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幗爭輝,新征程上綻放芳華
——解放軍和武警部隊部分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巾幗建功標兵風採錄
青海省軍區某室主任、高級工程師張發菊——
奮力搶佔信息化制高點
連接線路、修補網頁漏洞……初春時節,青海省軍區某室機房裡,官兵們正緊張忙碌著。當大屏幕上的紅色感嘆號逐一變成綠色時,該室主任、高級工程師張發菊按下手中的秒表:這次比上周演練又快了數秒。
崗位就是戰位,機房就是戰場。經過高標准嚴要求反復錘煉,該室連續數年參加上級考核,從高手雲集的通信隊伍中脫穎而出,奪得多個單項冠軍,綜合成績位列前茅,榮立二等功1次。
該室組建之初,張發菊對照使命職責,感到過去的工作標准和流程無法適應新形勢新任務。於是她圍繞保障網絡信息體系建設,構建網絡節點、做好安全防護,帶領官兵深入研學數據分析、雲計算、虛擬化等技術,按照“網絡聚能、信息賦能、體系釋能”的要求扎實開展崗位練兵活動,從信息編組、網絡攻防等方面強化訓練,不斷提高操作速度和精度。
為做到網絡信息全覆蓋、聯合數據全採集,張發菊帶領官兵在平均海拔3000多米的高原上行程5000多公裡,累計採集各類基礎數據數萬條,系統整編道路、氣象、水文等要素圖,為遂行任務提供了有力支撐。
在青海瑪多地震、大通山洪泥石流等災害中,軍地通信光纜受到嚴重損壞。張發菊帶領官兵快速行動,一邊與地方有關部門合力搶修軍地光纜,一邊將民眾受災、道路受損等情況第一時間上報,為上級制訂搶險救災方案及時提供了可靠信息。
如今,每次執行任務后,張發菊總會帶著官兵檢討工作不足。她說:“保障練兵備戰片刻也不能鬆懈,我們唯有不斷勇毅奮進,才能搶佔信息化制高點。”(白皛 何明瀚)
西部戰區某保障大隊干事陳蕾——
研戰謀戰制勝無形戰場
2月27日深夜,西部戰區某保障大隊干事陳蕾正挑燈夜戰,埋首於一行行數據、一張張圖表、一篇篇簡報裡。逐行審校某專業領域的建設發展規劃,“拓展高新技術運用場景”“深化與其他專業信息融合”等內容,被她著重圈了出來。
“無形戰場的交鋒越來越激烈,隻有緊跟練兵步伐,才能為指揮員提供更精准全面的綜合信息服務。”這些年,陳蕾先后參加各類專項任務、重大演訓活動10余次,組織撰寫繪制多份高質量分析報告。盡管獲得各級認可,陳蕾仍經常拷問自己“還能為打贏多做些什麼”。
陳蕾所從事的信息服務保障工作,需要對海量的信息進行採集整編、研判分析,為指揮員指揮決策提供參考。這幾年,隨著多軍兵種聯合作戰走深走實,陳蕾也漸漸從“幕后”走到“台前”。在某次專項攻關任務中,為攻克專業瓶頸,她帶領團隊奔赴一線部隊調研、前往科研院所求學,尋找“智力支撐”、引進“技術外援”,最終取得突破進展,並在后續任務實踐中得到應用驗証。
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在探索中補齊短板。陳蕾先后組織參與多項軍事理論、作戰概念等課題研究,形成不少實戰化理論成果:緊盯區塊鏈、大數據等前沿技術,運用信息化手段輔助信息篩選,探索支撐保障智能化新手段﹔打破某專業領域思維定勢,將主觀定性的文字闡釋轉化為客觀定量的態勢圖、時間軸,為指揮員提供更直觀、更精准的信息保障支撐。
研戰謀戰沒有“句號”。陳蕾認定,“在未來戰場上打贏信息化戰爭,不僅是神聖的使命,更是沉甸甸的責任,我不會有絲毫懈怠。”(郭豐寬 馬嘉隆 張倩)
73653部隊49分隊一級上士廖華清——
血汗澆灌出的“鐵玫瑰”
陸軍首屆“強軍精武標兵”、陸軍“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巾幗建功標兵”、全軍“四有”優秀個人標兵、黨的二十大代表……翻開73653部隊49分隊一級上士廖華清的成長履歷,大家都會忍不住贊嘆:“這些成績太過硬了!”
