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端青春
2017年5月,楊富祥迎著風雪走在巡邏路上。史彥賓攝
■楊富祥在可可西裡無人區堅守了16年,累計巡邏3萬多公裡,守護15萬多趟列車平安穿行雪域天路,把自己美好的青春年華都奉獻給了高原。
■他是黨的二十大代表,曾入選“最美新時代革命軍人”,被表彰為“中國武警十大忠誠衛士”,榮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
“那山,那路,它就在那兒,跑不了,你急個啥嘛……”電話裡,武警青海總隊某支隊胡政委語氣有點急,他對楊富祥這位部下是又敬又愛,又有些無奈。
胡政委口中的山是昆侖山,路是青藏鐵路。自2006年7月1日青藏鐵路全線通車,楊富祥便成為一名天路衛士。直至今年年初,考慮到楊富祥的身體原因,支隊黨委將他從高寒缺氧的青藏線調整到海拔較低的格爾木工作,楊富祥才正式結束了他長達16年的護路生涯。
宣布命令大會后,胡政委把楊富祥喊到辦公室,遞給他一張休假審批單:“假條給你簽好了,先回家休息幾天。”見楊富祥不吭聲,胡政委又補了一句,“這是命令。”
“強制休假”對於楊富祥來說已經不算新鮮事了,但他每次都能找到“單位離不開他”的理由。這不,就連崗位調動后的第一次休假,他都要先回山上看一眼,惹得胡政委哭笑不得。
楊富祥休假前要去看一眼的地方位於平均海拔4700多米的昆侖山腹地、風雪彌漫的可可西裡無人區。官兵形容這裡“氧氣吃不飽、風吹石頭跑、樹不活一棵、鳥也難飛高”。然而,這片被世人稱為“生命禁區”的荒野高原,令楊富祥魂牽夢縈。
“再苦也不當逃兵”
老楊家是有軍旅傳承的,楊富祥的父親和三個叔叔都當過兵。一輩人聆聽一輩人的故事,一代人傳承一代人的精神。2006年7月,楊富祥追隨父輩們的腳步,成為青藏鐵路三岔河特大橋巡邏中隊的一名排長。
從圖片上看,可可西裡遼闊壯美。可真正置身其中,則會刷新很多人對於這裡的認知。
“來之前,我曾往最壞處想象這裡的艱苦惡劣,可現實情況還是超乎我的想象。”楊富祥說,缺氧環境裡,生活就像一場場戰斗。稍微多吃一點,腸胃就會跟大腦爭搶氧氣,更易加重高原反應。晚上常常是前半夜翻來覆去睡不著,人非常精神﹔后半夜迷迷糊糊,也不知道究竟睡了多久,一有點響動就醒了。況且營區離鐵道非常近,火車通過時,不單能聽到響聲,還能感覺到震動。
楊富祥第一次隨隊參加巡邏任務,身體就給出了強烈的“反抗信號”。剛出發沒多久,他就覺得心慌氣短、胸悶腹脹、疲乏無力。他想硬撐著堅持走完,可兩條腿像踩在棉花上,頭重腳輕。戰友們趕緊給他吸上氧氣,過了好長時間他才緩過勁來。
那天,高原夜空靜謐。楊富祥靜靜躺在床上,望著窗外點點繁星,一夜未眠……第二天,楊富祥一把推開了中隊部的門:“我不干了!”
指導員尚唇瑾在一番勸說無效后,甩出了一句話:“行,那你走,去當第一個‘逃兵’吧!”此話一出,就像一把尖刀扎進楊富祥內心深處。在所有戰士的認知裡,似乎再也找不出比“逃兵”更令人羞恥的詞匯了。那一刻,楊富祥橫下一條心:“再苦也不當逃兵!”
