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解讀訓練轉型升級的“辯証法”

——火箭軍某旅探索創新練兵模式新聞調查

2024年01月18日09:41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2023年底,火箭軍組織開展訓練規范交流活動。來自備戰打仗一線的各級指揮員,聚焦某導彈旅的探索創新,共研推進軍事訓練轉型升級之計。

創新,寫在該旅按照打仗標准構建的訓練體系之中。他們著眼形勢任務新變化、戰法運用新特點、裝備技術新發展,探索構建法規、訓法、內容、保障、考評“五大體系”,拉直了基礎訓練是什麼、訓什麼、怎麼訓、怎麼考、如何保等問號。

創新,寫在該旅探索形成的實踐成果之中。他們配套建設70余個訓練場所,補充完善數百型設備器材,研究規范4類典型課目訓法,一批戰法成果被推廣應用。

探究該旅推進軍事訓練轉型升級的“源頭活水”,該旅領導說:“問題中有方法,困境中有機遇,破與立是對立統一的運動過程。面對科技之變、戰爭之變、對手之變,需要充分運用辯証思維,邊破邊立,在破立並舉中加快推進部隊訓練轉型升級。”

把握“統”與“分”的結合度——

集中優勢抓“統練”,精准施教強“分訓”

“這堂專業課很給力,解渴又解惑!”走出旅裡組織的“專業大課堂”,下士董巍露出久違的笑容,一直困擾他的“野戰通信抗干擾”難題有了破解的眉目。

“都說‘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沒有好師傅幫帶指導,靠個人很難學懂弄通一些技術含量較高的專業。”對此,董巍感觸很深。通信專業的老班長退伍后,剛學了點“皮毛”的董巍有點發愁。

“總覺得有一層‘窗戶紙’還沒捅破。”因為沒有完全吃透理論知識,抗干擾組網能力成了董巍的“痛點”。

董巍的“撓頭事”,在許多新號手身上同樣存在。該旅領導在調研中了解情況后,把解決這道難題擺上議事日程。

“類似通信這些技術含量較高的專業,各單位專業訓練水平有多高,操作號手能力怎麼樣,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師傅’的水平。”

“傳統的幫帶訓練模式,受人員調整變動影響很大,優勢教學資源利用率不高,導致訓練水平參差不齊。”

官兵的練兵“痛點”,就是改進訓練模式的切入點,一系列新舉措相繼在練兵場上“落地”——

他們改變以往基層單位分頭組訓的舊例,運用集約化理念,探索推開“重點專業集中訓、相近專業組合訓、戰技融合一體訓、關聯課目連貫訓”等訓練路子,不少基礎課目實現了訓練整合。

他們採取定點專修、專長任教相結合的方式,統籌優化各類訓練資源,按照專業、課目分類設置專修室,遴選全旅優秀教練員跟訓施教,同步外請院校專家、廠家人員等授課教學,從師資力量“源頭”抓起,提高軍事訓練層次水平。

他們著眼鞏固集約化組訓的優勢,梳理了導彈武器系統概述、軍官指揮理論、各專業理論學習等普適性強、受眾群體廣的內容,全部納入集中統練范圍,確保統出高質效、找到最優解。

一套“組合拳”打下來,董巍和班組成員不僅理論功底更加扎實,還掌握了多種組網手段。他欣喜地說:“老班長雖然退伍了,但授藝的‘大師傅’更多了,組訓教學不發愁了。”

對此,排長李劍華感同身受。以前,他對綜合防護中幾個技術難題不太懂,和戰友反復研究討論也沒打通梗阻。旅裡邀請院校專家集中講解偽裝防護機理,李劍華在筆記本上寫得滿滿當當,課后還記下專家的聯系方式。這位“遠程導師”幫他解開不少訓練中的困惑。

集中優勢抓“統練”勢在必行,精准施教強“分訓”必不可少。該旅黨委一班人認為:“統”不能簡單地“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而是以精准為前提、質效為目標的集約統合,同時還要因材施教、專攻精練。

為避免“集中統練”跑偏走樣,他們嚴格遵循能力生成規律,採取進階式組訓方法,針對官兵個體和單位訓練水平差異,推開以考核成績、訓練時長為依據的分層分級訓練,避免出現“大鍋飯”“一鍋燴”。

杜尚龍是一名新排長,和他同批畢業的排長被分到專業強化班,而他因為基礎相對薄弱被攔在“門外”。營連訓練骨干專門為他制訂強訓計劃,持續進行針對性訓練。后來,他很快趕上訓練進度。

