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星耀太空,“北斗母港”建功勛

2023年05月22日09:36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川西大涼山,滿目青翠。群山環抱間,西昌衛星發射中心2號發射塔架巍然矗立。

劍指蒼穹,靜待出征。2023年5月17日上午10時許,發射場響起01指揮員白春波洪亮的口令,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托舉北斗系統第56顆導航衛星拔地而起,奔向太空。

夏日星空,銀河又添新“北斗”。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首顆備份星順利入軌,進一步提升了星座穩健性和可用性。

從2000年發射第一顆北斗導航試驗衛星起,“北斗母港”一次次出征,歷時20余載,在浩瀚宇宙搭建起一座氣勢恢宏的“太空羅盤”。

交通運輸、農林牧漁、水文監測、氣象測報、電力調度、救災減災、公共安全……仰望星空,一顆顆北斗導航衛星閃耀天際,為全球提供一流的衛星導航服務,指引著人們追逐夢想、走向遠方。

星耀太空,歷史銘記光輝時刻。今天,讓我們走進“北斗母港”,仰望“夜空中最亮的星”,聆聽航天人向天圖強的奮斗故事。

從“北斗母港”啟程出征太空

5月17日,北斗系統第56顆導航衛星、北斗三號工程首顆備份衛星發射成功,開啟北斗工程建設的新篇章。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是名副其實的國之重器。

海灣戰爭中,GPS導航系統顯示出的強大威力,讓國人深刻認識到:沒有自己的導航衛星,無異於將高樓建造在別人的地基上。

1994年,我國啟動北斗一號工程,展開試驗探索。同年3月,美國已完成GPS衛星星座布設﹔次年,俄羅斯也完成了格洛納斯導航衛星全球組網。

回顧當年,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某發射測試站衛星保障系統總工程師郭俊超說:“建成中國自己的衛星導航系統,挺直中國人的腰杆,我們義不容辭。”

衛星導航星座主要分布在中高軌道。在我國現役火箭家族中,長征三號甲系列運載火箭包攬了目前我國絕大多數高軌道航天器發射任務。由此,包含長三甲、長三乙、長三丙在內的長征三號甲系列運載火箭,成為北斗組網工程的“專屬列車”。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是發射長征三號甲系列運載火箭的“主場”。這裡地質結構堅實,在地面發射、跟蹤測量、通信布網等方面具有天然優勢。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還具有較低的緯度、較適宜的溫度等有利條件,是發射北斗衛星的優選之地。

歷史的重任,落到西昌航天人肩上。作為北斗導航衛星的“母港”,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承擔了全部北斗衛星發射任務,按計劃完成了中國三代北斗導航系統的發射組網。

起步較晚,意味著必須爭分奪秒地追趕。為了確保北斗首飛成功,郭俊超和同事們廢寢忘食地鉚在發射場。

2000年10月31日,長征三號甲系列運載火箭托舉我國首顆北斗導航試驗衛星飛向太空,北斗任務首戰告捷。50天后,“北斗專列”又托舉我國第二顆北斗導航試驗衛星順利進入地球同步軌道。

從“北斗母港”啟程,中國航天人開始了在太空建造“中國星座”的遠征。

氣勢磅礡的“中國星座”建造史

“這是我參加的第42次北斗衛星發射任務。”北斗系統第56顆導航衛星發射任務現場,01指揮員白春波告訴記者,“北斗任務創造了百分之百成功的奇跡。”

高密度發射、滿負荷運行,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保持連戰連捷的成績,秘訣何在?

發射場塔架旁,“質量就是勝算,質量就是生命”“顆顆螺釘連著航天事業,小小按鈕維系民族尊嚴”等標語格外醒目。

為了北斗順利升空,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一代代科技工作者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智慧和汗水。

發射場的年輕航天人,大多聽過前輩們“用胃窺鏡給火箭體檢”的故事——

2003年,第3顆北斗導航試驗衛星發射任務前,工作人員在火箭箭體某部位發現了絲質冗余物。按照一般操作程序,他們隻需將這個多余物體清除即可。然而,他們連連追問:多余物體是怎麼進去的?火箭其他部位還有沒有類似的多余物?

