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探尋國防科技大學一群畢業學員的強軍故事——

受閱后九年:我們在戰位成長

2022年10月11日09:51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傍晚的風,輕輕拂過臉頰。秋分已過,湘江邊上,風仍是熱乎乎的。

給本科生學員上完課,副教授施江勇收拾東西提上包,又一次走到國防科技大學3號院區的操場。

9年前,2013年11月5日。就是在這片操場,一臉青澀的施江勇身著荒漠迷彩、懷抱95式自動步槍,站在國防科技大學受閱學員方隊第一排接受檢閱。

習主席的檢閱車,從前方不足10米處駛過。“首長好!”“為人民服務!”一句句口號,伴隨著那一刻激動自豪的心情,一直深深印在施江勇心裡。接受習主席檢閱,讓強軍報國的抱負在這名年輕軍人心中升華,也令他的志向更加堅定。

受閱那年,施江勇白天參加閱兵訓練,晚上復習考博、撰寫碩士論文。受閱后,他成功考上母校的博士生。畢業后,他轉改文職,留在計算機學院當教員。如今,這名90后文職教員,已經成為國防科技大學的一名副教授。

9年來,施江勇時不時會去曾經受閱的操場走一走。那裡有他的初心——就像一個補充動力的加油站,每次踏上這裡,總能讓他充滿干勁。

那年操場上,同一個受閱隊伍裡,學員戴華驊、李朝陽、邱遠強、曹博研,同樣有著一段難以忘懷的記憶。雖然來自不同院系和年級,那片操場卻是他們軍旅啟航的共同“原點”。

曾經,受閱隊伍裡昂首挺立的年輕軍校學員,如今早已陸續完成學業,走上大江南北座座軍營的各個戰位——

大山深處,戴華驊精心繪制電子地圖﹔遠海大洋,李朝陽站上航母飛行指揮塔台﹔青藏高原,邱遠強搭起野戰信息通信網﹔西北戈壁,曹博研放飛無人機群……

9年來,國防科技大學的莘莘學子,帶著習主席的殷切囑托和期盼,帶著“厚德博學、強軍興國”的校訓,在戰位上成長成才,找到了強軍事業中奮力向前的坐標。

向 前

無悔的奔赴裡,有你我渴盼的理想和抱負

冬夜,蘇北深山。

厚厚的被子下,戴華驊的手腳仍被寒意驅趕得無處安放。他忍不住蜷縮成一團。因為,此刻他正和另外兩名戰友合蓋著同一條被子。

至今,3人合蓋一條被子的場景,仍深深刻在戴華驊腦海。當時,他剛剛碩士畢業,分配到戰略支援部隊某部,下連當兵鍛煉。因為同行戰友的被子還未到位,他們3個人隻有兩條被子,一條墊身下,一條蓋身上。

和同一學員隊的兩名戰友分配到一起,讓戴華驊覺得熱鬧,基層部隊對他來說,亦充滿新鮮。

戴華驊本科就讀於北京師范大學。2009年,他和同學一起參加國慶60周年群眾游行。近距離看到威武、庄嚴的閱兵式,戴華驊為之深深震撼。那一刻,他萌生了一個想法——成為一名解放軍。

后來,戴華驊考上國防科技大學碩士研究生。他如願地身著戎裝,並且光榮接受了習主席檢閱。但對戴華驊來說,部隊真正的模樣還是一本亟待翻開的大書,等待他去探索。

當兵鍛煉后不久,戴華驊走上戰略支援部隊某部助理工程師崗位,過上了“機房就是戰場,執勤就是打仗”的生活。很快,他受領了軍旅生涯中第一個重大任務——繪制某數字地圖。

為了把每一個站點、每一條線路、每一塊標石都精確標注,戴華驊和戰友翻山越嶺,徒步走過了所有通信線路。為了和現有系統兼容、實現效能最大化,他們反復調研,加班加點進行開發,圍繞地圖使用制訂了一系列使用規范和任務調度模板。最終,戴華驊和戰友圓滿完成任務,該成果得到推廣應用。

和戴華驊同歲,軟件工程專業碩士邱遠強畢業后,被分配到陸軍某部。下連沒幾個月,邱遠強就參加了一場網絡對抗演練。

身邊的戰友都在打量這名一臉青澀的高材生。大家都好奇:名牌大學出來的高學歷人才到底什麼水平?邱遠強自己也感到深深的緊迫感,想通過這次演練得到大家的認可。

半個月的時間裡,邱遠強帶著技術骨干爭分奪秒調試系統,為網絡對抗做准備。演習過程中,火力分隊因參數故障突然“卡殼”,他主動請纓,快速修正,保障了演練順利進行。

演習結束,復盤會上,旅領導稱贊邱遠強“平時過得硬,戰場能突擊”。

從初來時的陌生,到逐漸與戰友打成一片﹔從對裝備知之不多,到各個模塊了如指掌……經過這次演練,邱遠強感到:在校所學終於有了用武之地,他對未來充滿期待。

和第一次參加演練的邱遠強一樣,第一次隨艦出海時,李朝陽分外激動。

碩士畢業宣布命令的大會上,聽見自己分配到海軍遼寧艦那一刻,李朝陽熱血澎湃,內心無比興奮。他迫切地想一睹航空母艦的真容,想盡快干出自己的一番事業。然而,到單位報到后,李朝陽一度陷入迷茫。

