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军事

陆军工程大学军械士官学校探索推行“失利”案例教学——

在“错题集”中寻找制胜密码

2025年10月23日08:53 | 来源:解放军报222
小字号

点击播报本文,约

陆军工程大学军械士官学校组织学员进行装备供电设备检测。李  浩摄

陆军工程大学军械士官学校组织学员进行装备供电设备检测。李 浩摄

一页页“故障笔记”为何成为学兵们争相传看的“宝典”?一次次“失利”分享会,能否成为未来战场的“制胜密码”?

军人生来为战胜。在军人的观念中,一往无前、所向披靡的胜利是至高的追求,而失败往往被视为难以启齿的伤痛。不论是重大演习中的“马失前蹄”,还是日常训练中的误判失误;不论是指挥员临机决策的偏差,还是操作手瞬间处置的失当……这些“不光彩”的瞬间,往往是当事人最不愿回忆的痛苦篇章。

在陆军工程大学军械士官学校,变化正在悄然发生——主动“揭开伤疤”,将“失利”置于教学研讨的聚光灯下,以刮骨疗毒的勇气和为战育人的热切解之研之,使其成为锤炼保障打赢的砺剑石。

“推行‘失利’案例教学,已成为实战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某系主任程宏凯介绍,“学兵在演训场上经历的每一次失利、每一个故障点,都在揭示装备的极限边界、操作的潜在风险以及战场环境的残酷复杂性。只有把失利的原因吃透,才能把胜算的拳头攥紧。”

从“讳败”到“研败”,实战化的“错题集”启发了什么、推动了什么?这些用失利淬炼出的经验,又如何转化为未来战场上的胜势?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走进该校,寻找这场教学理念深刻转变背后的答案。

直面——

失利不足惧,可怕的是捂着盖着,任其发展成更大的隐患

在某学兵队学习室,记者看到10余名雷达专业学兵正聚精会神翻阅《雷达保障失利案例汇编》,并不时做着笔记。

“过去,这些案例不好意思说。现在我们联动学兵、教员,主动拆解、分析。每周案例复盘,已成短训学兵最期待的头脑风暴时刻。”某学兵队队长蔡豹说。

记者了解到,蔡豹所在的学兵队是“失利”分享会最早的实践者。谈到发起这一活动的初衷,蔡豹讲起一段他在基层部队担任指挥员时的经历。

在一次训练中,蔡豹和战友们因地形研判失准导致定位偏差,未能找到目标,导致成绩不合格。复盘时,蔡豹虽承认失误,却因要面子,未能深刻检讨自身指挥决策和临场应变上的关键问题,整个复盘也未能真正触及短板所在。

半年后,一次跨区机动训练,面对陌生地域和突发“敌情”,他们在快速定位时再次暴露老问题,险些贻误战机。

“这两次教训敲醒了我!”蔡豹说,“不正视演训中的失利、不深挖根源,没有真正汲取教训,打赢未来战争就是空谈!”

从士兵到连队主官,再到旅机关干部,14年扎根基层的经历,让蔡豹对实战化训练的痛点体会深刻。

如今,成为学兵队队长,蔡豹深知肩上重任:士官学校是锻造一线打仗型技术军士的熔炉,肩负着为部队输送懂装备、精维修、能打赢的保障尖兵重任。不少学兵来校前,已经积累了鲜活的实践案例。

受一些军事研究资料启发,蔡豹在兼任学校《战时装备保障》课程教员时,创新开设“‘失利’案例研析”专题,引导学员、学兵直面并解剖“失利”,淬炼研败制胜的硬功夫。

然而,观念转变绝非易事。“失利”分享会筹办之初,不少学兵和教员心存顾虑:

“谁愿将自己单位的败绩公之于众?”

“展示失利是否就是说自己的能力不行?”

“这么多失利案例集合在一起,会不会挫伤士气?”

破冰,需要率先垂范的勇气。

一次队务会上,蔡豹带头走上讲台,讲述了筹备“失利”分享会的初衷,坦诚地讲述自己的“失利”经历。他说,后来,旅里一位老班长主动找到他,和他分享了一段类似的经历。长谈过程中,从技术细节聊到保障流程的严谨性,那次坦诚的交流让他卸下思想包袱,解开了心结。

“今日揭开它,是希望战友们明白:失利不足惧,可怕的是捂着盖着,任其发展成更大的隐患!”这份坦诚的勇气激起在场学兵心中的波澜。

在蔡豹的鼓舞下,学兵王玺盛率先讲述自己在单位实装考核中因紧张接反线路导致模拟系统“瘫痪”的经历。

“这件丢面子的事儿压在我心里半年了。今天说出来轻松了,大家还帮我分析如何应急处置,原来直面失利并不可怕!”王玺盛说。共鸣的掌声点燃更多倾诉渴望。于是,从低级操作失误到复杂环境系统崩溃,从保障阻滞到协同断链……一个个案例被挖掘呈现。

学兵李甜甜坦言:“当看到台下专注研讨的目光,我心中渐渐坦然——敢于正视并战胜它,这道‘伤疤’或许将成为通向未来胜利的‘起点’。”

如今,学兵们自发成立故障案例交流小组,分析演训中的疑问和失误;教员们主动收集“失利”案例充实教学库,装备维修手册增设“典型失误处置”……课堂内外,谋战研战蔚然成风。