留下來,意味著要繼續戰天斗地。那些年,這裡官兵的吃穿用度都是定期定量配送。遇上大雪封山,山下的109國道不能通車,楊富祥和戰友們便與世隔絕了﹔缺少新鮮蔬菜時,他們就靠維生素片補充營養。
慢慢地,楊富祥發現,身體的不適、生活的艱苦還能忍受,但長時間待在山上、極少與外界交流的那種孤獨感極難克服。除了護路工人、送菜司機等,他們幾乎見不到生人。
楊富祥曾想盡辦法減輕孤獨感。鐵路上,往往白天通過的是貨運列車,夜間通過的是客運列車。於是,楊富祥每次晚上查哨,都至少要等一列客運列車經過后再返回,他就想看看車廂裡面亮著的燈,還有模糊的人影。
列車在經過執勤哨位或是遇到巡邏官兵時,總會鳴笛致意。在不持槍的情況下,官兵會回以敬禮﹔若持槍,則回以注目禮。“有時候,司機還會向我們揮手,”楊富祥說,“每次互動,是默契,是感激,也是相互鼓勵。”
“我還年輕,我要守在這裡”
皚皚雪山,風景如畫,可對於駐守在此的官兵來說,這背后卻暗藏重重危險。
又是一個風雪天,在零下20多攝氏度的低溫中,楊富祥帶隊踏上了巡邏路。一路上,肆虐的風雪和冰碴不斷吹打在官兵臉上。大家手拉手、肩並肩,踩著沒膝深的積雪,深一腳淺一腳地緩慢前進。
突然,戰士唐永強腳下一滑,身體被狂風吹得向后倒去。眼看就要滾下山坡,楊富祥眼疾手快,一把拉住了他。兩人同時摔倒,楊富祥的眼角被裸露的利石劃了一道口子,血剛冒出來,旋即被凍得凝固了。
衛生員正准備為楊富祥處理傷口,他卻連連擺手:“回去再說,這風越來越大,要抓緊走完所有巡邏點!”說完,他又帶領戰士迎風冒雪向前進發。
昆侖山隧道守護中隊的榮譽室內,有這樣一句標語:“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境界更高”。該中隊2號哨海拔4868米,是武警部隊海拔最高的固定執勤哨位。在這裡站兩個小時的哨,體力消耗相當於在山下站4個小時。因為氧氣不夠,身體就像隨時負重20公斤。皮膚黑紅、指甲凹陷、頭發稀少,這是高原賦予官兵的別樣印記。
守衛在高原,光靠一股子豪情壯志是不夠的。一次沿線巡邏途中,一頭受驚的野牦牛突然撞破護欄,闖入鐵道,在鐵軌上四處亂竄,而此時一列貨車正從遠處疾馳而來。危急時刻,楊富祥沒有絲毫猶豫,迅速帶領戰士沖過去與野牦牛展開周旋,終於將這頭野牦牛及時趕出鐵道。
可放鬆下來的一瞬間,包括楊富祥在內的好幾名官兵就因劇烈運動導致呼吸困難,過了好一陣子才緩過來。
“這裡畢竟是高原,能智取咱們就不硬干。”經歷這次險情后,楊富祥開始主張巧訓。比如,針對野生動物沖撞防護網,他帶著官兵學習各種動物的生活習性,請教相關領域專家,摸索出食物引誘、聲光恐嚇、生煙驅逐等方式。
在支隊老政委賀永軍眼裡,遂行各項任務毫不含糊的楊富祥,卻在落實定期體檢上不上心。“身上的小毛病我自己心裡清楚,問題不大。”楊富祥總是這樣推脫著。
2019年,楊富祥的岳母拉著正在西寧休假的他,去醫院做了全面檢查。“你這身體情況不適合在高原待下去了。”醫生指著檢查報告,擔憂地對楊富祥說。
長期處於高原缺氧的環境,人體各種機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這些年,楊富祥的身體也常常處於亞健康狀態。為了應付一些慢性高原病,他抽屜裡的藥品種類也在慢慢增加。
面對組織提出讓他交流到低海拔地區的建議,楊富祥每每拒絕:“我還年輕,我要守在這裡!”
