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營觀察丨遠航:一次特殊的畢業之旅

隨著歸航的汽笛聲響起,海軍戚繼光艦緩緩靠上某軍港碼頭。至此,海軍大連艦艇學院2023年上半年遠海遠域實習訪問任務圓滿落下帷幕。
41天,8500海裡,這是328名畢業學員的圓夢之旅。
難忘異國港口,他們在一場場艦艇開放活動、甲板招待會上,自信地向華人華僑、當地民眾進行展示介紹,用實際行動彰顯大國海軍風採。
難忘航渡期間,他們在海圖作業、機動繪算中,讓筆下一條條墨色細線變成艦尾一道道藍色航跡,這是他們在遠海大洋留下的青春成長印記。
難忘深海大洋,戰艦的每一個崗位上都有學員們的身影,他們在一次次值班執勤、模擬演練中,礪血性、揚銳氣,用拼搏奮斗書寫強軍答卷。
乘風破浪,挺進深藍。他們航行一路、學習一路、訓練一路。這一路,他們淬煉本領、強壯筋骨、迎接挑戰、超越自我。
心懷深藍,志向四方。未來,他們將奔赴萬裡海疆,繼續用腳步丈量青春夢想。
海軍戚繼光艦執行遠海遠域實習訪問任務。陳佳楠攝
航跡·足跡
向海求知的路,走過的每一步都很堅實
“鋪開海圖,分規取點,相連成線……”這天晚上,學員楊文鈺又夢到了海圖作業。
近段時間來的高強度訓練,讓他形成了“肌肉記憶”,就算在夢裡標繪航線依舊步驟清晰,有板有眼。
“滴——”不遠處,湄南河上傳來的汽笛聲把楊文鈺吵醒。
此刻的他,身處泰國皇家海軍學院,距離海軍大連艦艇學院3500余公裡。看著曾經在海圖上標繪過的遙遠點位就在眼前,一切顯得有些夢幻。
戚繼光艦到訪泰國后,楊文鈺和其他7名學員獲得前往泰國皇家海軍學院駐訓3天的機會。
到他國軍隊駐訓是國際軍事交流的方式之一,一般在部隊執行海外任務時,安排官兵到對方部隊“沉浸式體驗”,加深相互了解。
校園中,艦艇、船錨等模型散發著濃郁的海軍文化氣息。“宿舍樓分左舷和右舷,每側有3個區隊,實行值更制。”泰方領隊介紹,他們注重引導學員熟悉和熱愛艦艇生活,學員大隊的日常管理,嚴格按照艦艇一日生活制度執行。
泰方領隊說,每一名學員在校期間,都要接受潛水、跳傘、拳擊訓練,這次他們也為駐訓學員安排了泰拳課程。
那天,楊文鈺和同學們剛走進體育館,就聽到現場響起了歡呼聲。原來這位泰拳教員不一般,他是泰國的第一個奧運會冠軍宋拉,曾在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上奪得男子組54公斤級拳擊冠軍,還因此被授予海軍少尉軍銜。
“目光要集中堅定!”宋拉邊演示邊講解。說時遲那時快,隻見剛才還在試探周旋的宋拉迅速出拳,一記勾拳便將對手打倒在地。在冠軍教員的指導下,大家進行一對一訓練,不到半個小時,楊文鈺就汗流浹背。
流汗是駐訓的常態。每天早上5點半,學員們就要起床環繞校園跑步。清晨的校園熱得就像蒸籠,學員們還沒開跑就已經大汗淋漓。這裡氣候常年濕熱,泰方學員克服炎熱天氣影響,保持高強度體能訓練。
“戰場沒有固定環境,必須學會接受各種氣候挑戰。”楊文鈺和同學們相互鼓勵,向泰方學員學習,調整呼吸,迎著晨光奮力向前。
回望4年軍校學習生活,“奔跑”是楊文鈺和同學們的成長關鍵詞。他不僅在體育場上奮力向前,還在英語學習上激勵自己爭當“領跑者”。
楊文鈺深知,海軍作為國際化軍種,在走向深藍的使命征程中,語言能力對於展示人民海軍文明之師、威武之師的形象不可或缺。
出發前3個月,楊文鈺便開始加強口語練習,根據到訪國情況,多次與教員探討整理軍事英語習慣用法,和小組成員一起用漢英雙語整理資料……隻為在出訪交流中,能了解更多信息,拓寬國際化視野。
從參觀到訪國軍事設施到兩軍聯合訓練、從艦艇開放活動到甲板招待會,楊文鈺和同學們深度參與了遠航中的各項外事活動。
