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東風航天城的“風花雪月”

2023年10月31日09:35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10月26日上午11時14分,搭載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七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付語攝 

巴丹吉林沙漠邊緣,有一個神奇的地方——東風航天城。

20年前,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搭載我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從這裡飛往太空。

2023年10月26日,神舟十七號3名航天員從這裡出發,開啟太空新征程。從“神五”到“神十七”,20年間,東風航天城的航天人親歷並見証了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的跨越發展。

在這座戈壁大漠中的航天城,不僅有鐵馬秋風、戰地黃花、樓船夜雪和邊關冷月,還有“東風浩蕩”“煙花盛放”“雪后暖陽”和“星月交輝”。

“等風來,不如追風去”

2023年10月19日上午,東風航天城天朗氣清,萬裡無雲。

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船與長征二號F遙十七運載火箭組合體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順利轉運至發射區。傲立於塔架前的船箭組合體蓄勢待發,在陽光照射下發出耀眼的光芒。

“一點風都沒有,跟我們預測的一樣,非常順利。”對從事了十幾年航天氣象保障的科研人員康林來說,沒有什麼比“天朗氣清”更讓人輕鬆愉悅。

事實上,這樣的“風平浪靜”在任務保障過程中非常難得。更多時候,他們面對的是變幻莫測的氣象條件。

“相比等風,我更習慣追風。”康林說,對氣象人而言,在惡劣天氣中為航天發射尋找最優的窗口是他們的職責和使命。

對工作和生活在東風航天城的人們而言,大風並不陌生。每年總有那麼幾個月,狂風裹挾著沙石肆虐在這片瀚海之中。一年年,東風航天人為了筑夢太空,戰風斗沙,逆風而行。

一年前的春天,康林遇到了一次讓他難忘的突發天氣變化。發射任務當天,原本平靜的雷達圖上突然出現新生的對流雲團。這是氣象人最怕的“意外”,因為突發的對流天氣往往會帶來劇烈的天氣變化。

會商討論后,康林果斷作出決定:“馬上發布對流天氣預警。”嚴密監視對流雲團的發展演變后,他敏銳地意識到,如果雲團一直移動到發射場上空,當天的任務勢必會受到影響。

下午,雷達回波顯示對流雲團進入了發射場預警圈。和預想的一樣,場區隨即出現了大風和揚沙天氣。航天城瞬間被漫天黃沙籠罩……

航天發射必須確保萬無一失。面對愈發陰沉的天氣,任務能否繼續,在所有人心中打上了一個問號。

經過科學的分析和對場區天氣十幾年的經驗總結,康林發現,對流雲團的移速正在減弱,對流雲團中心強度也在減弱。他得出判斷:發射場對流概率呈降低趨勢,發射前天氣一定能轉好!

然而,到了點火前20分鐘,天氣仍未好轉,指揮部裡氛圍凝重。

康林望著聳立在大風中的火箭,陷入沉思。

“要相信科學的力量和所有氣象人的努力!”他向指揮部匯報,“發射窗口前平均風速一定會降下來,能見度可以恢復,所有氣象要素滿足發射條件!”

風沙依舊,指揮部裡人們開始竊竊私語。康林再次望向窗外,依舊堅持自己的判斷。

點火前9分鐘,奇跡出現了——發射場上空的雲團慢慢散去,好像歡送貴客一樣,平均風速降低到任務要求的范圍內。

點火前4分鐘,場區能見度明顯好轉。最終點火時,風速、能見度與康林的分析判斷完全一致。

面對眾人的贊嘆,康林只是輕描淡寫地笑笑。

康林的底氣源於氣象人數十年如一日的沉澱積累和尊重科學、用數據說話的嚴謹作風。他們對發射中心的歷史天氣規律了如指掌,對災害性天氣的前瞻研究非常深入。

沒有天生優秀的人,優秀的人總在勇敢追風。從事航天氣象保障10余年,康林面臨的困難,遠比他曾經想象的要多。

他曾翻遍一沓沓天氣圖,分析浩如煙海的歷史數據,整理形成相關監測預警規范﹔為了盡快掌握發射中心的氣候規律,他自學編程,建起模型庫﹔為了積累天氣觀測數據,他多次帶領團隊成員前往戈壁灘進行實時監測……

惡劣自然環境逼不退航天氣象人的堅強意志。康林堅信:“等風來,不如追風去。”

10月26日,當長征火箭拖著閃亮的尾焰劃破天空,將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船送上太空,康林仰望藍天,沉浸於這一片晴朗與燦爛……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我宣布,神舟十七號發射任務圓滿成功!”2023年10月26日,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指控大廳裡,亮起了喜慶的“大紅屏”,緊張許久的工作人員一片歡騰。

陳洪順連日來的疲憊也被這巨大的喜悅滌蕩一空。他抬眼望向窗外,已經開始滿心期盼夜幕降臨后盛放的慶賀煙花了。每次發射任務成功當晚,東風航天城的地標性建筑“銀荷之光”會被璀璨的煙花點亮。

任務結束回到宿舍,陳洪順要做的第一件事不是補覺,而是給在戈壁灘上執行保障任務的同事打電話:“成功了,恭喜恭喜!”