2017年,楊富祥榮獲“中國武警十大忠誠衛士”稱號,同年由中隊長破格提升為大隊長。在他擔任大隊長的幾年裡,大隊軍事訓練連年保持先進。
“像樹一樣頑強扎根、頑強生長”
高原艱苦地區,拴心留人是很多帶兵人眼中的難題。
進入網絡時代,年輕官兵的思維活躍、個性十足,單純靠灌輸式教育,效果已經不夠明顯。為了讓官兵安心服役,楊富祥從改善營區環境入手,當起了“園林師”。
前些年,置身營區放眼望去,不是春夏的土黃,便是秋冬的雪白。楊富祥暗暗琢磨:如何讓營區變得更溫馨?
一天,楊富祥在巡邏途中發現,路邊有許多造型各異的石頭,有的像展翅高飛的雄鷹,有的像巍峨聳立的山峰,有的像活潑可愛的藏羚羊……一個念頭漸漸在楊富祥的腦海中成型。
沒過幾天,楊富祥和官兵就從營區周圍撿回十幾塊形態各異的石頭。他們依據造型,對每塊石頭進行了簡單處理,並為它們取了雪域雄鷹、守望昆侖、戰天斗地、高原精靈等既寓意深刻又能鼓舞斗志的名字。他們還買來各色油漆,在光滑的石頭上描上“忠誠”“堅守”“責任”等字樣,擺放在營區不同位置。
最令楊富祥得意的,是營區對面山坡上的巨幅中國地圖。它由數百塊涂上紅漆的石頭拼成,與營區內飄揚的五星紅旗遙相呼應。
受高寒和凍土影響,無人區幾乎見不到一棵自然生長的樹,曠野上零星點綴著一些不知名的野草野花。
一次,楊富祥看到有戰士將挖來的野草種到紙杯裡,擺放到窗台上,愛不釋手、精心呵護。心理學家講過,綠色象征著希望,給人以安全、平靜、舒適之感。
官兵渴望綠色!
一個星期后,楊富祥多方聯系協調的第一批108株樹苗終於運到山上。“種樹?”大家紛紛搖頭。在這片高原凍土上,也許再沒有什麼比種活一棵樹更不可能的事了。
楊富祥不善言談,總是說干就干。他拎起樹苗、扛起鐵锨:“走!”
不出大家所料,108株樹苗一株都沒有成活。第二年,80株樹苗又是相同命運。“咱們的任務是守護鐵路,在這裡種樹就是天方夜譚的事,白白耗費人力財力干嘛呀?”有人忍不住勸起了楊富祥。
戰友的話引發了楊富祥的思考:“凍土肯定不行,弄點營養土試試。”接下來,他帶著官兵翻鬆地表,澆透水,再從山下運土,摻入撿來的牛羊糞,悉心呵護著樹苗。他的執著打動了官兵,再也沒人打退堂鼓,種樹似乎成了他們的一項特殊任務。
令人欣喜的是,幾年前三岔河營區種下的600多株樹苗,奇跡般地成活了200多株,有白楊、紅柳、榆樹等,如今已郁郁蔥蔥。
楊富祥幾乎天天去林子裡轉,他是第一個發現樹發芽的。當時,他喜出望外,左看右看,反復確認了好幾遍,然后連忙給正在休假的教導員彭濤打電話:“老彭,樹活了!”而彭濤腦海中閃過的第一個念頭卻是:“老楊不會是高燒說胡話了吧?”收到楊富祥發來的小嫩芽照片之后,彭濤高興得像個孩子似的,一蹦三尺高。
樹林旁的文化石上,楊富祥用紅漆描上了“昆侖綠洲”幾個字,給高原荒山平添了幾分生機與活力。
“你內心充滿希望,官兵內心就會充滿希望。我們還要繼續種,還要在更高海拔的營區把樹種活,更要像樹一樣頑強扎根、頑強生長。”楊富祥堅定地說。
“我們武警官兵一直在這裡”
營區山下的109國道,是一條和青藏鐵路並駕齊驅的高原公路,為雙向兩車道,道路狹窄、大車較多,加之坡度大、彎道多,很容易發生交通事故。
楊富祥記得很清楚,2015年的元宵節那天,官兵正其樂融融地吃著元宵、看著晚會節目,值班室突然報告:山下路段一拐彎處發生一起三車相撞事故,有乘客被困車內。
