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軍地推進黨政軍警民合力強邊固防

夏日清晨,當第一縷陽光洒向內蒙古自治區最東端的大興安嶺,最西端的額濟納胡楊林還在沉睡。在中國版圖上,邊境線綿延4200多公裡的內蒙古自治區,形同昂首奔騰的駿馬,守護著祖國北疆。
“黨政軍警民合力強邊固防是我國邊防的獨特優勢。”6月7日,習主席在內蒙古調研邊境管控和邊防部隊建設情況時強調,“要貫徹新時代黨的強軍思想,貫徹新時代軍事戰略方針,把握邊防工作特點規律,加強部隊全面建設,提高邊境防衛管控能力,努力鍛造衛國戍邊鋼鐵長城,為實現建軍一百年奮斗目標作出更大貢獻。”
近年來,內蒙古軍區立足面向三軍、協調軍地職能定位,把心思精力向履行職能使命聚焦,向維護民族團結、社會和諧、邊疆穩定用力,以建設打仗型國防動員為牽引,助力完善黨政軍警民“五位一體”聯合管邊控邊機制,有效維護了祖國北疆安寧。
鑄 魂
大美草原·真理的味道
指揮大廳溫囑托、軍史館裡話精神、面向黨旗再宣誓,開展“請黨放心、強軍有我”主題黨團日﹔利用專武干部行政例會、基干民兵集訓等時機,宣講習主席重要講話精神﹔通過“國防大北疆”電視欄目、“北疆忠誠衛士”微信公眾號等載體,刊播思想反映、學習動態……連日來,內蒙古軍區各級組織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進一步堅定廣大官兵和民兵強邊固防的信念信心。
內蒙古是祖國“北大門”、首都“護城河”,戰略位置十分重要。2013年,內蒙古軍區黨委總結提煉以“草原胸懷、胡楊意志、駱駝品格、戰馬雄風”為主要內容的“北疆衛士”精神,進一步激勵官兵矢志衛國戍邊。2014年初,習主席視察內蒙古軍區邊防某團一連時,囑托官兵弘揚“北疆衛士”精神,堅決聽黨的話、跟黨走,矢志扎根邊防、守衛邊防、建功邊防。近年來,該軍區著力擦亮精神名片,組織編印“北疆衛士”精神系列教育教材,積極創演音樂劇《相思樹》,持續評選“北疆衛士”和“最美北疆國動人”,激勵官兵安心邊關、扎根邊關。
他們還主動當好工作隊、宣傳隊,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組織中校以上軍官深入當地大中小學校講帶“軍味”的思政課,到黨政機關和編兵企事業單位講帶“硝煙味”的國防課,走進少數民族聚居牧區、社區、嘎查講帶“泥土味”的政治課,通過事理交融、寓理於事、析事明理,讓真理的味道浸潤心田。
近日,在興安軍分區對口幫扶的扎賚特旗巴彥扎拉嘎鄉全勝村,一場“送政策”便民服務活動如期開展,吸引眾多村民前來。“黨領導解放軍為老百姓打江山、保江山,他們做的是為我們百姓好,他們講的我們信服!”村民白國琴說,2016年她不幸患病,正趕上女兒考上大學,生活捉襟見肘。“感謝解放軍,是他們協調醫院免費給我做手術,幫助孩子完成學業。”
今年初,內蒙古軍區聯合自治區黨委宣傳部、教育廳、雙擁辦等部門,堅持以愛國主義為核心,以國防教育為主題,在全區開展“百名上校進百校”活動。活動以軍分區(警備區)、旗縣(市、區)人武部上校軍官為主體,整合國防教育講師團成員、民兵教練員骨干、優秀退役軍人等人力資源,深入當地學校開展愛國主義教育、青少年國防教育、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等,引導廣大青少年弘揚優良傳統,傳承紅色基因,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如今,走過山山水水,踏遍角角落落,黨的創新理論之花開遍大美草原。軍民守望相助建設美好家園,成為北疆八千裡邊防亮麗的風景線。
鍛 造
八千裡路·並肩的隊伍
仲夏,遼闊美麗的西烏珠穆沁草原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
“臥倒!”隨著指揮員一聲口令,50名民兵、50匹馬齊刷刷俯在草地上,迅速進入警戒狀態。當指揮員又下達“沖擊前進”口令時,隻見一個個迷彩身影快速沖向障礙物,起跳、騰挪、跨越,動作行雲流水。
這是西烏珠穆沁旗民兵白馬連正在進行馬隊行進、臥馬警戒、跨越障礙等課目訓練時的場景。“白馬連組建於1958年6月,是民兵隊伍的老典型,是自治區民兵建設的一面旗幟。”白馬連連長蘇德額爾登說,白馬連民兵不僅是牧業生產的骨干力量,還是抗擊自然災害的生力軍,先后多次擔負草原滅火、雪災救援等任務,為維護邊疆地區安寧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