就這樣,測試人員特意找來醫用胃窺鏡,對火箭各活門和發動機管路進行認真細致的全面檢查,不放過任何蛛絲馬跡。最終,隱患徹底排除。

時任火箭控制系統高級工程師毛萬標,對第3顆北斗導航試驗衛星發射時的情景仍記憶猶新——

那是2003年5月24日晚上,低溫推進劑剛剛加注完成,場區突然下起暴雨。測試中,科技人員意外發現某關鍵線路漏電。

有著火箭電路系統“活圖紙”美譽的毛萬標,是那次任務的控制系統技術負責人。當時,他第一時間爬上發射塔架,尋找原因。經過冷靜分析、精確決策,他大膽得出結論:電路設計各方面滿足發射條件,可以發射!

次日凌晨,第3顆北斗導航試驗衛星一飛沖天,精確入軌。隨著北斗一號系統正式建成,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擁有自主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

“從無到有,北斗一號是中國人靠自己干出來的。”毛萬標感慨道。

2007年4月14日,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第一顆北斗導航衛星,開啟北斗二號首次任務﹔2020年6月23日,隨著第55顆北斗導航衛星發射成功,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比原計劃提前半年完成部署。

從北斗一號到北斗二號、北斗三號,這是一段氣勢磅礡的“中國星座”建造史。中國航天人用20多年,走完了其他國家全球導航系統40多年的發展歷程。

天河漫漫,北斗璀璨。20余載,從“一顆星”到“滿天星”,“北斗母港”用優異成績向祖國交上一份圓滿答卷。

我們與北斗共成長

舉“北斗”,頂“風雲”,托“嫦娥”,鑄“天鏈”……近年來,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取得眾多突破。

“我們與北斗共成長。”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副總工程師庄軻說,為滿足北斗高密度組網發射需求,該中心綜合測試發射能力不斷躍升——

2011年,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首次採用現代信息技術,成功發射我國第8顆北斗導航衛星,綜合發射試驗水平穩步提升﹔2018年,北斗系統一年內完成10箭19星發射,創下世界衛星導航系統航天發射的新紀錄,“北斗母港”開啟加速度。

2018年10月31日,第41顆北斗導航衛星發射前一天下午,西昌突發5.1級地震。那時,發射場已經進入任務最后階段,正在加注推進劑。

回憶起當時的情景,時任常規動力系統指揮員趙飛仍心有余悸。大廳搖晃震顫時,加注程序已進入最緊張、最危險的大流量加注環節,稍有差池,后果不堪設想。

為了加注工作和發射任務的安全圓滿,工作人員將個人安危置之度外。次日,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北斗衛星再次閃耀太空。

2020年6月15日,在北斗全球組網發射任務收官的決勝階段,低溫動力系統出現壓力異常,指揮部果斷決策推遲發射。

關鍵時刻,01指揮員尹相原帶領動力系統、加注系統,一起謀劃方案、梳理口令、識別風險。經歷連續兩天兩個波次操作,全箭燃料安全泄回。

2020年7月31日,一個載入史冊的日子,習主席宣布:“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

那一刻,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許多人流下了激動的淚水,“北斗母港”圓滿完成了黨和人民賦予的歷史重任。

川西高原,一段全新的故事由此起筆。一個個重點項目按下“快進鍵”,廣大科技工作者向著新征程奮力攀登。

2022年12月15日、16日,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接連組織實施兩次發射,兩天兩發創造了最短間隔時間發射的新紀錄。這標志著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高密度航天發射能力再上新台階。

為了適應高密度發射要求,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各系統各崗位,圍繞准時發射、加注綜合能力提升、精准氣象預報等課題開展全面創新攻關。低溫動力系統前端負責人韓國河和同事們重新梳理相關要素,設計出更為豐富的要素內容。經過升級更新,相關系統更加貼合任務的組織實施,效能提升明顯。

目前,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遠程指控大廳某系統剛剛完成升級改造。韓國河介紹說:“系統更新后,所見即所得,可以進行全方位可視化展現,為快速指揮決策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為加快提升高密度測試發射能力,他們積極開展多陣地火箭並行起豎工作探索論証,加速推進多任務、多陣地、多模式並行測試發射流程和支撐保障研究,不斷推動科技創新與任務深度耦合。

“后續,我們將結合實踐不斷優化和改進,全面提升發射場航天測試發射綜合能力,以適應未來更大強度和密度的任務形勢。”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地面系統總工程師施鎮順說。

一次次創新發展,助推了中國航天的跨越﹔一場場科研攻關,開辟了“彎道超車”新路徑。星耀太空,“北斗母港”在充滿光榮與夢想的征途上不斷探索、奮勇前行。(胡煦劼 張捷 高立英 王凌碩)

(責編:陳羽、梁秋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