當兵鍛煉,李朝陽被分到航空保障部門。剛來那會兒,由於鋪位緊張,他就和戰友住在值守的艙室裡。白天,他們一起參加訓練、檢修裝備。晚上,他們窩在行軍床上,伴著風機的噪聲入睡。

對李朝陽來說,生活環境的變化並不算困擾。他最害怕的,是日復一日平凡枯燥的日常。當時臨近春節,遼寧艦處於靠港期間,艦員們每天不是檢修設備,就是清潔艦體。這樣的日子,與李朝陽想象中“高大上”的作戰任務相去甚遠。

班長李博注意到李朝陽的情緒變化,不時和他分享自己在航母上搏擊風浪的經歷。在和領導、戰友的交流中,李朝陽逐漸感受到日常工作的意義,也體會到大家對航母事業發自內心的熱愛。他開始對自己的工作崗位感到自豪。

經歷了這段日子,李朝陽真正認識到:每個戰位無論大小,無論台前幕后,都連接著強軍興軍的宏大圖景。為了強軍事業,自己一定要踏實工作,認真完成每一次任務!

后來,一次次跟隨遼寧艦出海,李朝陽就站在飛行指揮塔台裡。每當看見殲-15戰機在眼前呼嘯升空,他都會感到肩上沉甸甸的使命,也為自己能加入這個團結又充滿戰斗力的集體倍感榮耀。

定 位

不要停在原地去問意義,往前走,逐夢的過程本身就充滿意義

沿著“天路”一路前行,跨越幾千公裡,邱遠強的視野漸漸開闊。眼前,風景從山地變為高原,山川河流慷慨地展現出它們的全貌。

“大概,這樣的軍旅生涯才算有意義。”轉隸移防、奔向新戰位的路上,邱遠強和戰友飽覽了祖國的大好河山。當國防和軍隊改革進行到關鍵時期,這些國防科技大學畢業的學子們,與時代大潮一起奔涌向前。

那一年,邱遠強所屬單位由陸軍某集團軍轉隸至另一集團軍,並在一個月后移防。

抓住這一個月的空當,邱遠強請了假,和戀愛多年的女友領完結婚証,就匆匆奔向新戰位。

就在邱遠強奔赴新戰位的同時,身處國防科技大學校園的施江勇,正在進行博士論文的最后攻關。

同時困擾這名年輕博士的,還有對未來的選擇:“去基層還是留校?”“留校要轉改文職,真的要脫下這身軍裝嗎?”

隨著軍隊院校改革向前推進,國防科技大學增加軍人轉改文職人員留校名額。留校,就意味著要脫掉心愛的軍裝,施江勇心中有太多不舍。

本科時期,施江勇學習的是通信工程專業。因為對網絡安全產生濃厚興趣,在完成本專業課程之外,施江勇自學了計算機課程,還考取了網絡工程師証書。

碩士畢業后,施江勇跨專業考入國防科技大學計算機學院,師從網絡空間安全專家楊岳湘教授。“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施江勇深深覺得,自己找到了畢生的鑽研方向。

“能繼續做喜歡的研究,繼續服務作戰,這對我來說更為重要。”最終,施江勇選擇穿上這身“孔雀藍”,留校從事教研工作。

伴著改革的腳步,戴華驊所在單位也經歷了編制體制調整。單位縮編后,原本在連隊當指導員的戴華驊,被調到某通信站當排長。通信站隻有戴華驊一名軍官,他必須軍事政工一手抓。

當兵研究打仗,是戴華驊考軍校的初衷。雖然每個戰位都不可或缺,但他還是想離打仗的崗位再近一點。繁忙的本職工作之余,戴華驊仍忍不住琢磨:我還能多做點什麼?

