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样子”从哪里来


点击播报本文,约
第十一届空军航空开放活动和长春航空展中,有一条短视频被很多人转发。短视频中,几名群众上前与演练完刺杀操的一名战士合影时,这名战士为了防止刺刀碰伤群众,默默用手握住枪口和刀刃。群众眼睛,的确雪亮。跟帖里,网友点赞这一细节:“兵哥哥这个细节,我们秒懂”“这样的子弟兵,怎能不爱”“中国军人的形象,这一刻具象化了”……
静心回顾不难发现,人民子弟兵类似这样温暖全网的习惯性举动、展现形象的下意识细节还有很多。车站候车,看到拖着沉重行李的顾客,伸手就帮拿了;探亲休假,见有人落水,毫不犹豫去救人;救灾间隙,摘下军帽为熟睡在怀里的婴儿遮挡阳光……
有人说,下意识的举动彰显最真实的修养,习惯性的细节塑造最准确的形象。诚哉斯言,正是无数官兵平日里这些并非轰轰烈烈却自然而然的举动,让人们看到了中国军人可爱、可敬、可感、可亲、可信的形象。也正是这样的好形象,吸引无数莘莘学子在每年高考季报考军校,感召无数有志青年在每年征兵季向往军营。
事实证明,这样的好形象是感召力。革命战争年代,人民军队不违禁令、公平买卖、救死扶伤,通过“一罐盐”“半截皮带”“半条棉被”,在群众心中树起不同于以往旧军队的崭新形象,“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这样的好形象也是战斗力。当年,英国元帅蒙哥马利访华,当看到1949年5月27日夜露宿上海街头的解放军照片时说:“我这才明白了这支军队为什么能够打败蒋介石的数百万大军。”
一名作家曾这样形容感情:感情就像毛衣,编织的时候,一针一线,小心而漫长;拆除的时候,只要轻轻一拉,就全散了。形象的树立,不也一样树立困难、崩塌容易吗?懂得了这个道理,也就理解了新修订的《内务条令》,为何多次规定全军官兵要维护军队和军人良好形象。
充满说服力的日常形象,就是军人时时刻刻的“军装”。形象展于外,修于内。按照“四有”标准,不断注重灵魂补钙、本事升级、血性淬火、品德提纯,如此初心固本、信念打底、修养支撑、敬畏规定,必然里外有面,自觉做到营区内外一个样,独处群处一个样,穿不穿军装一个样,永远展现新时代革命军人的好样子。(李睿恒)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