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军事

基准炮长眼中的 “度量衡”

2025年09月12日09:00 | 来源:解放军报222
小字号

点击播报本文,约

第82集团军某旅正在进行火炮射击训练。郭伟峰摄

第82集团军某旅正在进行火炮射击训练。郭伟峰摄

第82集团军某旅一级上士、基准炮长易洋(中)讲授射击口令。才晋扬摄

第82集团军某旅一级上士、基准炮长易洋(中)讲授射击口令。才晋扬摄

如果在战位名称前加上“基准”2个字,那么这个战位的含义则多了几分不同。

秦国统一六国后,一项重要的国策就是统一“度量衡”,一些标准器被分发到全国各郡县,作为官府和民间校验度量衡的“基准”。《现代汉语词典》中,“基准”一词的解释为“测量时的起算标准”。而在一些时间更早的文献里,“基准”代表测量尺寸的参考起始点,是用来确定实际关联要素方向或位置关系的参考对象。

“基准”意味着规范与参照。其他人或事物以“基准”为坐标,测算自己的方向与位置。

第82集团军某旅基准炮长朱永胜和战友们,或许有足够的经验解释“基准”这两个字背后的含义。

作为炮兵阵地最中间的那门炮,基准炮是每次演训中最先发射的炮弹。基准炮试射完毕,其他火炮根据基准炮判别校准发射方向,完成射击。

负责发射基准炮的这群兵,就是基准炮长。一名基准炮长不仅要熟练掌握诸元计算、口令传递、火炮检查、射击操作等炮兵专业技能,还要帮助炮兵阵地上的其他火炮校准射击精准度,把控火炮发射节奏。

“基准炮第一发炮弹出膛的速度,直接关系到整个分队的火力反应速度。”朱永胜和战友们常常感受到“基准”的背后,是沉甸甸的责任。

这些年,在成为“基准”的时光里,他们对自己坚守的战位有了更深的感悟,也常常觉得自己的性格因“基准炮长”这个身份被重塑和改变。

基准炮长的字典里,没有“差不多”

山野之间,一场实战化炮兵实弹射击训练拉开序幕。

“瞄准手注意,预备,放!”基准炮长宋生健接到指挥所命令后,迅速下达指挥口令,率先向目标阵地开炮。瞬间,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基准炮炮口喷出火焰,炮弹如闪电般呼啸而出。

“命中目标。”几十秒后,指挥所回传基准炮炸点坐标,炮兵阵地其余炮车齐发炮弹,顷刻间“敌”目标被压制。

短短几十秒内,宋生健一边接收、记录作业条件,一边盯着火控计算机诸元,完成计算、修正、执行等一系列操作,他的手指在操作面板上飞舞,一连串动作一气呵成。

保证在短时间内快速准确完成操作指令,使炮弹准确落达目标区域,是基准炮长的主要工作。在炮兵阵地上,基准炮是炮兵分队的“信号枪”,其他火炮要根据基准炮弹着点快速修正参数。射击窗口转瞬即逝,如果基准炮火力反应慢了或错了,就会拖延整个炮兵分队的射击节奏,导致错失战机。

基准炮长朱永胜,将这个战位的重要性类比为“一座建筑的地基”,“地基歪了,楼肯定塌,基准炮长的每一个动作都得是大家的参照标准”。

作为别人的参照,就要成为一把刻度毫厘不差的尺子。

为了准确掌握这种“毫厘不差”的感觉,朱永胜常常盯着火炮瞄准镜的密位刻度,练习微调精度的“手感”。

火炮瞄准镜的一圈是360度,等于6000密位,1密位等于0.06度。朱永胜练习时,每次只转1密位,寻找0.06度的手感。

练习时间久了,转动瞄准镜方向转螺的手指上磨出了一层细密的茧子。“一天转上千次,茧子中间磨出了一道凹槽,现在闭着眼睛都能知道转了多少度。”他说。

“手感”准,“算”得更准。

基准炮长易洋从小对数字比较敏感,喜欢数学,擅长计算。不过,刚开始接触这个战位时,复杂的诸元运算还是让他犯了难。

诸元计算是为了提高火炮手手动射击精度而设计的一个训练课目。训练中,火炮手要精确计算火炮射击所需的各项技术参数。这些参数直接决定了火炮的瞄准方向、射角、装药号,是确保火炮射击精度的关键。易洋反复推敲、验证,直至将各种参数烂熟于心。

