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軍深化軍體訓練內容改革——
向戰而練 為戰強身
上圖:全軍深化軍體訓練內容改革集訓場景。作者供圖
編者按
體能,是戰場的“入場券”,也是打勝仗的基石。對於軍人來說,過硬的體能既是作戰必須具備的重要素質,也是保証其他素質得以正常發揮一個不可或缺的基礎性條件。
在信息化戰爭條件下,緊盯科技之變、戰爭之變、對手之變,從健康體能向戰斗體能轉變、從統一課目向分類定制轉變、從常規手段向智慧訓練轉變……我軍正堅定邁開深化軍體訓練內容改革的步伐。
春寒料峭,燕趙大地草木萌發新芽,田野裡一片忙碌的景象。日前,全軍深化軍體訓練內容改革集訓在這播種希望的季節中展開。
集訓中,來自各戰區、各軍兵種、武警部隊、軍委機關有關部門的代表和北京體育大學、清華大學、解放軍總醫院的運動訓練、運動康復專家集聚一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強軍思想,貫徹落實軍委關於軍隊體育建設轉型的決策部署,主動適應備戰打仗對官兵體能需求的發展變化,深化體醫結合、軍地聯合、跨域整合,賡續紅色體育傳統,借鑒外軍有益做法,系統推進軍體訓練內容標准創新和組訓方式革新。
軍委訓練管理部有關領導介紹,這是軍體訓練工作更新理念、轉變思路、加快轉型的彰顯,更是一次部隊基礎體能訓練發揮科技驅動力、增大內容“含戰量”、探索組訓新模式的生動實踐。
綜觀本次集訓,諸多新變化都指向一個鮮明主題——向戰而練,為戰強身。
錨定改革定位——
從健康體能向戰斗體能轉變
“戰斗體能考核開始!”
隨著一聲哨響,參訓代表與試訓官兵一起,沉浸式體驗全新設置的戰斗體能“賽道”。
“特戰隊員完成200米障礙和3公裡武裝越野后,將進行300米快速突破組合,主要針對破襲作戰、奪控要害目標、營救捕殲等典型作戰行動,提升作戰中負重、越障、越野、快速突擊、搬運傷員等綜合能力……”
組訓者講解的語速和特戰隊員奔跑的腳步一致,急促且密集。緊接而來的“負重沖擊”和“推拉重物”課目,則是對下肢爆發力和肌肉耐力的考驗。特戰隊員扛著彈藥箱在負重情況下快速通過狹窄通道,然后來回推拉50公斤重的雪橇。剛放下雪橇,“接敵搏擊”課目又迎面而來。
置身現場,隊員們粗重的喘息聲清晰可聞,漲紅的脖子上青筋暴起。體能監測屏幕上,不少隊員的心率已呈現橙色預警。
而此時,考核仍未結束。特戰小隊協同搬運假人,1500米賽道在沉重的步履中向前延伸……
新形勢下,作戰任務多樣、戰場空間多維帶來能力需求多元,對軍體訓練的實戰性、實用性提出更高要求。
“訓什麼、怎麼訓?”這是必須要面對的關鍵問題。
“軍體訓練要把基點從‘健康’調整到‘打仗’上、從‘操場’調整到‘戰場’上,全面強化備戰打仗意識。”
集訓中,大家從一個個創新內容的展示中強烈感到,全軍軍體訓練內容改革的目的十分明確——
“建立現代化軍體訓練模式,推動軍體訓練由以健康體能為主向以戰斗體能為主轉變,從而提高對戰斗力的貢獻率。”
