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鳞甲裂火龙出
——中国古代与火器结合的战车


点击播报本文,约
中国古代战车自夏朝投入使用后,经过商周时期的发展,到春秋时期达到鼎盛,成为军队的主要装备。春秋战国之交,由于铁兵器的使用和弩的发展,加上战车笨重难操控等缺点,其使用逐渐减少。至汉武帝时期,随着骑兵部队的发展,传统战车退出主战装备序列,但以轮式底盘为基础的车辆并未消失,明朝火器技术的进步,催生出装备火器的新型战车。
春秋战国时期已有兵器与车辆结合的尝试,如《吴越春秋》记载的连弩之车。此外,《武经总要》中的宋朝塞门刀车也是冷兵器与车辆融合的典型例子。明朝嘉靖年间,随着火铳、火箭等兵器的成熟,配备火器的战车得到迅速发展。这类战车以独轮、四轮或多轮车为载体,搭载可装配多种火器的大型柜架,既保持机动性,又具备远程打击能力。明朝《武备志》详细记载了破敌火风鼎、万全车、架火战车等代表性战车。
破敌火风鼎主体以杉木制成,采用四轮车底盘,上设木制方柜,方柜设有盖板和双扇门,内部用以存放火药、火箭、鸟铳、飞弹等各类火器,车后设有木架,用以存放刀、枪等兵器,便于士兵随时取用。每辆战车配备4人,其中2人负责推车,1人专门负责点燃火器进行发射,另1人持短兵器负责警戒。作战时,多辆战车排列在阵前,按照号炮信号协同推进并发射火器,这种集火射击往往使敌军难以抵挡。
万全车是明朝后期研制的一款攻守兼备型战车,可装备多种火器与冷兵器。该战车以四轮车或八轮车底盘为载体,车辕长约15尺,车厢高约7尺。车厢前侧和左右两侧均装有厢板,起到良好的防护作用。该车配备的攻击型兵器主要有连弩、火弩、长杆刀枪、火铳等冷热兵器。作战时,若干士兵可以以高大的万全车为依托,协同使用这些兵器,发挥综合杀敌效果,使敌军猝不及防,类似近现代战争中的步坦结合攻防战法。
架火战车也是明朝创制的攻防两用型战车,以人力独轮车为载体。车上装有6个蜂窝状长方形火箭发射箱,每个发射箱分上下两层,总共可装载约160支火箭。发射箱上方设有可卷放的棉帘,在冲锋或转移阵地时放下来,能有效防止敌人的箭矢伤及炮手,发射火箭时则将棉帘卷起,操作简便实用。车体两侧还配有火铳和长矛各2支,用于配合火箭进行辅助作战。
架火战车上的火箭发射器和“火龙箭”“一窝蜂”等多发火箭在结构和特点上颇为相似,都是将火箭预先装在发射筒内,并通过串联在一起的引火总线进行控制。发射时,点燃引火总线,火箭便如条条火龙般从发射筒中齐射而出。霎时间火闪烟飞,声如雷鸣,直扑敌军阵地。虽然架火战车看起来简陋粗糙,但其体轻灵活,使用和转移都十分便捷。作战时仅需3人即可操作:1人负责瞄准指挥并兼管推车,另外2人分别负责装填弹药和点火等任务,协同配合十分高效。架火战车比欧洲火箭炮的应用早了约500年,具备类似现代火箭炮的齐射火力和快速转移等特点,同时兼具现代战车在火力、机动性和防护方面的性能,在兵器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在火箭炮领域的杰出创造。
这些以车辆为载体、装备冷热兵器的战车,虽然随着更强大威力火器的普及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其设计理念仍在现代兵器中延续。现代以轮式或履带为底盘的各类坦克、自行火炮、步战车,都可以看作是古代火器与车辆结合思想的现代表现形式。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