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烈士紀念日”特別策劃

英雄的名字 奮進的路標

2023年09月30日08:31 | 來源:中國軍網
小字號

編者按

熱血筑豐碑,英魂垂青史。第10個烈士紀念日來臨之際,各地座座軍營舉辦多項紀念活動,官兵們用最美的鮮花、最深的思念,祭奠英烈、緬懷英烈。

歷史車輪滾滾向前,歲月江河奔流不息。不變的是,當祖國和人民需要的時候,總有一個個英勇的身影挺身而出,舍身報國。他們的事跡,化作精神的路標,指引著后來人奮進的方向。他們的名字,如同不熄的火炬,閃耀著信仰的光芒。

傳承英烈志,建功新時代。強軍事業是接續奮斗的偉大事業,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擔當。在緬懷英烈中堅定理想信念,在賡續傳承中砥礪強軍本領,沿著英雄的足跡奮進,是對他們最好的告慰,最深的銘記。

長空之上 再立新功

■空軍某部“模范空降兵連”指導員 尚 磊

“敬愛的黃繼光老班長,我是剛下連的一名新兵,是連隊第3906名傳人。有幸成為英雄部隊一員,我一定會傳承英雄血脈,苦練打贏本領……”在連隊榮譽室,新兵高升大聲地誦讀寫給老班長的信。

今年是抗美援朝戰爭勝利70周年,臨近烈士紀念日,恰逢連隊即將參加一項演訓任務,我組織官兵們給老班長寫信,向老班長報告。

6年前,軍校畢業后我來到空軍某部。參觀“模范空降兵連”榮譽室時,時任指導員余海龍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場群眾性比武中,連隊一名戰士在離終點100米處突然跌倒。人群中,不知誰喊了一聲“黃繼光”,頓時所有人都跟著喊起來:“黃繼光!黃繼光……”這名戰士用盡力氣站起來,一瘸一拐奔向終點。比武結束,上級授予他“戰斗精神獎”。

注視著黃繼光的銅像,我聽得入了神。當晚,我寫下參觀感受:“‘黃繼光’3個字,就像一道光,照亮一代代官兵的軍旅路。我要在這支英雄部隊淬煉自己,用行動堅守新時代的上甘嶺……”

2020年10月,我有幸成為這支英雄連隊的指導員,第3827名英雄傳人。伴隨欣喜而來的是巨大的壓力。教導員余海龍建議我去老班長的上鋪住兩周。他對我說:“睡在老班長的上鋪是連隊最高榮譽。希望這份榮譽鞭策你盡快成為一名合格的‘模范空降兵連’主官。”

每天給老班長整理床鋪,擦拭銅像﹔每天早上,廣播裡會播放歌曲《寫封信給黃繼光》﹔每天點名,第一個呼點“黃繼光”,全連齊聲答“到”﹔每逢重要紀念日、執行重大任務前,組織給老班長寫信……一點一滴的傳承中,我們對黃繼光精神有了切身體會,連隊全面建設也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躍上新台階。

今年7月,習主席給連隊全體官兵回信,希望我們牢記使命,珍惜榮譽,弘揚光榮傳統,砥礪血性膽魄,苦練過硬本領,努力鍛造敢打必勝的空降利刃,為黨和人民再立新功。當晚,我帶領全連官兵來到榮譽室,向老班長報告喜訊。面對老班長的銅像,我們許下誓言:“作為新時代英雄傳人,我們一定牢記習主席的囑托,弘揚光榮傳統,苦練過硬本領,為黨和人民再立新功!”

(趙英強、張航碩整理)

異國他鄉 守衛和平

■中國第十批赴馬裡維和工兵分隊參謀 李常遠

在工兵分隊營區西門外,坐落著“5·31烈士紀念園”。那是維和官兵為了紀念犧牲戰友申亮亮,利用被炸毀的裝備搭設的。每次外出從那裡經過,看見“永遠的傷痛”5個大字,我都會心頭一緊。即使7年過去,這種悲慟依然沒有消散。

2016年3月,第四批赴馬裡維和工兵分隊籌組,我和亮亮同時報名。當時還沒有確定最終人選,要根據訓練成績進行選拔。亮亮雖然有傷病,但訓練時非常刻苦。他的樂觀開朗,讓人覺得他什麼困難都能克服。

