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军事

保障劲旅迈向未来战场

——来自联勤保障部队某旅的观察报告

2025年11月23日08:42 | 来源:中国军网222
小字号

点击播报本文,约

哨音划破夜幕。联勤保障部队某旅物资保障分队战士李露,快步登上指挥车。

抵达任务地域,侦察组人员迅速分散开来、搜索警戒;无人机在夜色掩护下,腾空而起。

完成周边地貌勘察任务后,李露立即向分队指挥所汇报情况。紧接着,他和战友快速布设物资储存区、分点配送区等模块。

通过无人机传回的现场画面,记者看到,一座初具规模的野战物资库已开设完成。随着一条条指令从该旅指挥所发出,全时段、全要素、全流程野外训练在不同地域展开,各类评估数据被逐一录入系统,为后续联演联训提供参考。这一幕,是该旅转型跨越向战攻坚的生动缩影。

打仗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打保障。面对新时代建设现代化联勤保障力量的新要求,该旅官兵在习近平强军思想指引下,以临战姿态、赶考状态和实战标准,加快融入联合作战体系,提高一体化联合保障能力,确保随时拉得出、上得去、保得好。

贯通保障链路,打造联合后勤

随着机身一阵震颤,某大型运输机顺利着地,平稳地在跑道上滑行。该旅弹药保障分队战士田文洋坐在机舱里,回想着托盘化打包弹药的卸载流程。

舱门打开,田文洋迅速启动叉车,将液压杆升到适当位置,操作货叉精准伸入箱体底部……很快,任务弹药全部卸载至地面。

这次任务,航空运输投送的弹药需人工卸载。分队派田文洋带着一辆小型叉车,跟着飞机沿途伴随保障,将弹药高效前送至任务部队。

这样的保障任务,田文洋和战友多次完成。近年来,该旅携手各军兵种任务部队共研联合保障之道,推动保障链与指挥链深度融合,以坚实保障力催生强大战斗力。

从单一到联合,纵观联合保障链路的贯通,该旅官兵一路走来并不容易。

该旅组建之初,官兵参加一次联合训练。先遣部队抵达驻扎点才发现,其他军兵种部队早已搭好了帐篷。当时,对于和谁“联”、怎么“联”,该旅官兵还没有清晰的思路。

边思考,边实践。该旅将具体保障任务嵌入作战链条,蹚开“引进来、融进去”的路子。他们派官兵参加战区联演任务,与多支军兵种部队建立“联络员派驻制度”,加强日常协作沟通,动态对接保障需求,共同修订保障方案。

今年初,该旅王参谋受领任务,与多支参训部队对接保障需求。让他没想到的是,这次对接,从一次协调会开始。

“要确保作战任务顺利,保障点应设置在距机场更近的地方”“若将点位部署在这,保障效率难以保证”……当时,多支军兵种部队的联络员,指着地图争执不下。

“我们旅担负多支任务部队的支援保障任务,必须对全局负责!”王参谋按照此前推算的公式和获取的数据,与联络员们一起研究推演方案。最终,一处交通便利、辐射区域更广的“最优点位”被敲定。

融入,并非简单的物理对接,而是形成体系,实现链路畅通。该旅党委认识到,建立通联协作机制、修订保障预案、实现数据通联,只是实现联合保障的第一步。

实践是最好的磨刀石。经过多次保障训练,他们发现,保障需求有时是临机产生的,在没有预案的情况下需逐级报批。但“层层研究、层层报批”用时过长,容易贻误战机。

“战场保障慢不得!”议战议训会上,该旅各分队不约而同提出:能否减少审批层级,解决“组合而不聚合”的问题?

“关键要打通同级保障对象与保障分队的对接渠道。”王参谋介绍,“如今,我们牵头研发的系统,已与多个军兵种部队实现数据互通。”

“相应层级的任务部队,可通过相应渠道,直接报送保障需求。”该旅弹药保障分队分队长告诉记者,紧急情况下可边报告、边准备,及时跟进做好任务保障。

“整体效率较传统模式明显提升。”指着最新任务数据,王参谋说,他们将更好适应战场环境、精准对接部队需求,不断完善一线自主协同、畅通保障链路的联合保障模式。

创新保障模式,打造精简后勤

前不久,该旅卫勤保障分队组织的一场战斗能力考核,如火如荼展开。借助野战急救系统,护士使用手持机扫描“伤员”标识牌进行检伤分类;医务人员快速将“伤员”送往救治区域;野战急救方舱内,救治团队第一时间为“伤员”诊治……