勾畫“新”與“舊”的對比圖——

既要研練“新劍法”,也需升級“老劍譜”

“要想專業有進步,就得每天‘跑三路’。”在導彈發射崗位干了20多年,二級軍士長於華龍至今還保持著“跑三路”的習慣。

“跑三路”,指的是默背默畫電路、氣路、油路圖及其原理,背記一套中等難度的三路圖,難度不亞於默記一座中等城市的大街小巷和行車路線。

於華龍說:“導彈武器裝備技術含量高,會‘跑三路’是入門的資格証。”

對此,於華龍的“徒弟”、二級上士張思鵬卻有另一種理解。他認為班長的“傳家寶”有點過時,這種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效率不高。他還曾建言,要對過去的做法“升級”。

到底要不要“跑三路”,師徒二人的不同看法,在全旅引發爭論。有的官兵反映,“跑三路”太難,標記符號密密麻麻的圖紙就像“天書”,單純靠背記,談不上學習技巧﹔也有的認為,“跑三路”這種基本功不可荒廢﹔還有的感到困惑,原理學得頭頭是道,一上操作平台就發怵,感覺理論和實踐不在一個頻道上……

“隨著武器裝備信息化程度提高,操作看似越來越簡單,但技術含量越來越高,內部結構原理也更加復雜,操作號手不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該旅領導集思廣益,形成這樣的認識:“跑三路”的傳統不能丟,但也應與時俱進,在優化升級中提升練兵效益。

為此,該旅集智攻關,研究出一套集理論學習與模擬操作於一體的“一令一圖”操控訓考平台。記者在該旅採訪時,恰好趕上某營依托平台組織發射專業原理知識考核。

操作號手正在背流程,考官突然打斷他:“發射進入倒計時准備中,如果遇到這樣的技術故障,你認為是什麼原因造成的?該如何解決?”

隨著考官提問,屏幕上也出現異常現象演示。號手緊盯著屏幕,從密如蛛網的鏈路圖中尋找故障點。找到疑似“病灶”,號手立即進行排除故障處理,然而忙乎一陣子,屏幕上卻一直閃爍紅燈。

“如果顯示紅燈,表明故障尚未排除﹔如果顯示綠燈,則說明技術處理正確,考生可進階下一個環節。”看著號手急得一頭大汗,考官向記者介紹說,這套操控平台不僅把平面的“三路圖”立體式搬進電腦,還融入多種訓考功能,每一處原理節點上都搭配了故障庫,既能滿足官兵自學自訓,也能進行考核測評。

號手一番忙碌,不斷嘗試新的處置方法,故障指示燈終於“由紅變綠”,考核進入下一個環節。

“這樣‘跑三路’更難了,訓練效益也更高了。”這一次,於華龍和張思鵬有了相同的看法。他們說,訓法創新不能一味“重起爐灶”,也應當充分運用現代科技手段,給“老傳統”賦能。

既要研練“新劍法”,也需升級“老劍譜”。近年來,該旅對多年探索形成的專業理論分層分類集中訓、“規程背講、流程串講、方案推講”三講法等訓法進行升級,引入信息化、模擬化平台及器材等,催生新的訓練模式,推動訓練效益不斷提升。

做好“加”與“減”的計算題——

加練勝戰需要的本領,甩掉走向戰場的“包袱”

“這個課目要全員普及訓,強化復雜戰場環境下戰術防護能力……”二級上士張振江沒有想到,自己會成為全旅防護專業組訓的教練員。更讓他意外的是,曾經被視為“邊緣”的防護專業,如今成了訓練“重頭戲”。

在這方面做“加法”,是該旅按照打仗標准推進實戰實訓的結果。

這些年來,雖說經常開展防護狀態下發射訓練,但大多是“各評各的”,把防護與其他戰斗行動綜合起來評定訓練效果的並不多,多課目融合組訓還不深不實。

“武器裝備迭代更新,戰場態勢越來越復雜,有些看似無足輕重的‘小專業’,其實是戰斗力鏈條上的關鍵一環。”有多年組訓經驗的參謀焦建沖,深知其中緣由:防護專業骨干力量少、專業要求高、組訓難度大,訓練中存在“被邊緣化”的傾向,有人甚至認為“訓得好沒多大影響、訓不好沒多大損失”。

“日常訓練看不出利害關系,打起仗來那是要吃大虧的。”該旅領導的話一針見血,“必須組織力量集智攻關,充實完善這方面的訓練內容。”