體能,是戰場的“入場券”。環顧世界,開展戰斗體能訓練是不少外軍的通行做法,也是提高體能與實戰耦合度的重要方式。“緊盯科技之變、戰爭之變、對手之變”,懸挂在集訓現場的大幅標語,已成為200多名集訓隊員的共識。
“軍體訓練絕不僅是跑步和力量,我軍現行《軍事體育訓練大綱》雖然考慮了作戰需求,但具有戰斗特質的課目設置還較散、貼合實戰還不緊、支撐關鍵能力還不夠。”集訓代表的發言簡明扼要,直指問題。
這次改革,把創新戰斗體能訓練作為重點,按照“主戰先行、急用先編”的思路,探索形成了各軍兵種和武警部隊戰斗體能訓練與考核課目1.0版。
“瞄准戰斗力需求練體能,課目設置的脈絡特別清晰明了!”一位試訓部隊的組訓者,根據所在單位擔負的作戰任務,系統分析官兵操作武器裝備、遂行作戰行動對人體供能系統、動作模式、承力關節、發力肌群等方面的特殊要求,形成綜合體能需求,設置與遂行任務相對應的戰斗體能訓練課目,這樣創設出來的課目,既管用,也更加貼近實戰。
在陸軍特戰分隊戰斗體能訓練場,官兵正進行繩梯和杠鈴深蹲等課目訓練,這些訓練突出了機降投送、負重滲透等關鍵能力。而在一旁的海軍陸戰隊訓練場上,兩棲機動、綜合越障等特需能力則是他們的訓練要點,水袋折返跑、Z字爬行、彈藥箱搬運、登山攀爬等課目或交替進行、或連貫實施。空軍飛行員訓練考核場上,參訓人員要在4分鐘內連續完成圍繞臀、腿、頸、肩、胸、背以及爆發力設置的課目組合訓練,全面錘煉飛行員持續載荷后的身體和手眼配合能力,以及長航時抗載荷所需要的肌肉力量。
帶著向戰聚焦的標准去觀察,更大更深的變化扑面而來:火箭軍導彈發射部隊的戰斗體能訓練突出了密閉、核生化等極限環境,戰略支援部隊官兵的戰斗體能訓練則突出了久坐、久視、久聽、久思的戰斗特點,聯勤保障部隊輸油管線專業戰斗體能課目突出了搬運、協作等任務特性,武警部隊戰斗體能訓練突出了近身、對抗等實戰要求……
不久的將來,全新軍體訓練內容將按基本知識、基礎體能、戰斗體能、專項體能和實用技能5個部分的架構,為全軍官兵展示這樣一張藍圖——基礎體能只是成為合格軍人的體能“門檻”﹔聚焦主戰兵種專業和典型戰場環境的戰斗體能,將是部隊遂行任務的體能“專供”。正如集訓代表駐地的標語所寫,“強健體魄練出軍人好樣子,軍體轉型提升部隊戰斗力”。
融入戰場環境——
從統一課目向分類定制轉變
隨著戰爭形態不斷演變、我軍使命任務不斷拓展,軍事斗爭准備和軍事訓練轉型的形勢任務、時空領域、內外因素發生深刻變化,軍體訓練面臨諸多“變”與“不變”,必須准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
這是兩幅饒有趣味又意味深長的訓練圖景。
廣袤的亞丁灣、索馬裡海域,雲飛浪卷,戰艦馳騁。海軍第43批護航編隊南寧艦正劈波斬浪遂行任務。在體能訓練時間,數十名官兵齊聚戰艦甲板,伴隨著具有海軍元素的背景音樂和解說口令,大家聚氣斂神打出一套別具風格的“水兵太極拳”。攻守之間、動靜之間,官兵閃轉騰挪、流暢銜接,既有行雲流水的柔美之力,也有瞬時爆發的強擊之勁。
在雪域高原進行密閉生存訓練的火箭軍某旅官兵,置身於大山深處的地下“龍宮”,利用腳手架制作簡易單杠、用器材箱搭建簡易場地、用電子屏投放運動視頻……
沒有場地怎麼辦?沒有器材怎麼訓?