这次考核,该分队配置多种集成化装备与模块化系统。

“以前‘安营扎寨’需要清场地、搭帐篷,分队机动携带不少‘坛坛罐罐’。如今,依照任务分类,分队只需携带符合任务需求的保障方舱参训。从机动到抵达,再到现地展开,携带的设备少了,部署时间自然也短了。”该分队负责人告诉记者。

一次任务,该分队接到临机导调命令,要求他们在规定时间内抵达某点位。分队闻令而动,迅速撤收方舱,机动至目标地域,快速完成全要素展开,用时明显缩短。

精简,不只体现在装备迭代上,还有编组优化。传统保障模式通常依托编制架构展开,层级多、流程慢。遇到任务派遣,固定建制单位“倾巢而出”,难免出现任务量不均衡等情况,少数功能模块“空转空耗”,制约保障效能提升。

“未来战场,必须以变应变、见招拆招。”在推进联勤保障力量与作战要求、保障需求有效对接的基础上,该旅反复训练试验,探索形成战斗化、综合化、模块化和高机动化的弹性编组模式。

弹性编组,精简架构,减掉的是冗余,提升的是质效。一次任务,该旅指挥所发现各保障地域相互距离较远。他们采取弹性编组方式,化整为零,临机组建3支综合保障队,由旅指挥员或副指挥员带队,分赴各保障地域。最终,3支综合保障队高标准完成任务,各类资源精准高效送到所需点位。

“根据保障需求和具体点位,我们选择不同保障模块,确保任务遂行得又好又快。”通信班班长陈超伦说。

如今,该旅参加训练保障时的编组各不相同。有时是单个模块“单刀直入”,有时是“两三结对”,有时拢一起、聚成团,有时散成点、拉成线。这些模块就像“积木”,在旅“中军帐”的统筹下,打造成一个个支撑全域的“变形金刚”。

释放科技效能,打造高效后勤

“班长,我来给你送弹药了!”某弹药保障点,驾驶员袁群隔着老远就和杨班长打招呼。

保障点弹药即将告罄。杨班长忙着组织弹药供应保障,还没来得及专门提报保障需求,袁群却已“掐着时间”赶到。

这一切看似巧合,背后却是科技的赋能。就在保障点弹药库存达到预警值时,该旅指挥所的指挥系统大屏上,相应点位的信号灯突然闪烁起来。

“某保障点,弹药库存报警!”该旅弹药保障分队万参谋立即向指挥员报告。随着一系列指令下达,运输车紧急出动。

以往,各点位弹药收发量都要人工填报,费时费力。一旦多项任务同时下达,统计工作难以快速完成,影响保障效能。

“联勤保障要先到位、后收场、全程用,总是拖拖拉拉在后面,怎么实现快速响应、精确保障?”万参谋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为攻克这个堵点,他携手机关技术人员,从弹药供应保障入手,探索研发相应软件系统。他们兵分多路,有的学习保障分队业务流转链路,会同相关科研支撑力量,集中组织项目攻坚;有的赴任务部队调研需求,联系生产厂家,研制集成模块,搭建网信体系……

在该旅指挥所,记者看到,一张态势图滚动显示着保障地域内运输车数量、弹药库存余量、收发数据等信息。

“通过实时感知末端物资存储消耗动态,打通保障态势感知链路,实现保障需求快速提报、任务快速规划。”一名机关人员告诉记者,该系统让任务规划时间有效缩短,不仅更快了,也更准了。

训练场上,几辆无人驾驶运输车迎面驶来,格外引人注意。“这些无人运输车全部安装自动驾驶系统。”该旅战士于甲辰告诉记者,近年来,他们充分运用每次公路运输投送的机会,边实践、边检验、边优化。今年参加公路运输投送任务,无人车队已经能“披挂上阵”,搭载着模块方舱开赴目标地域。

“创新,是高质量完成任务的支撑。”该旅领导说,提升联勤保障效能,必须摸清装备底数,不断向创新要战斗力。

在该旅,一场场来自基层的“头脑风暴”正催生更多创新成果:轮胎快速装卸箱组、伤员转运附加装置、太阳能移动式充电站……

“小发明”赋能“大保障”。一项项创新成果,让该旅各保障分队如虎添翼,保障效能水涨船高。全心备战、潜心研战、一心为战,这支保障劲旅正加速迈向未来战场。

(本报记者 陈小菁 黄昆仑 特约记者 张彦昕)

(责编:王先进、万鹏)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