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軍事

《軍事紀實》欄目國際化視角紀錄片創作新嘗試

【查看原圖】
《軍事紀實》欄目國際化視角紀錄片創作新嘗試
《軍事紀實》欄目國際化視角紀錄片創作新嘗試
來源:人民網-軍事頻道  2015年11月16日14:01

電視紀錄片在固有創作模式中,如何突圍?對此,解放軍電視宣傳中心專題部主任兼《軍事紀實》欄目制片人魏紀奎和他的主創團隊有著自己的思考。

這些年來,《軍事紀實》團隊最常說的就是“國際化視野”和“國際化表達”。這裡的“國際化”,不是一個空洞泛化的概念,而是一種“走向國際的行動”,或者是“直面世界的執行力”——他們扛起攝像機走出去,仔細查閱其他國家資料,從他人的歷史記述中抽絲剝繭,探尋我們曾經熟悉的歷史另一面,總能看到不同以往的風貌和更為深刻震撼的真相。

近年來,《軍事紀實》欄目陸續拍攝的《鐵在燒——志願軍第63軍鐵原戰記》《大棋局——從“開羅宣言”到<波茨坦公告>》《日本侵華前傳》《台兒庄1938》《烽火1937——從日本檔案解密盧溝橋事變》《甲午陸戰啟示錄》等多部國際化視角的紀錄片,品質之高、角度之新讓觀者眼前一亮。而他們“直面世界的執行力”,從這些紀錄片的幕后故事或可略知一二。

兩年時間拍攝歷史上的13天

位於解放軍電視宣傳中心十一層的一座小型會議室,一直被中心的歷史題材紀錄片創作者們稱為“審片室”或者“11層”。編導們私下裡交流,以“上十一層”指代准備接受審片。從一樓電梯口樹起的“審片請上十一樓”的牌子開始,編導們就無比緊張地等待“最后的審判”。而就在這忐忑不安的氣氛中,《鐵在燒》的審片會卻意外變成了點燃觀影熱情的“提前點映場”。

那天,《鐵在燒》的執行總編導遲鵬也在場,他還記得,因為這部紀錄片共5集,每集時長50分鐘,加起來超過4個小時,怕參加審片的專家們太過疲累,還特意做了先審兩集之后休息10分鐘的安排。沒想到,專家們看得意猶未盡,一聽說要休息都紛紛擺手:這個片子好看,看著不累,不用休息了。

液晶電視屏幕上出現的一幕幕歷史畫面吸引著在場所有審片專家的目光,甚至連低頭喝一口水都怕錯過任何一個精彩的畫面。審片完畢,一位專家給出了十四個字的評價,《鐵在燒》的執行總編導遲鵬記得特別清楚:他說了‘解氣,提氣,長志氣﹔軍魂,國魂,民族魂’!

就是這部被專家們如此看好的《鐵在燒》,是《軍事紀實》欄目組投入精干力量歷時2年拍攝而成的,但通觀紀錄片后你會驚訝的發現,這部紀錄片中展現的歷史節點極其短暫,隻有短短13天的時間,這就是著名的鐵原阻擊戰。

《鐵在燒》將鏡頭聚焦緊鄰三八線的韓國鐵原地區,選取1951年志願軍入朝作戰時期,第63軍為保障志願軍主力部隊完成撤離和重鑄防線任務,奉命阻擊以美國為首“聯合國軍”,浴血鏖戰13天的歷史段落進行拍攝,將一段並不為人所熟知的戰斗歷程通過攝像機全景式地展現在電視觀眾面前。

縱觀當前的電視熒屏,恐怕沒有哪個日播類欄目肯花2年時間拍攝一部5天就能播完的紀錄片,不過《軍事紀實》這樣做了。作為欄目的主編之一,遲鵬擔任了該片的執行總編導和總攝像,對於他來說,這個題材是新鮮的,對於國內的大部分觀眾來說,這段歷史也是新鮮的。“鐵原阻擊戰不是一場潰敗,而是一種有組織的撤退,是一種戰略轉移”,歷時兩年創作完成之后,遲鵬對這段歷史有了不同以往的認知。