近年來,火箭軍部隊探索研究數據分析訓練法、超越極限訓練法、目標牽引訓練法等多種體能訓練方法,軍事體育訓練成績優秀率屢創新高,不僅提高了官兵戰斗體能,還促進了軍事能力躍升。
這次軍體訓練內容改革,把改進高溫高濕、海上眩暈、高原高寒等環境下體能訓練突出出來,目的就是著力解決特殊環境下體能訓練陸地化、平原化等問題,最大限度提高未來作戰可能面臨的特殊環境下軍體訓練質量。
軍體訓練帶上戰術背景和戰場需求,融入作戰行動典型場景,使軍體訓練極大提升了對戰斗力建設的貢獻率。
以高原高寒環境下體能訓練為例。自2021年以來,在軍委后勤保障部、訓練管理部、科技委和國家體育總局的支持指導下,陸軍部隊牽頭對高原高寒環境下體能訓練有關問題進行研究攻關,系統分析特殊環境下人體機能和運動能力的特殊規律,提出優化基礎體能訓練內容標准、調整軍體訓練考核海拔劃分、加強高原促習服訓練和傷病預警等措施。他們還創設高原環境下戰斗體能訓練課目,探索構設簡便實用的增氧呼吸類、耐寒類、神經反應類訓練課目,全面提升官兵機體攝氧、適應寒冷、快速反應等能力。
通過兩年的試訓探索,如今已形成6類戰斗體能課目,下一步還將繼續完善戰斗體能類別體系,成熟一個、試訓一個、推廣一個。未來,面向不同領域戰場的官兵,都將有量身定制的體能訓練課目。
軍體訓練內容改革是一項創新性工作,隻有把體能訓練的科學原理、未來作戰的制勝機理結合起來研究,才能真正找准軍體訓練對接技戰術訓練的“結合部”,為部隊提供更科學的訓練內容、更便捷的訓練指導。
實現科技賦能——
從常規手段向智慧訓練轉變
“200多人的新兵營,在上級進行考核時有20多人因訓練傷病不能參加考核,傷病率達到10%以上。”來自陸軍的集訓代表講述的這個多年前的真實案例,引發了試訓官兵對科學訓練的深入討論。
大學生士兵比例逐年提高,“網生代”官兵走進軍營,軍體訓練傳統組訓方式難以為繼,科學組訓抓手在哪?怎樣避免以考代訓、以跑代訓?基層單位工作千頭萬緒,體能訓練時間和標准難落實的矛盾如何解決?邊海防、小散遠單位專業訓練場地無法滿足體能訓練需求怎麼辦?
這些新老問題,在空軍某部的智慧體能訓練場迎刃而解。
近年來,全軍軍事訓練領域緊盯練兵之需,積極探索“科技+”智能訓練模式,推動軍體訓練換擋提速、創新發展。該單位積極進行智慧軍體訓練場建設,訓練“科技+”成效明顯。
這是一套與清華大學聯合打造、基於新兵體能的智能組訓系統,包括“評估-干預-恢復”區、基礎體能訓練區、戰術訓練區、戰斗體能訓練區等7個功能區。在軍委機關統籌推動下,科研團隊還聚力研發手機APP教練系統、Pad智訓平台等。
在“評估-干預-恢復”區,科研團隊系統運用體適能評估和體態檢測等設備,實現對官兵身體活動度、穩定性、對稱性三大運動風險指數精准把脈,對速度、力量、耐力、靈敏、柔韌五大運動能力指標數字呈現,訓練計劃“對症開方”、因人施教,團隊訓練動態編組、分層輪轉,有效解決訓練不精准的問題。
“我的評估數據每天都在數據庫裡更新,精准提示我重點要練身體的哪個部位,恢復放鬆哪些肌群。在這裡,練體能一點也不枯燥,而且很有成就感。”劉心宇是2022年秋季入伍的新兵,他表示有了“黑科技”的“助攻”,戰友們的訓練突飛猛進,他的體重也從剛入伍的180斤降到150斤。“我們連有的戰友引體向上從9個提升到20多個,有的戰友3000米跑成績提高了7分鐘。”
新訓時間從三個月縮短到兩個月后,使用這套智能組訓系統,訓練質效不降反增,還大幅降低了傷病率。該單位2022年秋季入伍新兵,入伍訓練結業考核合格率為100%,訓練傷發生率控制在1%以內。
新時代新征程,我軍軍體訓練又迎來了一個深化發展的機遇期。深化軍體訓練內容改革,將推動軍體訓練由粗放式向精准化轉變、由支撐傳統作戰向適應現代戰爭轉變。
天南海北座座軍營的訓練場上,將迎來軍體訓練內容、方法、手段等多方面的全新變革。這個看似平常的春日,也許將在我軍軍體訓練發展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李琳、吳旭、張治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