“榮譽是拼出來的”,這是廖華清的座右銘。她身邊戰友最清楚,廖華清在榮譽背后承受了難以想象的艱辛和磨礪,稱得上是用血水和汗水澆灌出的“鐵玫瑰”。
新訓期間,廖華清為提升訓練成績,常纏著班長請教、向訓練尖子取經,整日泡在訓練場。新兵結業考核10米攀登,廖華清以較大領先優勢登頂﹔3000米跑考核,她更是將不少男兵甩在身后。
新兵下連不久,她作為唯一女義務兵參加特種射擊課目匯報演示,先后運用立姿、單跪、雙跪、側臥、俯臥5種姿勢進行手槍射擊,50至80米距離上的目標百發百中。
第一個參加機降訓練、第一個參加潛水訓練、第一個參加50公裡拉練……入伍以來,廖華清敢啃硬骨頭、敢與男兵較量,先后掌握傘機降、爆破、獵殺、操舟等23項特戰技能。身上留下的15道疤痕,是她向極限沖鋒的真實見証。
征戰陸軍“特戰奇兵”比武時,廖華清每天凌晨起來和戰友一起抬著100多公斤重的橡皮舟徒步1公裡再展開劃舟協同訓練,午休時用灌滿水的水壺挂在槍頭練習馬步據槍,熄燈后的體能加練更是雷打不動。最終在比武考核中,廖華清和戰友奪得團體冠軍,她自己榮獲個人亞軍。
“抓繩、踩繩,重心上移,眼隨手動……”現在,廖華清常以“武教頭”的身份為戰友傳授訓練經驗。回顧成長歷程,廖華清說:“我是在習近平強軍思想引領下成長的戰士,是組織培養了我,我會把這份榮耀轉化為練兵備戰的動力,做一把逢敵亮劍的‘紅色尖刀’。”(賴文湧 廖曉彬 葛斌)
東部戰區海軍某基地人力資源處干事凌儷翡——
情系海疆的“白玉蘭姐姐”
“凌干事您好,孩子入學事宜已辦理完畢,明天就可以順利入學啦……”前不久,收到一名基層干部發來的感謝信息,東部戰區海軍某基地人力資源處干事凌儷翡露出由衷笑容。為基層官兵急難愁盼忙碌奔波,時刻惦記著把每件瑣事辦好辦實,她被基地官兵親切稱為“白玉蘭姐姐”。
採訪中,很多官兵都說,不管遇到多少煩心事,隻要一見到凌儷翡,心裡就能踏實一多半。負責海軍駐滬移交聯絡工作10多年,凌儷翡將本職工作與官兵需求緊密結合,將真心真情投入保障官兵家屬就業、子女教育優待等工作中。
去年中考期間,某部一名干部因公犧牲。按相關規定,這名干部的孩子可以享受中考優待,但已經錯過了辦理時間。“絕不讓犧牲的戰友留遺憾!”凌儷翡了解情況后,立即協調駐地相關部門,經過多方努力,終於幫助孩子去了理想的學校。
凌儷翡深知,個人的力量畢竟有限,隻有依靠組織才能有更大作為。為有效解決“后院、后路、后代”等服務保障問題,在她的建議下,基地率先在駐滬部隊開設軍人后方服務中心,探索“互聯網+”軍嫂靈活就業模式﹔在營區外開設退役軍人服務點,將原來分散的退役軍官、退役士兵、退休干部移交安置和家屬隨軍落戶等業務進行整合,提供“一站式”服務,大大提高了退役軍人辦事的便利性,打造了“退役軍人之家”窗口典范。
這些年,凌儷翡牽頭辦理駐滬海軍官兵家屬隨軍隨調,推薦軍人家屬就業安置,協調軍人子女入學轉學,審核辦理軍人子女中考優待,為官兵辦成了一件又一件實事。她本人先后被評為上海市“三八紅旗手”、上海市擁政愛民模范個人等,先后榮立三等功3次。(耿海鵬 徐巍)
空軍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實驗外科主任、教授楊倩——
執著求索不懼征途漫漫
標記蛋白、鏡下觀察細胞、檢查實驗結果……2月的一個周末,楊倩又早早來到實驗室。這段時間,她和團隊正圍繞帕金森病發病機理等課題展開攻關,實驗室的燈經常亮到深夜。