“三八線”上的航拍

《鐵在燒》不是志願軍將士回憶錄的簡單拼湊,而是國際視角下參與戰爭的多方對那場戰斗的集體回憶。從韓國鐵原郡的歷史遺跡到美國國家檔案館的館藏資料,每到一處都多次採訪當地的歷史學者。兩次深入韓國鐵原地區的拍攝,讓遲鵬感觸頗多:“第一次去鐵原的時候是5月份,正是當年那場戰斗發生的時間。盡管已經過去了60多年,但韓國鐵原郡的戰爭味道依舊沒有完全消散。進入鐵原郡拍攝,必須通過美韓軍隊設立的關卡,同時要由軍方派人全程跟隨我們的拍攝。”

緊張的拍攝氣氛更容易把人帶入到當年的情景當中,對於從未有人如此詳細拍攝過的“鐵原阻擊戰”,遲鵬和他的同事們既感到新鮮又感到神秘。在“三八線”附近,航拍攝像機不被允許使用,美韓軍隊有權擊落任何空中可疑飛行器。合作的空中攝影是韓國著名的航拍團隊,中國人熟知的《來自星星的你》航拍部分就是由該團隊完成的。盡管航拍風險很大,但眼見中國攝制組的執著,韓國航拍團隊不忍讓中國人失望,見縫插針地在不被人注意時進行簡短的拍攝。“要知道,這種拍攝行為一旦被美韓軍隊抓到,這個航拍團隊將被永遠吊銷營業執照”。從遲鵬的描述中不難看出,如今的鐵原郡和“三八線”,依舊佔據著“世界上最敏感軍事地帶”的稱呼。

第一次來到“三八線”的人,都會驚訝地發現“三八線”其實不是一條線,而是在朝鮮和韓國邊境中間的一段比較寬闊的緩沖地帶。“那裡是無人區,沒有人在那裡出現,也沒有人在那裡走過”。當時,在鐵原和平觀望台上遠眺“三八線”的遲鵬恐怕不會想到,日后他拍攝的紀錄片《鐵在燒》其實也像是跨過了“三八線”一樣,記錄了一段從未有人如此深度挖掘的歷史:走出自己的區域,走進對方的領地,開拓前人從未開拓的視角,講述前人從未講述的歷史。

日本新干線裡狂奔的攝制組

與《鐵在燒》一樣,紀錄片《日本侵華前傳》同樣是《軍事紀實》欄目國際化視角的創新嘗試,就在紀錄片創作者大多將目光聚焦日本侵華的過程之時,《軍事紀實》團隊卻將鏡頭對准了島國日本,通過史實考証和歷史資料來逐步分析日本軍國主義從萌芽到發展乃至極度膨脹的一步步進程,深入剖析日本先天所具有的“軍國主義”基因,逐步揭開那場給中日兩國乃至世界人民都帶來災難的戰爭的根本動因。

侵華戰爭的根本動因,這個似乎在史書上已經被遺忘的問題,並不那麼容易找到答案。中國的學者對此研究甚少,而日本的學者也因為種種原因對此三緘其口。就是這樣一部看似平鋪直敘的紀錄片,其實在娓娓道來的背后卻有著電視人不懈的追尋和探究。

遠赴日本拍攝時,4個女編導3個男攝像,7個人帶著40件行李登上飛機,不是他們個人的行李多,而是要帶的拍攝設備多。負責清點裝箱的編導朱虹出發前特意手寫了一張清單,足足佔滿了兩頁紙,精確到每一根數據線裝箱位置嚴謹程度,讓她們的拍攝效率和拍攝效果得到了保証。

就是這樣的行李規模,讓這幾個瘦弱的女編導遭遇了體力的嚴重挑戰。《日本侵華前傳》執行總編導周啟立還清晰地記得,大家提著行李在新干線大分站換乘時,看到一眼望不到邊的台階時有多麼絕望。“新干線的換乘時間很短,接續的車次發車時間又是固定的,我們因為行李太多而被拖慢了腳步,所以換乘時一路狂奔的情況幾乎每天都在發生。”在大分站,樓梯極高,換乘時間又極短,扛著40件行李的這幾個中國年輕人隻能硬著頭皮往上沖,最后採取接力的方式才總算趕上了列車。“當我們累得已經沒有力氣說話,坐在行李箱上喘著粗氣的時候,一對日本老夫婦從我們身邊經過,小聲議論道,看,這些中國人買了這麼多東西……”

