林)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