“同喜同喜!”電話那頭,羅嘉宇高興地回復。他們習慣了這樣互相道喜,這也是“大漠牧星人”並肩作戰的互相牽挂。每次有發射任務時,他們都要帶著測控設備去往天南海北,為在茫茫太空中的飛船指引方向。

“這些年,我們去過很多地方。但不管走多遠,‘家裡’來的道喜電話都是我們最期待的。”羅嘉宇說。

陳洪順覺得,隻有和在外奔波的同事們互相道喜后,這共同努力得來的勝利才更有意義。

對 “大漠牧星人”來說,發射成功僅僅是第一步。測控系統是載人航天發射中的重要一環,在遙遠的天際,它是連接天地通信的唯一通道。

“酒泉跟蹤正常!”

曾擔任過7年調度的陳洪順,職業生涯中喊得最多的兩個字就是“酒泉”。

載人航天是萬人一杆槍的事業,任務的圓滿成功離不開每一位航天人的努力。作為發射中心的神經中樞,每次航天任務發射前,東風指控中心都要有序組織各項聯調測試工作。備戰神舟十七號任務這段時間,陳洪順幾乎每天都要在這裡待到很晚。他扎根戈壁多年,有著豐富的調度經驗,始終保持著對測控各系統狀態的敏銳性。

“由於測控工作的特殊性,很多技術狀態可能要到發射前幾小時才能到位。所以,我會每天習慣性地把各個設備狀態看一眼,心裡才能踏實。”除了技術狀態,陳洪順還總習慣性地看一看機房的門是否關上,各處安全工作有無錯漏。“航天無小事,越是關鍵時刻,越要毫厘不差。”他說。

憑借著精湛的測控技術和嚴謹細致的作風,陳洪順和同事們一次次搭建測控天梯,圓滿守護每一次“神舟”飛天,在祖國的航天測控事業平台上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10月26日,夜幕降臨“銀荷之光”,煙花如約而至,大漠星空格外明亮。不論你身處東風航天城的哪一個角落,都能欣賞到“煙花盛放”的美景。

“我很喜歡看煙花,就好像所有航天人在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悅。看煙花也成了我和孩子們之間特殊的儀式。孩子們也能從中感受到我們航天事業的日益強大。”隨著我國航天發射任務呈現高密度、常態化的特點,陳洪順平日裡幾乎都在忙任務,照顧家庭的時間很少。每次任務成功后,他都會帶著自己和同事的孩子一起來看煙花,既是一種放鬆,也是一種陪伴。

“爸爸和叔叔們又打勝仗啦!”孩子們在“銀荷之光”旁歡呼雀躍,煙花照亮一張張笑意盈盈的小臉,像最美的花朵綻放在戈壁大漠。

陳洪順舉起手機,定格這絢麗的場景。“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一次次煙花沖天,像極了一次次火箭飛天。

“當登上雲端,天那邊,自然有雪后暖陽”

10月25日,東風航天城已是寒風瑟瑟。工作人員張衛紅在發射塔架上忙完時,已經是夜深,但她絲毫不覺得冷。

“冷怕啥?明天‘神十七’能順利發射,比什麼都高興!今天不冷,‘神十五’發射那天,可比這冷得多。”她走上塔架頂,轉頭望向方才走過的一級級樓梯,那個寒冷的冬日再次浮現眼前——

2022年11月24日,東風航天城迎來入冬的第一場雪。

發射場氣溫驟降,中心氣象部門預測:發射日最低氣溫將打破發射場近40年來歷史極值,直逼火箭發射最低溫度條件。

此時,已轉運至發射區的“神十五”蓄勢待發,面臨著超低溫環境發射的挑戰。從事發射場平台技術工作20多年,張衛紅第一次遇到如此棘手的情況。

在中國載人航天發射史上,“神六”出征的2005年10月12日,曾創造了航天員“踏雪出征”的名場面。“神十五”任務,難道要再次上演“踏雪出征”?