獲取石原莞爾的視頻資料

在紀錄片《日本侵華前傳》第三集一開頭,出現了一段石原莞爾接受媒體採訪的視頻資料。讓人沒有想到的是,這位曾經策劃和發動了九一八事變的主謀,被稱為關東軍“大腦”的日本軍人,卻在人生的最后一次採訪中,信誓旦旦地倡導和平,呼吁日本徹底地放棄戰爭。

《日本侵華前傳》的執行總編導周啟立心裡比誰都明白這段視頻的珍貴之處,不僅僅因為它從未在國內媒體上出現過,也是因為它是攝制組遠隔4年,兩次奔赴日本鶴岡市,歷盡艱辛才得到的。4年前,《軍事紀實》欄目曾派出攝制組到鶴岡市尋找石原莞爾的資料,意外在一間資料館內發現了這段視頻。但當時的工作人員面對中國來的攝制組態度堅決地表示了拒絕。4年之后,《日本侵華前傳》攝制組再次來到這裡,工作人員依舊不那麼配合,表示隻可以觀看,不可以復制。周啟立和同行的編導高宇婷是第一次見到這段珍貴視頻,雖然不能完全聽懂,但面對屏幕上播放的內容,她們心中早已興奮了起來。兩個人知道,這是一份極其珍貴的檔案資料,觀眾將會通過這段影片,深刻洞悉當年發動“九·一八”事變的主謀者石原莞爾到底走過了怎樣的心路歷程。

周啟立還記得,雖然對方沒有察覺她們的期盼,但依舊表示不能復制。兩位來自中國的女編導沒有輕易放棄,她們花了整整1天的時間與資料館進行交涉,為了討論她們的要求是否能被接受,工作人員甚至專程推遲下班半個小時……鶴岡市的夜晚就要來臨,直到這時,周啟立的手中才拿到了一張珍貴的視頻復制光盤,這時候她才長舒了一口氣:4年前的夙願,終於實現了!

找到開羅會議的實際會址

不僅僅是《鐵在燒》和《日本侵華前傳》,在《軍事紀實》團隊制定的拍攝計劃裡,《大棋局》也是欄目全新創作視角的另一個范例,這部再現上世紀40年代中美英蘇四國獵殺日本法西斯始末的紀錄片,選取了從1943年11月“開羅宣言”到1945年7月《波茨坦公告》這20個月之間的史實片段進行挖掘和重現。

更為難能可貴的是,紀錄片創作者有著史學家一般嚴謹的求証精神,為了考証開羅會議召開的真實過程,他們遭遇了如歷史考証般的漫長曲折。一到開羅,攝制組就直奔歷史記載的開羅會議會址——米娜酒店,沒想到酒店經理卻告訴他們一個令人意外的消息:開羅會議的許多重大決定並不是在這裡產生的。

開羅正是5月,最舒適溫和的季節,《大棋局》的執行總編導張麗心中卻像遭遇了寒冷冬日,這個消息告訴攝制組,開羅會議的召開地除了米娜酒店,還另有他處, 但是14天的拍攝行程,能如願找到這個地方嗎?專業而嚴肅的酒店經理透露了一個訊息:會議很可能是在當年羅斯福下榻的私人別墅裡召開的。70多年前一位外國總統下榻的地點,還能在開羅尋找到嗎?帶著一探究竟的決心,攝制組在兼顧其他拍攝的同時,一直四處打探羅斯福下榻別墅的地址,可攝制組足足尋找了12天,卻依舊一無所獲。眼看歸國的日期隻剩兩天,大家抱著最后一絲希望再次來到了米娜酒店。還是那位彬彬有禮的經理,似乎被來自中國的攝制組所打動,提供了他所知道的線索——那間別墅可能的位置。

扛著攝像機出發,攝制組來到一座大鐵門緊鎖的三層小樓前。客氣的管家和謹慎的女主人,讓大家感到這一次真的與真相接近了。直到女主人親口証實,她的祖父曾在上世紀40年代在這裡招待過美國總統,並且經常有一對中國面孔的夫婦登門拜訪。