汗水,滴入腳踏實地的泥土,自會開出絢爛的鮮花。4年所學終未辜負青春,一幅幅清晨誦讀、深夜加班的畫面,在這次實習任務中凝結成學員們自信陽光的笑臉。
00后都喜歡“打卡”,楊文鈺和同學們也不例外。出發前,他們把計劃航線標繪在海圖上。看到墨色的鉛筆細線變成壯美的藍色航跡,大家相互約定:要在向海求知的路上,“打卡”更多奮斗航線。
學員在艦上進行風速測量。鄭天池攝
考場·戰場
向戰而行的靶標,牢牢地立在心中
晚霞散去,夜幕降臨。從戚繼光艦駕駛室向外眺望,幾盞船燈散落在墨藍色的海面上。
“我艦遭‘敵’電子干擾,無法接收衛星信號,開始陸標定位作業。”起航不久,一場夜間臨機訓練悄然展開。
學員尹孟嬌一路小跑來到1號海圖作業室,邊穿救生衣邊熟悉當前艦位,在心裡默記周圍海域物標的典型特征。
陸標定位是地文航海的一項基礎課目,考慮到安全、效果等因素,通常在白天開展。尹孟嬌作為《航海基礎》的課代表,日間標繪總是又快又准。
准備就緒,尹孟嬌立即跑向羅經觀測平台進行觀測。讓她沒想到的是,剛出水密門就“兩眼一抹黑”,很多白天可選物標在夜晚統統“隱身”。
最終,她隻能借著微弱的星光,勉強測量出一組燈標方位數據后,悻悻地返回標繪艦位。
“誤差較小的,請舉手。”面對教員張勇的提問,學員們紛紛低下了頭。看著海圖上的偏差,尹孟嬌知道第一次測量宣告“失敗”。
“打仗不會預先設定時間,隻有練在全時,才能全時能戰,眼前的黑夜,同樣是未來戰場的考驗。”張勇的一番話,令尹孟嬌打起精神,她再次來到方位儀前觀察。
“靜下心,仔細觀測燈樁閃爍周期,再對照航標表確認燈樁名稱。”教員王旭曾任鄭和艦航海長,他結合以往實踐經驗,為學員們講解觀測要點。
記錄、標繪、改正、復盤……經過10多次嘗試,尹孟嬌終於測量出第一個滿意的艦位。填寫完航海日志后,她長舒了一口氣。
遠航中,戚繼光艦結合計劃航線,充分考慮航經海區特點,針對性開展適宜的教學訓練,最大程度提升學員實戰本領。
“參加態勢會商人員,會議室集合。”每天下午4時,戚繼光艦廣播准時響起。
指揮組組長由飛介紹,態勢會商是軍情研究的重要手段,將其納入此次海上實習訓練內容,就是要培養學員作戰指揮思維、提高情況判斷能力,強化學員枕戈待旦、全時待戰的備戰意識。
“態勢會商!”學員張盼豪走到台前,一聲響亮的報告將會場所有人的目光吸引到屏幕上。
雖然匯報隻有短短2分鐘,張盼豪和組員卻為此做了扎實的准備工作。匯報前一周,他們利用值更和休息時間,收集當前海空態勢資料,分析研判海區局勢,還試著制訂應對策略,獲得指揮組一致好評。
張盼豪坦言,現在能夠較為得心應手地分析當面海空態勢,離不開之前的積累。
在校期間,張盼豪成績一直名列前茅,是同學們公認的“學霸”,但他知道,真正的考場,是未來的戰場。
張盼豪經常自學國內外各型艦艇知識,了解各國主戰艦艇的技戰術性能,有意識地提升自身軍事素養。作為學員隊軍事興趣小組組長,他還定期組織組員開展戰法戰例學習,研究總結外軍艦船活動規律。
深夜,海上教室內仍亮著燈光,張盼豪和次日要匯報的組員一起准備方案,意氣風發的學員們絲毫不覺疲累,對著態勢信息圖“揮斥方遒”。
畢業的日子一天天臨近,挺進深藍的號角就要吹響,張盼豪和同學們漸漸褪去青澀,心中那個向戰而行的靶標愈發清晰。
學員們在艦舷分區列隊。庄宇凌攝
歸來·未來
向海圖強的夢,要用拼搏去實現
遠航接近尾聲,戚繼光艦即將抵達南沙海域。天還沒亮,飛行甲板上就聚滿了學員,大家滿懷欣喜地舉目遠望。
不多時,朝陽從海平面噴薄而出,在墨藍色的海面上洒滿金光。近了,更近了。當礁盤上白色的信號塔出現在視野中,戚繼光艦的飛行甲板沸騰了——“快看,那裡就是永暑礁!”