前往馬裡的飛機上,我和亮亮的座位相鄰,一路相談甚歡,相約到了馬裡拍一張合影留念。到達營區后,我忙著工作交接,他忙著物資清點,有時一天也見不到一面。

2016年5月31日,分隊抵達任務區不久,營區遭汽車炸彈襲擊。滿載炸藥的汽車沖向亮亮所在哨位附近時,我正在距離他50米外的另一處哨位站崗,忽然對講機裡傳來大隊長的聲音:“申亮亮犧牲了……”

受襲后的營地,四處瓦礫。大家把失去戰友的悲憤化作力量,在酷熱中咬著牙、鉚足勁,迅速展開重建工作。

那段時間,我常常翻出和亮亮的微信聊天記錄,想對他再多一些了解。我發現,他的昵稱在參加維和任務前改成了“聯合國”的法語稱謂。我想,他一定很向往參加維和任務,一定很想為維護和平做些什麼。

回國后,亮亮生前所在連連長崗位空缺,組織征求我的意見,我毫不猶豫地服從組織決定。一方面,是出於對亮亮的特殊情感,有多少困難我都不怕﹔另一方面,是出於“私心”,心想亮亮所在的集體,一定不差。

擔任連長后,我在上級支持下注重用英烈精神激發官兵的工作訓練熱情。單位修建了“申亮亮紀念廳”,成立“申亮亮班”,官兵唱響連歌《申亮亮精神代代傳》,點名時第一個呼點“申亮亮”,全連官兵集體答“到”……潛移默化中,連隊官兵爭先創優的責任感、榮譽感愈發強烈。“申亮亮班”成為連隊的標兵班,連隊也被上級評為“基層建設先進連”和“安全管理先進連”。

2019年和2022年,我兩次遞交申請,參加了第七批和第十批赴馬裡維和工兵分隊。今年5月31日,是亮亮犧牲7周年紀念日。在“5·31烈士紀念園”舉行的紀念活動中,副分隊長卞龍代表官兵發言。他有句話令我印象深刻:“最深的懷念是弘揚,最好的紀念是傳承。”這麼多年,申亮亮精神從來不是一句口號,它是大家日記本裡的思念,是入黨申請書裡的決心,是一個個樣板工程竣工后寫在聯馬團表揚信裡的贊揚……

記得亮亮犧牲1個月后,工兵分隊搬入新營地,我們種下數百棵及膝高的樹苗。在一批批中國維和官兵的接力呵護下,這些樹苗如今已長成大樹,郁郁蔥蔥。7年來,一批又一批維和勇士來到這裡,在英雄精神的滋養下,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張鑫、葛學禹整理)

清澈的愛 我們續寫

■新疆軍區某邊防團某連一級上士 馬志忠

一周前,我帶領新下連戰友來到寫有“大好河山,寸土不讓”8個大字的崖壁前,開展了一場以“弘揚優良傳統,爭做英雄傳人”為主題的教育活動。

這8個大字,是3年前我站在挖掘機動力臂上寫下的,是奮戰在雪域高原的邊防官兵喊響的戰斗口號,也是新時代衛國戍邊英雄群體用生命踐行的誓言。

河水流淌,群山肅穆。活動結束后,我們舉行了一場特殊的祭奠儀式,向陳紅軍、陳祥榕、肖思遠、王焯冉4名烈士敬獻鮮花。我帶領新戰友們面向崖壁敬了一個軍禮,大聲喊出庄嚴承諾——

“大好河山,有我們堅守,請英雄們放心!”

高原苦寒,熱血難涼。10年前,我和眼前臉龐青澀的新戰友一樣,胸懷一腔熱血,入伍來到新疆軍區某邊防團。那時,我沒想過自己會成為英雄連隊的一員,更沒有想到能親眼見証英雄的成長。

2016年,連隊分來一批新兵。當時,我執勤結束剛回到班裡,一名新兵起身,笑著自我介紹:“班長好,我叫肖思遠!”看他嘴唇凍得發紫,我趕忙打來熱水讓他泡泡腳,又搬來一罐氧氣讓他吸上,還去炊事班給他煮了碗面條。他吃著吃著,紅了眼眶:“謝謝班長。”

