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军事

算法:未来战场的“智慧大脑”

张洪广 孙诗东
2025年11月28日09:12 | 来源:解放军报222
小字号

点击播报本文,约

算法,是人们为了解决特定问题,所采取和发出的一系列清晰步骤和指令。在计算机领域,算法表现为通过有限的步骤处理输入数据,让机器“会思考、能决策”,最终输出结果。

算法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对于军事领域,算法的重要作用同样不可忽视。过去打仗主要靠经验,靠指挥员的临场判断;今天算法能在毫秒之内处理海量信息,自动识别目标、评估威胁,让战争节奏从“分钟级”迈入“秒级”,使指挥体系从“层层上报”转向“自主协同”,真正把信息优势转化为决策优势和行动优势。未来战场上,算法将不再是后台辅助工具,而是赋能未来战场的“智慧大脑”。

速度制胜,压缩时空边界。现代战场瞬息万变,胜负往往取决于双方反应速度的比较。算法通过实时处理海量战场数据,显著缩短“感知—决策—打击”闭环周期。

比如,当敌方导弹刚起飞,智能处理系统即可通过卫星、雷达、无人机等多源数据的融合,自动锁定轨迹、规划拦截方案,下达打击指令。这种模式从根本上压缩了战争的时间窗口,传统依赖地理纵深和反应时间的防御体系难以有效应对。

精度制胜,穿透战场迷雾。未来战场上的信息杂乱、真假难辨,而算法能像“智能筛子”一样,整合来自卫星、雷达、通信、传感器的多源信息,从杂乱信号中抽丝剥茧,剔除干扰信息、识破对手的伪装。

算法不仅能看清坦克、战机这些“看得见”的目标,还能从电磁频谱、网络流量、通信特征等“看不见”的痕迹中,精准定位隐藏的指挥所或电子战设备信号,提升目标识别定位准确率。

韧性制胜,作战体系更具抗毁性。在传统作战体系中,指挥中枢一旦被毁,整个系统就可能瘫痪。而算法赋能下的作战单元具备“自组织、自适应”能力,这意味着即使部分装备被击毁或通信中断,剩下的作战单元也能像蜂群一样迅速重组,自主分配协同完成任务。

据相关调查显示,在遭受15%的节点损毁后,基于算法的去中心化自组织网络依然能维持约20%~40%的作战效能。这种去中心化的自组织能力,让整个作战体系更具抗毁性和持续作战能力。

当然,算法并非万能,也面临新挑战。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当机器越来越多地参与甚至主导战术决策,如何确保人类始终掌握战争的“最终开关”?这些问题,既关乎技术,更关乎伦理与安全。因此,我们必须始终绷紧“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信的算法生态”这根弦,可以通过自主创新关键技术和健全制度规范等方式,不断明确算法使用的边界与责任,防止算法武器被滥用。

技术终究要服务于人。真正的制胜之道,不仅在于拥有更快、更准、更具韧性的算法,还在于掌握算法背后的战略智慧、伦理底线与和平意志。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使算法成为未来战场上的“无形之手”和“决胜之脑”。

(责编:任佳晖、唐宋)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