為了減少塔架自身產生的“煙囪效應”,除了以往常規的冬季發射保溫措施,張衛紅和同事們還想了很多急救措施:空調專業的工作人員24小時巡邏,為確保各層級之間的溫度、濕度和潔淨度得到精准調控,緊急訂制了一批密封圍裙,進行層級之間的隔斷,用特制帆布來密封塔架的縫隙。“當時,我們還加了近60條棉被,在底層平台和芯級帆板上保暖,能上的人都上去幫忙,能塞的縫兒全都塞了起來。”張衛紅說。

發射前一天,火箭加注推進劑時,東風航天城又下雪了。從加注結束到發射,中間有較長的時間間隔。這段時間裡,推進劑會受到環境溫度的影響。如果遇到突破發射條件的溫度極值,裝備和設備都將承受巨大考驗,甚至可能會導致任務的推遲。

塔架外,風雪交加,張衛紅雖然心裡著急,卻對發射場應對低溫能力充滿信心。她踩著飄落的雪花,行走在塔架的樓梯上,仔細巡查各處保暖情況。

這來回旋轉的塔架樓梯,張衛紅走了不知多少遍。由於日常工作總要來回奔波於此,她與這段樓梯結下了奇妙的緣分。有時候為了趕時間,她不坐人多擁擠的電梯,而選擇獨自爬樓梯。時間久了,她反而喜歡上了這一步步攀登向上、抵近雲端的感覺。

那晚23時08分,塔外寒風瑟瑟,塔內明亮溫暖。在科技人員的共同努力下,“神十五”船箭組合體克服極端低溫,披星出征,成功飛往太空。

此刻,張衛紅站在塔架下,抬頭仰望夜空,隻見乳白色的“神十七”船箭組合體直插雲端,蓄勢待發,在照射燈的輝映下,越發壯觀。

“我隻管努力攀登,當登上雲端,天那邊,自然有雪后暖陽。”張衛紅繼續檢視著塔架,內心越發沉著冷靜。

“喚起一天明月,照我滿懷冰雪”

月亮漸漸升起,在茫茫戈壁灘洒下一地白霜。

“神十七”發射成功后,劉文博和同事們又開始為“神十六”返回任務忙碌起來。

這是劉文博第二次以開艙手的身份參加載人飛船返回搜救任務。一年前,他第一次作為開艙手,在巴丹吉林沙漠,參加了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搜救回收任務。

那天早上,劉文博早早就穿上了干淨整潔的橘黃色搜救服,在鏡子前整裝完畢,信心滿滿地走出門。

作為一名搜救隊員,劉文博已經想不起來,從什麼時候起,“成為一名開艙手”變成了自己的夢想,好像是無意之間,又好像是潛移默化。為了抵近這個夢想,他見過無數次戈壁灘深夜的月光。

“我們訓練課目很多,跑步、索降、游泳……”一名優秀的開艙手,首先是一名過硬的搜救隊員,要具備在任何惡劣自然環境下搜索救援的能力。刻苦訓練一個個日夜后,劉文博經過層層選拔,最終脫穎而出。

搜救直升機起飛,劉文博從機艙窗戶中望向廣袤的戈壁灘。

夜幕降臨,整個戈壁灘被黑暗籠罩。“黑夜裡,月光是一種安全感,看見光,心裡就踏實了。”劉文博想象著,返回艙裡的航天員落地后,看到的第一眼月光是不是也如此皎潔。

打開艙門那一瞬,與航天員對視的場景,他曾在腦海中模擬了無數次,終於要變成現實了。

牽引“神十四”返回艙的降落傘落地的同時,劉文博和隊友抵達現場,完美實現了“艙落人到”。直升機依然在空中盤旋,為所有人指引著方向。很快,各系統人員相繼到達,現場井然有序,工作人員各司其職,忙而不亂。

劉文博跳下直升機,聽到開艙指令后,沉穩地按下氣壓平均閥。等待氣壓平均閥泄氣的短短兩分鐘,開艙鑰匙在他手裡似乎格外沉重。

“有點激動,我一秒一秒地數著。”最終,他像之前成百上千次演練的那樣,順利打開了返回艙艙門。

“看到航天員的瞬間,我心裡特別激動。我望著他們,他們望著我。航天員說,看到我很高興。我知道,自己那會兒眼中也有淚光。”說起當時的場景,劉文博臉上滿是激動。

漫漫歸家路,年輕開艙手這一抹含淚的微笑,是航天員返航后見到的第一縷溫暖。警戒線外,一名名搜救隊員站得筆直,他們表情堅毅,在茫茫戈壁上站成了一道橘黃色的人牆……

風在呼嘯,月光洒在戈壁灘上,照亮了航天員回家的路,也照亮了搜救隊員們的心。

“喚起一天明月,照我滿懷冰雪。”當夢想變成現實,劉文博和同事們繼續為中國航天員守護回家之路……(楊子凡 陳竹青 高立英 李由之)

(責編:陳羽、王瀟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