通過解構防護狀態下不同作戰行動的能力指標,他們探索制訂了一整套以課目組合為基礎、針對不同類別人員的系統訓練方案,並採取逐課目、逐案例解析等方式,“訓、考、評”一體組織實施。

打仗需要什麼就練什麼,他們規范組訓流程和方式,細化各作戰階段、各編組、各崗位的“能力拓扑圖”,把一些容易漏訓弱訓的內容寫進“必訓清單”。

推進訓練轉型升級既要做“加法”,也要做“減法”,其度量衡就是戰斗力標准。

走向戰場,有哪些“包袱”應該甩掉?該旅領導感慨:隻有讓“中心”真正居中,才能下真功出實招刪繁就簡,把“減法”做出高效益。

以往梳理的應知應會內容,涉及面廣、內容繁雜,官兵直呼“內存不足”。該旅著眼使命任務,聚焦實用管用,刪減掉一些與實戰關聯不緊的內容,確保“把該記的記得更牢”,輕裝上陣打勝仗。

過去野外駐訓,個別單位習慣“晴帶雨傘、飽帶干糧”,結果一度因為保障工作求全責備而影響行動。該旅根據不同軍事行動需要,按照隨時能戰、快打快撤等要求,對裝備器材、生活物資等進行“去冗余式”規范,部隊快速集結、機動轉進等能力明顯提升。

新年伊始,演兵場上,該旅官兵仍在做著“加”與“減”的計算題,無論如何變化,目的隻有一個:錘煉提升隨時能戰、准時發射、有效毀傷的實戰能力。

提升“戰”與“訓”的耦合值——

以作戰的方式訓練,以訓練的方式作戰

“以戰領訓”“實戰實訓”……這些詞,官兵們並不陌生,可要實現作戰和訓練一體化,絕非易事。

某發射連連長講起了他的一段經歷。當時,他帶領全連接受上級考核。出發前他們做了充足的准備,然而一場考核下來,卻處處丟分。

“實戰氛圍下擺兵布陣,一著不慎,滿盤皆輸。”那位連長說,那次考核模擬真實戰場環境,快節奏、高頻次的部署轉換、任務交替,讓大家應接不暇。

“說到底,還是基礎訓練與作戰耦合不緊。”該旅領導問診把脈一語切中要害,“合成訓練和聯合訓練一般都會加載實戰背景,而基礎訓練往往課目單一,即使不加載實戰背景也能組織,導致‘含戰量’相對不高。”

實戰化訓練,究竟應該怎樣“化”?這道現實課題,擺在該旅官兵面前,也成為他們厘清戰訓關系、強化戰訓耦合的必走一步。

為此,該旅在保証訓練周期、訓練時長等有效落實的同時,把戰場態勢、應變要求等融入基礎訓練,在近似實戰的環境中、嚴峻復雜的條件下摔打和鍛煉部隊。

上等兵王勇是該旅某營發射操作號手,雖然兵齡短、經驗少,但他對合成訓練狀態下開展基礎訓練有著自己的認識。

去年,該旅參加合成作戰背景下的演訓任務。抵達訓練場,部隊並沒有立即展開合成訓練,而是專門安排時間強化基礎訓練。對此,王勇印象深刻:“帶著實戰要求思考復訓專業技能,‘軟肋’和‘短板’一下子就凸顯出來,大家有了打仗的緊迫感。”

訓練中,上級有意考驗王勇所在備份班組的操作水平,讓他們臨時替換主戰單元上陣。一輪全流程操作完成,他們查找出多個薄弱環節,固強補弱訓練隨之展開。

發揮好“戰”對“訓”的牽引作用和“訓”對“戰”的保証作用,推動“以作戰的方式訓練,以訓練的方式作戰”,在練兵場上催生出一系列新變化——

野外駐訓,部隊一路遭遇難局、險局、危局,雖然官兵早早下功夫預想預防,可“意料之中”越來越少,“意料之外”越來越多。

訓練考核,立起“考為戰”的鐵尺子,拉近考場與戰場的距離,沒了脫離實戰的優秀,多了實戰實訓的合格。官兵坦言,這樣考,考一次就進一步。

發射訓練,該旅官兵在近似實戰的條件下摸爬滾打,雖然在戰法訓法、人員素養等方面暴露出一些短板,但每解決一個問題,部隊的戰斗力就上一個台階。(李永飛 張新凱 張帆)

(責編:陳羽、劉圓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