白馬連是內蒙古黨政軍警民合力強邊固防的一個縮影。“這裡地貌復雜,地廣人稀,守土戍邊任務較重。”內蒙古軍區動員局領導說,他們積極發揮牽頭協調作用,推動構建軍警力量為主體、后備力量為補充、人民群眾為基礎的多元力量管控體系,為強邊固邊提供有力支撐。
打鐵還需自身硬。他們堅持建強基礎隊伍,編實應急、支援兩類基干民兵,編建百余支騎兵、駝兵等特色民兵分隊以及測繪導航、無人機等力量,發展數千名民兵信息員和護邊員﹔整合黨政軍警民信息網絡,實現信息互聯互通,融合使用﹔創新“蒙古包哨所”“邊境堡壘戶”“馬背警隊”等特色護邊模式,織密群防網絡,延伸管控觸角。
一個牧民就是一個信息員,一座蒙古包就是一個流動哨所。家住包頭市達茂旗滿都拉鎮的阿迪雅是一名民兵護邊員。1984年,阿迪雅退役返鄉。39年來,他義務巡邊近10萬公裡,多次上報各類重要邊情信息,多次協助邊防部隊處置突發邊情,被軍區表彰為“榮譽民兵”。
“守邊就是守家。我們在邊境線上生活了大半輩子,已經習慣了這裡的風和沙。”阿迪雅說,他有兩個兒子,都受過高等教育,有較好的發展前途。但他們雙雙放棄城裡的工作回到邊境線上,接過父親手中的接力棒,成為民兵隊伍中的一員。
在巴彥淖爾市烏拉特中旗記者看到,民兵正與邊防官兵、邊境派出所民警一起執行巡邊任務。聯合執勤分隊深入邊防一線重要路段、路口進行巡邏踏查,對邊境前沿有無抵邊痕跡、邊境沿線道路通行情況進行檢查,並逐一走訪沿邊企業和牧戶,核查人員流動情況。
“我們要建好用好民兵騎兵分隊、‘蒙古包哨所’和護邊員隊伍,打造特色民兵控邊力量,扎實提高軍警民協同能力。”巴彥淖爾軍分區動員處處長趙武洲說,今年以來,他們先后指導2個邊境人武部開展民兵聯編聯勤,持續強化黨政軍警民聯防聯治,管邊控邊水平有了較大提升。
夯 基
一體推進·合力的保証
“多虧了萬畝梭梭林接種肉蓯蓉項目,去年嘎查村集體經濟達86萬元,不僅為嘎查所有牧民繳納了醫療保險,牧民還能分紅呢!”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后旗巴音努如嘎查“兵支書”阿拉塔興奮地向記者介紹,“梭梭讓沙漠戈壁變綠,蓯蓉讓鄉親們腰包變鼓。環境好了,收入高了,外出打工的鄉親們都要回來哩。”
烏拉特后旗人武部幫扶的巴音努如嘎查緊鄰邊境,這裡牧草生長不旺,人畜飲水困難,一度人口流失嚴重。“我們了解情況后,專門從旗裡協調技術人員為集體草場打井,新建1200平方米飼草料儲備庫,增強牧民防災抗旱能力。”烏拉特后旗人武部領導介紹,他們還幫助引進企業建立萬畝梭梭接種肉蓯蓉基地,幫助嘎查走上沙漠戈壁增綠、牧民增收的生態致富路。
邊地不富,則邊疆不穩,國防不固。內蒙古軍地指導邊境旗市黨政軍警民聯合黨支部把推進固邊興邊富民行動作為強基工程,不斷提高沿邊地區基本公共服務和重大基礎設施保障水平,吸引更多人到邊境地區置業安居、守邊戍邊。
“黨政軍警民聯合黨支部將黨委政府、邊防連隊、派出所、民兵、邊境嘎查、企業緊密聯系起來,充分整合各單位資源,強化聯合黨支部的組織功能,使聯合黨支部成為守邊固邊的堅強戰斗堡壘。”巴彥淖爾軍分區領導說。
據了解,聯合黨支部建立聯學共促、聯席協商、聯防聯勤、聯動宣傳機制,推行“每月一次調度會、每季度一次聯席會、每年一次總結會、重大應急隨時報隨時到”制度。在制度保障下,黨政軍警民企共同發力,先后為邊境牧民解決各類問題300余起,為邊防部隊解決探親休假直通車專線通勤、新建營區通電通信通郵等急難愁盼問題。
治國必治邊。近年來,內蒙古軍區著眼黨政軍警民整體聯動,充分利用軍區管邊控邊的實踐經驗和熟悉邊防優勢,會同軍地相關部門及時修訂自治區邊境管理條例、邊防委員會工作規則、軍警民聯防等制度規定,著眼平時常態管控、急時聯合處突,理順指揮協調關系,建立健全情報交流會商、聯防行動組織指揮機制,確保各項工作依法依規運行。
“三后”問題是一線邊防官兵關心關注的心頭事。內蒙古軍區堅持把解決邊防官兵實際困難放在心上,落在實處,先后出台軍人子女教育優待細則、基干民兵優待和權益保障辦法等一系列優待政策,為多個邊防分隊通郵、通電,推動多個邊防營區及哨點取暖鍋爐煤改電。
“自治區相關部門正在制定邊境地區‘水電路訊’軍地一體化建設方案,加快補齊邊境地區供水、供電、道路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短板。”內蒙古軍區保障局領導說。
下一步,內蒙古軍區將組織團以上黨委機關圍繞“筑牢祖國北方安全穩定屏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課題展開調研,組織官兵、民兵教練員比武競賽,上下聯動進行課題演練和聯合演訓,拉動檢驗民兵騎兵分隊、護邊員隊伍,不斷筑牢祖國北疆安全穩定屏障。(浩秀琦 魏漠霖 賀志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