笑容淡雅、目光有神,這位略顯清瘦的女教授透著軍人的沉穩和干練。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獲得者、全軍科技工作先進個人……眾多榮譽,記錄著楊倩多年如一日的漫漫科研征途。
剛參加工作時,楊倩並非從事基礎醫學研究。從一名臨床醫生踏上科研之路,隔行如隔山,剛進實驗室時,楊倩連許多基礎實驗項目都不會做。那段時間,她每天泡在實驗室10多個小時,晚上回家還堅持背記重要信息。憑著這股不服輸的勁頭,楊倩很快便迎頭趕上。
2009年,楊倩對帕金森發病機理的研究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發表,成為當年世界帕金森研究領域兩個重要發現之一。從實驗室新手到研究領域專家,她僅用了4年時間。
2011年,楊倩婉拒了一家知名實驗室拋出的橄欖枝,作為優秀人才被原第四軍醫大學唐都醫院特招入伍,成為醫院神經外科學科帶頭人之一。
此后,她像個超負荷運轉的“陀螺”,一邊手把手帶教團隊實驗方法,一邊在最短時間內組建綜合實驗平台。在不懈努力下,她的研究團隊很快具備了一定的科研攻關能力。
無數次樣本實驗,一次次推倒重來。10多年來,楊倩帶領研究團隊在科研領域攻堅克難,不斷取得突破性進展,多項研究成果引發國際學界關注。
“為守護人民和官兵健康而奮斗,我永不止步。”她堅定地說,面對帕金森病這一人類至今未能征服的醫學難題,前路縱有千溝萬壑,她亦將執著求索。(王運璞 袁陳媛)
火箭軍工程大學政治系某教研室主任、教授李斌——
三尺講台培育“礪劍先鋒”
驪山灞水,春意漸濃。走進火箭軍工程大學第二教學樓,政治系某教研室主任、教授李斌正以“在強軍奮斗中綻放青春夢想”為題講授政治理論課。課堂上,李斌採用啟發式、互動式等教學法,引導激勵青年學員立鴻鵠志、做奮斗者,以更加昂揚的狀態投入到學習訓練中。
立德樹人,為戰育人。從事軍隊思政課教學,李斌深知肩頭責任重大,時刻牢記初心使命,錨定成為黨的創新理論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忠實實踐者這個目標,不斷前行。
為把思政課講深講透講活,李斌努力適應“網生代”學員特點,運用專題研討、情景模擬、想定作業等教學方法,推進“課堂實踐+現地教學+第二課堂+成果轉化”綜合發力,打造學員廣度參與、深度互動的多維課堂。這些年,李斌先后獲軍隊院校某課目教學觀摩優質獎、火箭軍政治理論教學比武第一名等榮譽。
院校對接部隊,課堂對接戰場。教研工作中,李斌緊跟國際國內時事熱點、部隊備戰打仗最新形勢、政治工作現實矛盾等問題,精心遴選課題,著作成果獲全軍政治理論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參與編寫的系列教材被評為全軍政治理論研究優秀成果特等獎。
近年來,李斌奔赴基層一線,把腳印留在了導彈陣地、發射架旁,先后數十次為基層官兵進行理論宣講、授課輔導、答惑解疑,努力推動黨的創新理論在基層落地生根。黨的二十大閉幕后,她立即在教授的《軍人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中,引入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觀點和新論斷。為上好這門課,李斌認真研學黨的二十大精神,反復修改課程教案,更新教學內容,制作多媒體課件……學員們聽課后普遍反映“及時、生動、解渴”。