“快,拿工具!”楊富祥扔下筷子,迅速帶領官兵趕往現場。眼前,一輛黑色轎車損毀嚴重,3名傷員被困車內,其中1名傷員渾身是血、神志不清。
簡要判明情況后,楊富祥迅速將戰士分成三組:一組搶救車內傷員﹔一組疏導過往車輛,避免發生連環交通事故﹔一組聯系專業救援力量。
面對隨時可能發生的起火爆炸危險,官兵不顧個人安危,用鋼钎撬開車門,成功救出3名被困群眾。他們迅速將傷員轉移至安全位置,隨后拿來棉被,為傷員驅寒保暖,駐隊軍醫立即為傷者進行止血包扎。
“真沒想到,這無人區還能見到人民子弟兵!”一名獲救女同志握著楊富祥的手,激動不已。“我們武警官兵一直在這裡!”楊富祥言語中帶著幾分自豪。
兩個多小時后,交警與120醫護人員同時趕到,官兵協助醫護人員將傷員抬上急救車,送往醫院救治。
“群眾有需要,我們義無反顧。”為了更及時地給過往群眾提供幫助,楊富祥和官兵制作了“有困難找武警”助民牌,並標注求助電話,立在道路旁。
山上的風很大,有時一陣風就把牌子掀飛了。平均算下來,助民牌一年得更換兩次。一塊助民牌面積約20平方米,連噴繪帶運送安裝需要上千元。起初,司務長提醒楊富祥:咱們沒有這方面經費。“我自己掏錢也得做!”后來,楊富祥向支隊反映了情況,第二年,助民牌制作安裝被列入專項經費保障計劃。
人民武警為人民,楊富祥把這句口號扎扎實實地落實在了行動上。2019年冬天,大雪封山,路上堵車達40公裡。有些小車司機經驗不足,攜帶的食物和飲用水很快消耗殆盡。車外白茫茫一片,車裡氣溫靠空調勉強維持。司機們打爆了救援電話,那邊也隻能暫時安慰道:“堅持一會兒,我們正盡全力……”
這種情況下,駐守在附近的武警官兵是唯一的救援力量。其實,他們所剩的水和庫存食品也並不充足。楊富祥卻眼都不眨一下,直接下令:停止除飲用外一切用水,全體隊員暫用雪水加熱野戰食品果腹,攜帶鐵鍋、灶具、水、方便面等物資前出,先幫助被困群眾。
看到“救星”來了,焦急的群眾瞬時興奮起來,不少人主動上前,幫著官兵支鍋搭灶、點火煮面。很快,熱氣騰騰的泡面便煮好了,冰天雪地中騰起的陣陣白霧,給了被困群眾無限的希望。一位50多歲的司機大哥對楊富祥說:“有你們幫助維持秩序、分配物資,就算堵在這路上過年也沒問題啊!”一句話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軍功章有你的一大半”
“幸福的背后都是犧牲……”這是電影《我為你犧牲》裡令人淚目的台詞,這也是影片中人物原型楊富祥真實生活的寫照。
在部隊,楊富祥是優秀干部,在家裡,他是父親、是丈夫、是兒子,可他給自己打的分卻是“不及格”,對家人的愧疚或許他一輩子都無法釋懷……
那是2010年9月16日早上,家人突然打電話告訴楊富祥,妻子張小紅上班途中不幸遭遇車禍。此時,楊富祥正帶領官兵擔負青藏公路要道設卡勤務。
接到電話后,楊富祥心急如焚,恨不得插上翅膀,飛到妻子身邊。然而,由於身處指揮員崗位,一線哨卡離不開他。一邊是職責如山,一邊是親情難舍,楊富祥怎麼也下不了請假下山的決心。
三天三夜后,任務順利完成。楊富祥匆匆趕到醫院,妻子臉色憔悴,見到楊富祥后只是略微抬起右手,輕輕指了指已經做完截肢手術的左腿。此刻,楊富祥已哽咽得說不出話來……