連隊駐地海拔很高,可謂“高原上的高原”。由於條件有限,配套設施不全,沒有專門的升旗場地。時任指導員說:“再累再難,每周都要升國旗。”我帶著肖思遠在營區正中央堆砌水泥墩,用鋼管立起國旗杆。每周一上午,伴隨國歌響起,面向冉冉升起的五星紅旗庄嚴敬禮,官兵們的眼角常常是濕潤的。

環境越艱苦,越是見忠誠。天氣寒冷時,水囊凍成冰疙瘩,我們用鐵錘把冰敲碎,放入鍋中加熱融化。夜晚,寒風就像長了眼睛,總能順著縫鑽進帳篷裡。我們身上蓋著被子、壓著大衣,仍要燒火御寒。戰友們編出一句順口溜:“吃水先鑿冰,夏裝壓箱底。起床靠‘勇氣’,巡邏最神氣。”

翻山頭、蹚冰河、過險灘,其實每一次巡邏對我們來說都是一次考驗。靠著“鐵腳板”,我們通常是前一天早上出發,第二天下午才能返回。

2019年的一次巡邏中,我們遭遇險情。攀爬一段雪坡時,肖思遠突然腳底踩空,身體快速下陷,所幸被我及時拉住。我向下一看,肖思遠的身下赫然出現一個近兩米深的雪窩,他的左腿被鋒利的石頭劃傷。

回到連隊,我心裡一陣后怕。肖思遠卻笑呵呵地說:“多走一走就熟悉地形了。”從那以后,每次踏上巡邏路,他都要在筆記本上仔細記錄道路寬窄、河流深淺等數據,直到將路況熟記於心。

不久后,一次巡邏途中突降暴風雪,能見度很低。我們本想順著來時的腳印原路返回,可積雪早已將腳印掩埋。我們拿出地圖判斷方位,但一片白茫茫中很難找到參照物。肖思遠憑著對地形地貌的記憶,拿出望遠鏡,對照遠山輪廓不斷觀察、准確定向,帶著我們走出茫茫雪海。那次巡邏后,肖思遠獲得全連戰友的認可,后來成為尖刀班代理班長。

喀喇昆侖貧瘠荒蕪,但“熱愛邊防、艱苦奮斗、無私奉獻、頑強拼搏”的喀喇昆侖精神,為我們提供了豐饒的精神土壤,滋養了一代代忠誠無畏的戍邊衛士。一丘一壑皆是祖國領土,一石一木都是主權象征,我們深知隻有扎根高原、守土盡責,才能守好祖國的大好河山。

那一天,團領導提議,在營區對面的崖壁上書寫“大好河山,寸土不讓”8個字。由於我是黨員,兵齡也長,就自告奮勇承擔了這項任務。

那面崖壁近乎垂直,徒手攀登比較危險,團領導調來一台挖掘機。起初,挖斗載著我跨過冰河向崖壁靠近,可我始終夠不著崖壁。於是,在沒有任何防護的情況下,我雙腳站立在不足30厘米寬的動力臂上,用刷子慢慢寫下8個大字。那個下午,寒冷又漫長。任務結束時天色已暗,我的手凍得沒有知覺。

沒想到,26天后,戰友們便以實際行動踐行了這句戰斗口號,陳紅軍、陳祥榕、肖思遠、王焯冉4名烈士更是以生命詮釋了這8個字背后的無悔決心——寧將鮮血流盡,不失國土一寸。

在烈士精神感召下,我們將“大好河山,寸土不讓”的口號深深刻在心間,圓滿完成上級賦予的各項任務。連隊先后被陸軍表彰為踐行強軍目標標兵單位,被新疆軍區表彰為“四鐵”先進單位。

如今,3年過去了。每到集體點名時,連隊值班員依舊會呼點肖思遠的名字,所有官兵集體答“到”,尖刀班也被命名為“肖思遠班”。每逢長距離運輸路過康西瓦烈士陵園,我們都會給肖思遠帶去他愛吃的零食,陪他聊聊天。

去年,我的服役期將滿,家人希望我早日回家團聚。然而,這些年我早已習慣了高原風雪中的摸爬滾打,在甘苦與共中與戰友們生死相依,共同守衛祖國西陲邊關。如今,我如願留隊,繼續衛國戍邊烈士未竟的事業,與戰友們共同續寫“清澈的愛”。

(郭帥、張乂心整理)

(責編:代曉靈、萬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