學員朱昊不禁思緒萬千,聯想起前一晚教員帶領大家重溫的海戰史,仿佛感受到眼前的這片壯闊海天間,還回蕩著當年海戰場的隆隆炮聲。
“戰火還未完全平息,我就接到命令,赴南沙建設海洋觀測站,就這樣,我和戰友們在那裡戰斗和生活了422天。”氣象教員孫成志的講述,將朱昊和學員們帶回到上世紀80年代的南沙礁盤上。
大家在甲板上席地而坐,一場現地強軍故事會就此展開。
“上礁前,我們都做好了犧牲的准備。當時我寫下了4封信:一封感謝組織的培養,一封叮囑弟弟替我盡孝……”孫成志講述著守礁生活的艱險與困苦,學員們聽到這裡既感動又震撼。
“最終,我們不辱使命,圓滿地完成了氣象測報任務。同學們,希望你們能傳承南沙精神,未來在各自崗位上建功立業!”講述最后,孫成志語重心長地說。這是一個南沙老兵的殷切期望,也是一名教員的諄諄囑托。
“我想奔赴南沙一線,走一走教員走過的路,斗一斗洶涌的波濤,守好每一寸海疆!”原本就決定赴艱苦邊遠地區任職的朱昊,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信念。
“我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人,我宣誓……”強軍故事會結束,全體學員整齊列隊,集體重溫軍人誓詞。
任務指揮員向全體學員發出號召:“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接力棒歷史地交到了我們這代人手中。同學們,再過一個月,你們即將奔赴戰位,有沒有信心捍衛祖國的每一粒砂、每一滴水!”
“有!”學員們鏗鏘有力的回答直沖雲霄,久久回蕩在海天間。
宣誓結束,學員畢桓毓帶著高昂的情緒投入一天的學習訓練和見習值更中。
大二那年,畢桓毓和同學們一起參加為期兩天兩夜的野外生存訓練,全程隻能攜帶兩塊壓縮餅干和一壺水,同時還要背負30公斤的背包。他和同學們翻山越嶺,在經歷了泥灘遇險、深夜暴雨、飢餓疲勞之后,順利完成戰傷救護、牽引橫渡等任務。
經受過極限條件的磨煉,畢桓毓在校期間倍加珍惜學習時光,始終嚴格自律、勤奮學習。
落日沒入大洋,大家准備熄燈就寢時,畢桓毓來到了自習室。與以往不同的是,他沒有翻開教材,而是打開了《遠航日記》,記錄下所思所想——
“遠航時光如白駒過隙,這一路,我有滿滿的收獲,也有本領恐慌的遺憾,我想這遺憾將會成為下一段航程中,指引我不畏艱險、奮勇向前的動力。”
數天后,圓滿完成實習訪問任務的戚繼光艦回到大連某軍港。白玉山下,戰艦巍巍,凱旋的訓練艦與即將出港執行任務的某驅逐艦隔舷相遇。
畢業實習不是最終章,而是書寫深藍夢想篇章的楔子。旭日東升,歸航的學員們站在碼頭,面向軍旗庄嚴行禮,向戚繼光艦告別,去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報到!(劉金橋 黎明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