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烽火锻造的一代名枪
222
点击播报本文,约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展览柜里,陈列着我军研制的八一式马步枪。岁月的侵蚀让枪身的锈迹愈发深沉,木质枪托上的纹路仿佛在诉说着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
时间回到抗战时期,为了制造出适合山地游击战、便于隐蔽携带又能有效歼敌的步枪,八路军总部于1939年成立军事工业部,时任太行工业学校副校长的刘鼎提出了“步马合一”的设计构想。按照这个思路,1940年8月1日,第一支样枪在山西黎城黄崖洞兵工厂试制成功,也就是后来被人们熟知的八一式马步枪。
该枪围绕敌后作战需求而设计。全枪重3.36千克,长度不足1米,口径7.92毫米,特别适合山地行军与村落巷战双重环境;设计独特的4条右旋膛线,使该枪连续射击2000发仍能保持射击精度;枪托内可存放小型修理工具,满足了部队在多种气候条件下对枪支的使用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该枪装有可自动展开又能固定的“折叠三棱刺刀”。刺刀的三棱形内侧平滑,中间带有血槽,这种凹进样式的设计易使血外流,刺杀后容易拔出,非常利于作战时的白刃拼刺。刺刀平时收于枪管下方,战时可120度旋转锁定,枪身和刺刀总长超过日本三八式步枪。
八一式马步枪的诞生,改变了人民军队没有自制制式武器的历史,在抗击日寇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百团大战中,第129师386旅突击队在村落巷战中,凭借八一式马步枪对日军三八式步枪形成近战优势。
虽然在抗战期间,八一式马步枪生产的数量不算多,但它极大增强了军工人员生产高质量武器的信心。其“太行造枪管、太岳造机匣、冀南造枪托”的协作生产模式,也为后来的兵工体系奠定了基础。
如今,八一式马步枪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每当凝视那支静静陈列在博物馆里的马步枪,人们仿佛依然能看到太行山的烽火在它钢蓝色的膛线上闪烁。正是这枪,打破了“没有外援就造不出枪”的迷思,极大鼓舞了抗战将士,成为人民军工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标志。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


































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权威资讯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
关注人民网,传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