“数据输入”是诸元计算课目的一个基本练习。为了提高数据输入速度,宋生健在手腕上负重,改变原本2根手指输入数据的操作习惯,用5根手指一起练习输入操作。

计算机的按键很硬,宋生健的手指上很快磨出了血泡,他挑开血泡继续练,手指上又磨出新的血泡……就这样磨了挑、挑了磨,他最终将成绩提高了40秒。

这样精益求精的“准”,也会融入基准炮长的性格。

成为基准炮长之后,宋生健觉得自己成了一个“细节控”。一次节日,单位组织包饺子,他包的每个饺子捏合力道均匀,连褶数都一样。

还有一次装填火炮弹药,他低下头,下意识地查看弹药的生产批次。“不同批次的弹药初速度有偏差,细节差一点,靶区上的落点就会差一片。”他说,“在基准炮长的字典里,没有‘差不多’。”

基准炮长扎实的操作基本功,为他们在战场上快速反应抢出了时间。

实弹射击那天,基准炮呼啸出膛后,易洋盯着火控面板解算出的射击诸元,紧张地等待电台播报射击结果……短短30多秒的时间里,他在脑海里预设了可能发生的许多种情况。

很快,电台中传来“首发命中”的通报。随后,炮兵阵地上火炮齐发,精准打击“敌”目标。那一刻,易洋终于松了一口气。

摸透火炮的脾性和思路,就一定能解决问题

练强个人的基本功只是第一步,一名合格的基准炮长还要面临很多突发考验。

有的来自变幻莫测的天气——

实弹射击当天突然下雨,但射击仍在继续,该怎么办?一次演训任务,基准炮长李子恒紧盯屏幕,站在火炮计算机前,他的手指在控制面板上飞速跳动。突然间,风向突变、风速骤增,炮弹飞行轨迹受到影响。

李子恒仔细研判,立即重新计算弹道,调整参数,将修正指令传达至各个炮位。指令下达后,第一发炮弹呼啸而出,准确落在目标区域,他如释重负。

有的来自火炮突发的故障情况——

“火炮怎么‘想’,我们就该就怎么‘想’。”基准炮长王孟凡对2年前的一次经历,至今记忆犹新。那次上级组织实弹射击训练,一门火炮装填弹药后无法击发,炮弹卡在炮管里,炮长张宇航有点发蒙,不敢轻易操作。

接到通知后,王孟凡迅速赶到现场,查看炮管情况并判断出,装弹操作动作不规范导致“卡弹”,最终成功排除了故障。

还有一次实弹射击训练,基准炮打出后,炮塔电源无法供电,炮手无法与上级通联。易洋分析发现,分线盒电缆连接松动导致断电,重新连接后装备恢复正常。

李子恒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面对射击中火炮惯导设备突发异常,他凭借肌肉记忆迅速完成机械瞄准装定动作,炮弹最终命中目标区域。炮弹从出膛到落在目标区域的弹道,就是他千锤百炼的证明。

还有一些考验来自心理——

瞄准手陈涛从小遇事一紧张就不停眨眼,这让他在实弹射击瞄准目标时无法构成瞄准线,影响射击准确度。

为了帮他克服紧张,基准炮长谢志恒发明了“盯针法”:拿一根针插在墙上,每天盯着针看10分钟,3个月后,陈涛能做到瞄准目标30秒不眨眼。

战友们还为他设计了“蒙眼射”训练法:戴上眼罩,战友们观察他的训练状态,纠正错误动作,陈涛逐渐克服射击恐惧。

在复杂多变的战场环境中,基准炮长不但要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还要准确地分析形势,以敏锐的洞察力和随机应变的反应能力,为整个炮兵分队指明方向。

他们将这些经历进行反思,融入一个个总结提炼的方法里。

朱永胜刚接装某型榴弹炮时,操作火控系统的速度总是慢半拍。他把操作步骤编成“启动—装定—修正—击发”4步口诀,午休时抱着自己画的模拟操作面板训练,夜里在被窝里用手指比画面板按键,一段时间后,操作速度明显提高。

基准炮长朱梦琪训练中发现,瞄准手在车上视野受限,难以在第一时间找到瞄准点。他反复摸索总结出新方法:在车下判断瞄准点方位,判断瞄准镜的概略密位,分两次标定瞄准点,最后记录数据。这个方法缩短了瞄准手手动操作的时间,很快得到了推广……

一次授课,大家对站在讲台上的王孟凡提问:“炮长如何提高实弹射击中的临机处置能力?”