答案是肯定的,這裡就是羅斯福下榻的私人別墅,當年,美國總統羅斯福不僅在這裡接待過中國領導人,還接待過英國首相丘吉爾等其他國家首腦,他們在這裡一次次秘密商談著許多重大決定。這個結論后經中英美專家考証認可。在審片時,有專家指著紀錄片《大棋局》定格的屏幕說:開羅會議召開的這段歷史,我們之前還未曾了解那麼多。

20天拍攝美國三城市累垮三位司機

因為《大棋局》涉及到的中美英蘇各方的史實資料,所以一趟美國之行是拍攝這部紀錄片必不可少的步驟。作為唯一一個在《鐵在燒》、《日本侵華前傳》以及《大棋局》這三部紀錄片中都有份參與的編導,馮珈說《大棋局》的美國之行是其中最累的一段。

當地時間上午10點,飛機降落在舊金山,這個加上翻譯一共隻有5個人的攝制組,根本來不及把行李放到酒店,就直接開始了工作。前來接他們的司機兼向導剛剛蓋上汽車的后備箱,就得到出發去斯坦福大學拍攝的要求。先是採訪一位學者,然后又在大學裡拍攝空鏡,直到天色將晚才有收工之意,但回程經過金門大橋,敬業的攝像師大喊一聲:等一等,我要拍個夜景!這一等,就是好幾個小時。馮珈還清楚地記得,金門大橋旁的寒夜冰冷徹骨,三台攝像機架設在不同的位置,每個人都用凍僵的雙手拼命扶住三腳架以保持拍攝穩定。看著天色漸暗,在山下停車的司機也不放心起來,干脆爬上山來找他們,眼看著他們在沒有護欄的山邊凍得瑟瑟發抖,這位四五十歲的大叔用訓斥孩子的口吻大聲呵道:你們不能再這樣了!太危險了!

那一天的晚飯,是在晚上十一點多才送到嘴邊的,而且還差點全體餓了肚子,因為附近的餐館幾乎都已經打烊了。直到接近凌晨,大家才終於看到了將要入住的汽車旅館是什麼樣子。這種拼命的工作狀態在攝制組看來,只是為了爭分奪秒完成拍攝的工作常態,但對於雇佣來的司機則是一種極度的煎熬。每天五六點鐘出發,晚上幾乎都是十二點鐘回去,連續多天的拍攝讓司機感覺吃不消。待攝制組離開舊金山飛往華盛頓之后,在舊金山接待攝制組的司機大叔忍不住給編導們發了一條信息,提醒他們一定要“照顧好自己,也要讓下一站的司機按時吃上飯。”同樣的經歷也出現在華盛頓和紐約拍攝的司機兼向導身上,其中一位司機對他們說:以前我也接待過中國攝制組,但從來沒有見過像你們這麼拼命的攝制組!

到底有多拼命?馮珈用幾個數字就能說明:連續20天轉戰三地去了十幾個城市,白天拍攝晚上整理資料,每天隻能睡3-4個小時。當所有拍攝完成,飛機終於降落在北京那天,馮珈一到家倒頭便睡,足足睡了24個小時之后才醒過來。

尾聲:

解放軍電視宣傳中心大樓3層,在《軍事紀實》欄目辦公室牆上張貼的排播表,《鐵在燒》、《日本侵華前傳》、《大棋局》標注了特殊的符號。作為《軍事紀實》欄目對國際化視角創作紀錄片的全新嘗試之作,這3部片子,傾注了欄目組主創團隊的全部心血,更凝聚了解放軍電視宣傳中心領導對軍事電視媒體發展的深遠思考。

每次重大選題的紀錄片開拍,中心領導的那句叮囑“拍紀錄片不僅僅是完成上級賦予我們的任務,更是要用正確的史觀和情懷寫就一段段中國影像史。這些影像史,應該成為民族歷史記憶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次次回響在《軍事紀實》欄目主創團隊的耳畔,而這正是他們作為紀錄片創作者秉承的品格和追求的目標。 

分享到:
(責編:邱越、閆嘉琪)

相關圖集

查看更多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