“你在山上已經很苦了,我不想拖累你,我們離婚吧!”妻子的話讓這個一向堅強的漢子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我老楊家沒有這樣的人!”楊富祥一把摟住妻子,“從今天開始,我就是你的左腿。”
再多的眼淚也無法改變現實,生活還是得繼續。在家人的鼓勵下,張小紅裝上了假肢,開始重新練習走路。
每當張小紅泄氣時,楊富祥都會在一旁默默地鼓勵她、盡心盡力地照顧她:背她上下樓、給她做愛吃的飯菜﹔為她擦身、換洗衣服,讓愛干淨的她每天都清清爽爽﹔傍晚,他還常常用輪椅推著她到外面散心……漸漸地,張小紅臉上又有了久違的笑容。
妻子遭遇變故,一向很要強的楊富祥終於“妥協”,向組織申請交流回西寧,方便照顧家庭。沒想到的是,張小紅比楊富祥還要犟。在一封家信中,她表明了支持丈夫堅守崗位的決心:“你在山上守哨所,我在山下守好家!”讀到此處,楊富祥熱淚盈眶。
在經歷了一番痛苦的康復訓練后,失去左腿、裝了假肢的張小紅,不僅堅強地站立了起來,重拾了生活的信心,還挑起了家庭的重擔。
“軍功章有你的一大半!”每當楊富祥受到表彰獎勵時,他都第一時間把好消息告訴妻子。
2012年,楊富祥的兒子楊浩宇出生。都說陪伴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可楊富祥偏偏給不了。第一次爬行、第一次叫爸爸媽媽、第一次走路……楊富祥缺席了兒子的成長,漸漸成了視頻畫面裡那個“最熟悉的陌生人”。
一次探親回家,楊富祥一進門就主動要求去接兒子。到了幼兒園,他卻傻了眼。由於常年不在家,兒子堅決不跟“陌生人”走。見丈夫接孩子許久未歸,張小紅獨自坐著輪椅趕來。看著妻子和不願跟自己回家的兒子,楊富祥的淚水漸漸模糊了視線……
為了和兒子親近,休假期間楊富祥幾乎時時刻刻都陪在他身邊。漸漸地,孩子也和他熟悉起來。直到楊富祥歸隊的那一天,兒子揮著小手說:“爸爸,啥時候你再來我們家玩呀?”兒子天真無邪的發問,讓楊富祥愧疚不已。
楊富祥常把這個故事講給大隊裡鬧別扭的干部夫婦聽:“咱們在一線為國家站好崗,愛人在家裡忙裡忙外,她們的付出同樣艱辛和不易。隻要相互能夠理解和支持,有什麼疙瘩不能解開呢?”
楊富祥在大隊定了一條“紀律”:隻要家屬來隊,中隊官兵必須敲鑼打鼓在國道旁迎接﹔大隊主官隻要有時間就一定要給家屬介紹部隊情況,和他們談談心、鼓鼓勁。
在楊富祥的關心和調解下,大隊干部家庭矛盾越來越少,有的家屬來隊之后深受感動,臨走前抱著丈夫痛哭:“我以后再也不和你吵架了……”
時光流轉,滄桑了容顏。楊富祥把最美的青春留給雪域高原,把滿腔熱血揮洒在千裡青藏線。2021年,他入選中宣部、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聯合發布的“最美新時代革命軍人”。去年,他又以黨代表身份出席了黨的二十大。如今,楊富祥有了新崗位,擔負起新使命,他干勁不減,熱情依舊。
這天深夜,楊富祥完成日常工作后,照例打開台燈,從抽屜裡掏出那個已經泛黃的日記本。翻開日記本,扉頁上寫著兩行字:向有限的生命打張借條,把無限的忠誠獻給祖國。(郭紫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