三尺講台無止境,改革創新正當時。李斌感言:“作為軍校教員,三尺講台就是我的戰位。我必須面向戰場、面向未來,為導彈部隊培養更多絕對忠誠的‘礪劍先鋒’。”(李兵峰 鐘福明)
國防大學聯合作戰學院高級工程師劉洋——
讓今日課堂對接明日戰場
周末深夜,國防大學兵棋大樓裡依然燈火通明,一場聯合作戰指揮對抗兵棋推演檢驗評估正在進行。
當研發專家提出意見后,一位面容清秀、自信從容的女大校軍官也提出了自己的不同見解,最終贏得大家一致認可。這位女軍官就是國防大學聯合作戰學院高級工程師劉洋。
劉洋所從事的兵棋系統研發工作,被稱為“第0.99場戰爭”,它是無限接近真實戰場的虛擬戰場,關乎“能否打贏明天的戰爭”。
自國防大學研究生畢業留校起,劉洋就開始從事軍事運籌、作戰模擬、兵棋推演領域的教學科研工作。這些年,她跟著兵棋團隊深入一線收集數據、驗証系統、保障演習,從大漠戈壁輾轉海島灘涂,由炎炎夏日邁入冰天雪地,迷彩服上滿是征塵和汗水,她卻始終不覺辛苦。
這些年,劉洋參與並保障了運用大型計算機兵棋系統的幾乎全部演習活動。她一邊繼續致力於聯合作戰指揮對抗推演中的檢驗評估工作,一邊積極投身聯合作戰人才及研究生培養,先后在各種兵棋演習中培訓許多不同層級不同崗位的指揮員。
在科技強軍的征途上,劉洋砥礪奮進,毫不懈怠。近年來,她相繼完成《軍事運籌學》《軍事定量分析方法》等多部教材出版工作,為軍事運籌學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付出大量心血。“科研戰士的強軍夢,讓我們甘於犧牲奉獻!”劉洋的話語,道出了團隊全體成員的心聲。(羅金沐)
武警后勤學院基礎部軍事心理教研室教員、文職人員郝立君——
用心拉近與青年官兵距離
“讓生活失去色彩的,不只是傷痛,還有內心世界的困惑……”在武警后勤學院,有一位時常陪伴官兵,能與大家說說心裡話的“知心姐姐”。這位“知心姐姐”,就是該院基礎部軍事心理學教研室教員、文職人員郝立君。
改革強軍中,郝立君第一時間向組織遞交申請,成為全軍首批轉改文職人員。轉改后,郝立君沒有因身份轉變而放鬆要求,而是將其當作軍旅生涯沖鋒的新起點。她說,身著“橄欖綠”是強軍路上一分子,換上“孔雀藍”照樣能為強軍興軍作貢獻。
這幾年,郝立君著眼年輕學員特點,主動承擔智慧教學試點任務,充分發揮“互聯網+”在課堂教學中的功能,探索基於無線網絡的課堂互動新模式,進一步拉近了與青年學員的距離。
“今天的課堂連接著明天的戰場”,這是郝立君經常給大家說的話。代理教研室副主任以來,她針對新形勢下官兵心理問題特點,把基層官兵心理健康防護作為教學研究的重點方向,注重調動發揮不同層級、不同類別教員積極性,帶領教研室人員拓展教學內容、創新組教模式,使授課內容與練兵備戰貼得更緊,有效促進了教學質量提升。
為兵服務,雕琢匠心。這些年,郝立君深入執勤維穩一線,為基層官兵開展心理服務近50場次。由於工作出色,她被武警部隊表彰為“四有”優秀文職人員,並光榮當選黨的二十大代表。(許珍軍 翟小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