“不要停在原地去問意義,往前走,逐夢的過程本身就充滿意義。”咨詢相關政策后,戴華驊開始利用業余時間備考博士。經過不懈努力,他收到了母校電子科學學院的博士錄取通知書。2019年,北京天安門,國慶70周年閱兵儀式上,歷經基層戰位淬煉后的戴華驊,又一次接受了習主席檢閱。

國防和軍隊改革,讓海軍迎來了巨大的發展。乘著時代的浪潮,李朝陽在遼寧艦上不斷豐富閱歷。畢業3年多,他多次隨艦出海執行演訓任務,成長為一名出色的航空保障參謀。更令李朝陽欣喜的是,2018年和2019年,他跟隨遼寧艦一起,兩次在海上接受習主席檢閱。“軍旅生涯能有3次受閱經歷,我終生難忘。”李朝陽說。

中國的航母事業不斷發展,體系作戰能力也應緊盯未來戰場追求跨越。身在戰位,就要思戰研戰謀戰。畢業后,李朝陽經常和導師交流工作中遇到的問題。那一年,他的導師著眼未來航母戰斗力建設,加入某新型裝備研制項目,也向李朝陽發出了邀請。

“未來戰斗力建設需要什麼,就去學什麼。”這個和航母戰斗力緊密相連的研究課題,令李朝陽大為振奮。在得到遼寧艦領導支持后,李朝陽回到國防科技大學空天科學學院繼續深造。

人生的軌跡很少有直線,大多都是曲折向前。有的人,從一開始就知道自己要做什麼﹔而大多數時候、大多數人,都是在前行的過程中不斷認識自己、調整方向。

“我想做什麼?我能做什麼?我應該做什麼?”看清目標后,一個個如施江勇、戴華驊、李朝陽一般的軍校學子,都在強軍征程上找到了符合自己價值追求的坐標點。

扎 根

平淡的日子因為日復一日的堅持而濃墨重彩

2021年12月,西安飛行學院航理教員曹博研接到調動命令,成為空軍某試訓基地一名助理工程師。

要從繁華城市走入荒涼戈壁,這名空軍女上尉卻分外欣喜:“終於如願以償了!”從17歲邁入國防科技大學校門、接受習主席檢閱,到如今成為軍隊無人機事業的見証者和建設者,曹博研走過了軍旅生涯的第一個10年。

2019年,從國防科技大學碩士畢業后,曹博研來到西安飛行學院任教。一次偶然機會,學院選派教員到一線部隊和艱苦邊遠地區代職,她主動報了名。

接下來的整整一年,曹博研都在西北大漠的空軍某試訓基地代職。那裡是空軍新質戰斗力生發、成長的地方,也是青年科技人才施展才華的舞台。她和戰友加班加點工作,克服了一個個科研難題。大項任務期間,她每天攢著許多問題,追在評估組專家身后請教,不斷積累經驗。

在曹博研看來,大漠戈壁“遠是遠了點,但一點兒也不苦”。那些被任務填滿的日日夜夜,讓曹博研感到無比充實。漸漸地,她認清了自己的能力特長,發現了自己的興趣所在。在她看來,那種自我實現的甘甜,“是什麼樣的繁華都換不來的”。

代職結束,回到西安飛行學院后,曹博研慎重思考,向組織提出選調申請。“地點不重要,要做的事情很重要。”她說。

從車水馬龍的城市一路向西,繁華漸遠,隱沒在身后。相比第一次旅途中的忐忑,這一次,曹博研的內心分外篤定。

數千公裡外,青藏高原。陸軍少校邱遠強已經在這裡扎根4年多,從一名新排長,成長為某旅信息保障隊副隊長。

目標堅定的人生,不懼平凡日常的消磨。身在一線,邱遠強立足單位裝備發展趨勢,結合單位任務實際,利用所學專長不斷取得突破——他帶領戰友研究的某信息通信保障戰法形成有效成果,並發表多篇論文﹔在某次重大演訓任務中,他表現突出,榮立二等功……

“現在離我想達到的目標,還差得很遠。”雖然碩果累累,邱遠強並不滿足於現狀。

緊貼實戰、服務作戰,和邱遠強一樣,許多身在院校的同窗們都在並肩前行。

為了培養更多實戰需要的優秀學員,施江勇持續改進教學形式,多次帶領學員赴部隊參與實際任務,結合實踐不斷細化和修正研究方向﹔今年,在某次演訓活動中,戴華驊與導師和同學一起,完成了一個重要科研論証任務,這讓他覺得自己“離打仗更近了”﹔回到校園中,李朝陽全身心投入到新的前沿課題研究裡……

來到空軍某試訓基地某技術室后,曹博研迅速轉換身份,陸續參與多項試驗訓練任務。大漠戈壁,她並不孤單,因為這裡還有許多來自國防科技大學的戰友。

“我就是個平凡人”“在本職崗位上做好自己的工作”“在部隊,我算是很普通的那一個”……採訪過程中,這些畢業於國防科技大學的碩士博士們,形容自己用得最多的詞,就是“平凡”。

“平凡”“普通”的他們,何嘗不是強軍事業浪潮中眾多官兵的縮影?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行而不輟,未來可期。時代的大江大河裡,每一朵浪花都有它奔涌向前的故事。他們自認平凡,依然篤行不怠﹔他們心懷使命,所以逐浪而行。他們讓平淡的日子,因日復一日的堅持而濃墨重彩﹔他們讓平凡的人生,因不平凡的抱負而與眾不同。(陳曉杰 張照星 朱秋平 徐聰)

(責編:陳羽、王瀟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