“只要摸透火炮的脾性和思路,就一定能解决问题……”王孟凡笑着回答。

装备越“聪明”,越考验炮长的“真功夫”

新的信息化火炮列装后,基准炮长朱永胜感受到了明显的代际变化。

这要从他的一次经历说起。

一次实弹射击训练,火炮某系统出现数据异常,朱永胜凭借经验立即转入降级手动射击方式。即便在短时间内迅速精准判断,他还是错过了最佳射击时间。相比之下,其他炮长使用新炮的全自动射击模式,命中目标的速度快、精度高。

这次经历后,他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过去调炮主要靠手动,炮长要精于计算、指挥协调,靠经验判断修正。如今,信息化火炮装备的集成化火控终端和“全自动调炮”按钮,只要一键按下去,炮管就能自动指向目标方位。手动操作调炮真的过时了吗?

同样陷入思考的,还有基准炮长宋生健。

这几年火炮装备的升级换代,不断刷新着他对“当好基准炮长”的理解。

2022年夏天,他参加集团军组织的一次实弹射击比武。山地靶场,气象条件复杂。宋生健按下自动调炮键,炮管嗡鸣着转动,终端屏幕上参数跳动,最终稳稳停住。

一切似乎完美。然而就在准备击发火炮前,他习惯性地用周瞄镜再次复核目标区域,心里不禁“咯噔”一下:炮管指向与按照目标的地形参照物判断结果,存在一个微小但绝不容忽视的角度差!自动调炮系统显示装定无误,为什么会有这个偏差?

时间紧迫,是相信屏幕上的数据,还是相信自己的直觉和经验判断?没有时间犹豫,宋生健立刻下令:“停!口令错误!炮手手动复瞄检查射向!”同时,他迅速在终端上切换模式,手动输入了一个基于地形参照物的修正量,同步报告指挥所复核数据。最终,复核数据证实了他的怀疑,自动调炮系统给出的指向确实存在偏差!

装备越“聪明”,越考验炮长的“真功夫”。这给宋生健敲响了一记警钟。“信息化和自动化程度高的新装备,大大提升了火炮的反应速度和操作便捷性,但也绝不是万能的。新时代基准炮长必须做到对信息化装备‘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他说。

“信息化不只为解放双手,而是逼着我们长出更强壮的臂膀和更清醒的头脑。”王孟凡将这种改变概括为从“操作员”变成“系统掌控者”。

以前,他们练的是手上功夫,测距、装定诸元、修正偏差等,凭的是眼力和肌肉记忆。

如今新式火炮上了阵地,王孟凡觉得,基准炮长更要深刻理解数据从何而来、系统如何工作。同时,炮长不能丢掉对地形、气象的敏感度,对火炮性能的“手感”……系统再聪明,基准炮长也得具备随时“单干”的能力。

“无论装备如何更新换代,人的判断力、战场感知力和临机决断力仍是关键。”宋生健向记者分享了他的思考,除了关键时刻的“备份思维”,更多时候,他们还将目光投向面对未来信息化战场,审视基准炮长如何融入体系作战。“新时代的基准炮长,坐标不再仅仅是大地上的一个点,更是信息流中的关键一环。”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未来可能会出现更多自动化的辅助决策系统,基准炮长作为火力单元的“神经末梢”和“精度源头”,如何在人与智能系统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基准炮长如何与其他兵种、不同作战平台密切协同,准确理解并执行联合作战计划,实现战场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作战效能最大化……

面向未来,他们的思考和探索还在继续。(姚欣彤)

(责编:彭晓玲、唐宋)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