转化——

每一个“失利”案例,都是一项待解的战场保障课题

近半年,该校某系教研室与3个学兵队共组织10余场别开生面的“失利”分享会。教员们深刻认识到:只有精准定位失利根源,淬炼克敌制胜的良方,方显“研败”的真正意义。

经过教员们正向引导,学兵们褪去了当初的忐忑,敢于亮丑揭短,将演训场、操作间遭遇的挫折与困惑和盘托出。

与此同时,一场场更深层次的“转化战”已在教研室统筹下悄然打响。

某学兵大队牵头联合教研室、相关装备厂家技术专家以及经验丰富的学兵骨干,构建“专家会诊、师生共研、实践验证”三位一体深度剖析机制。学兵刘栋在演训场亲历的一次某型雷达“失聪”的险情,成为他们首个深度“解剖”对象。

专修室内,模拟画面还原了当时险境。“这是该型雷达典型故障,需综合研判发射机、接收机等各系统。”教员程宏凯依托模拟训练系统,一边精准分析故障机理,一边示范排查故障流程,为刘栋提供了沉浸式解疑。

随之展开的是一场紧贴实战的雷达限时抢修考核。操作方舱内,学兵李志林面对某型雷达终端上的故障代码,沉着运用教员总结的故障排查法,逐步测试、精准锁定故障源,高效完成抢修,并将完整流程记录在实践报告中。

这场嵌入实战背景的考核,正是“转化战”的创新成果。针对学兵暴露的“重操作轻原理”“凭经验排查故障”等短板,该教研室将近5年与一线部队开展联教联训活动中收集的百余项典型故障案例,系统转化为实战化教学课目。

一次课上,教员涂望明给学兵们出了一道难度颇大的考题。

任务下达,学兵们迅即分组研讨。有的小组主张严格按照标准操作流程,从最基础的步骤开始逐项排查;有的小组建议逆向梳理信号链路,找出最可能出问题的环节;还有的小组特别强调要对比数据差异寻找突破口……思路在碰撞中愈发清晰。

就在争论不下时,学兵朱志强脑海中灵光一闪:“这情景,有点类似上次剖析那个案例。”

基于此前课上的分析预案,朱志强带领小组仅用规定时间的一半就排除了故障。“那次课堂上战友们分享的‘失利’案例剖析,真成了我们今天的‘救急药方’!”

“每一个‘失利’案例,都是一项待解的战场保障课题。”涂望明介绍,从复杂环境适应性保障到战场应急抢修,学兵经历的“失利”案例,经过梳理已有10余项转化为教学课目。

构建机制、优化课目、培养人才……教员们正不断将那些“未解的战场保障课题”转化为未来战场上克敌制胜的可靠保障力。

重塑——

运用所学拆解困局,大胆探寻“战场最优解”

“针对保障地域路线规划不科学导致装备开设延误的问题,我建议这样优化进场路线!”在一次激烈的案例研讨课上,学兵王成朋的发言让教员眼前一亮。最终,王成朋提出的方案被教研室采纳,写入某型雷达实训指导手册。

这一幕,折射出教学关系的深刻变革——学兵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从提供鲜活案例到深度剖析根源,再到贡献实战解法,学兵已成为课堂创新的活力之源。现在,围绕“失利”案例的辩论常常火花四溅,他们运用所学拆解困局,大胆探寻“战场最优解”,拓展着教案的边界。

“将学兵们的经历融入教学,其价值远超解决单个技术问题。”该校领导告诉记者,“它正深刻重塑着学校的教学生态:教员从知识传授者转向‘战场引导者’和‘能力锻造师’,教研重心则从讲清原理转向锤炼打赢未来战争核心能力。”

“仅靠教材,已跟不上未来战场的打赢需求!”教员邱磊的办公桌上,堆叠着厚厚一摞从学兵中收集的“失利”案例。他们带来的战场“痛点”,倒逼教员加速从课堂讲师向“懂部队、研打仗、精保障”的复合型教练员转型。

一次,学兵尹涛复盘演习案例时,坦诚地说:“教材只讲故障代码,可当时屏幕全黑,代码都看不见!我们拆开一看,是散热口被沙尘堵死了!”

授课教员张帆正在带领大家分析故障原因,闻言怔住。他立刻追问细节,尹涛随即讲述了应急清沙的“土流程”。课后,张帆感慨道:“以前是我教学员‘标准答案’,现在是他们教我‘战场解法’。这角色,换得好!”

如今,教员们开始主动“向下扎根”:他们深入演训一线,在炮火硝烟中亲身体验装备保障痛点;与基层官兵一起开“诸葛亮会”,精准对接战场紧迫需求;将部队反馈的问题清单尽快转化为教学改革的任务清单。

教员的备课重心,也从讲透教材知识点,转向“研战教战、向战而行”。如今,走进雷达装备保障课堂,常态化的“失利剖析”机制将棘手的装备痛点、前沿的科研攻关与学兵的技能短板联动起来。

不仅如此,教学模式也同步经历了深层重塑。

该系构建“问题从演训场来—到课堂深度研讨—方案回演训场检验”闭合链路,考核重点也从单纯的操作规范,转向复杂特情下的多元能力考核。课堂上,角色互换、对抗推演、特情处置成为常态。

这场重塑的终极目标,是锻造一种关键能力——从每一次跌倒中精准地解析“失败”,最终破译战场的胜利密码。(苏定康、李琳)

(责编:彭晓玲、彭静)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