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戰友之歌》誕生記

2024年05月12日09:35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一部優秀文藝作品的出現絕非偶然,就像繁花一樣,開在沃土之上,有陽光雨露的滋養。同樣,歌曲《戰友之歌》的問世也有一個漫長的孕育過程。

1969年12月,我參軍來到貴州省軍區。軍旅生涯中,我當過警衛員、文書、班長、通訊報道員、炊事員等。因發表的多首詩歌獲得好評,1972年我幸運地被中央民族學院(現中央民族大學)錄取。那幾年,我們學校常同原北京軍區戰友歌舞團一起演出,從那時起,我心裡就萌生了以“戰友”為主題創作一首歌曲的想法。

1978年春,我開始構思創作歌曲《戰友之歌》。那天早晨,我把同在貴州省軍區文藝宣傳隊的劉苗鑫叫到我的宿舍說:“我們寫一首《戰友之歌》吧,用隊列歌曲的形式,不要長,就兩段詞,易記易唱。”接著,我把對歌曲的構思又同他說了說。

很快,劉苗鑫就拿出了《戰友之歌》的歌詞初稿。我覺得歌詞符合最初的構思,有朝氣,也有感召力,但有幾句詞還需要修改。如,他在初稿中寫道:“年輕的士兵們親如兄弟,革命把大家召喚在一起。”我覺得缺乏親切感,沒有把自己融入其中。於是,我將這句歌詞改成“戰友戰友親如兄弟,革命把我們召喚在一起”,將第三人稱轉換成第一人稱,把“大家”改成“我們”,一下子就形成了音樂的“動機”,使其節奏感產生了飛躍,激昂、輕快、親切,唱出了戰友之間無盡的情誼。

隨后,我開始譜曲。在當時獨立一團那間空屋子裡,我一邊踏著節奏,一邊哼著旋律,靠一台破舊的腳踏風琴完成了這首歌的創作。為了讓曲調出新,我大膽運用羽調式來譜隊列歌曲。小調的旋律更加親切,能使隊列歌曲富有民族性,又具抒情化。在主題音樂的選擇上,我借鑒了內蒙古傳統民歌《紅旗歌》,使其舒展開闊。

1978年4月,《戰友之歌》創作完成。最初,我同時投稿給《苗嶺歌聲》和《解放軍歌曲》雜志。那時,我還是個青年作者,對歌曲能否發表心裡沒底。

一直到8月,獨立師三團邀請我去為他們創作節目,我和戰士們吃住在一起。離開部隊的頭一天晚上,我把《戰友之歌》拿來教唱,第二天就回貴陽了。大約一周后,三團一位指導員忽然來到宣傳隊駐地找我,見面第一句話就說:“你那首《戰友之歌》在我們全團傳開了!”直到今天,我還能清楚地回憶起他那激動的面容。聽了他的話,我再次將這首歌投給《解放軍歌曲》雜志,並給編輯部附了一封自薦信,說《戰友之歌》如何受到戰士們的喜愛,希望能支持發表。

有一天,我剛到辦公室,戰友舉起《解放軍歌曲》雜志驚喜地對我說:“小杜快看,你的歌曲發表了,還登在封三的位置呢!《戰友之歌》這個命題真好!”

沒過多久,我收到《解放軍歌曲》編輯部的一封信:“杜興成同志,《戰友之歌》由海政歌舞團合唱隊演唱錄音並教唱,已於元月二十日‘解放軍生活’專題節目中播送,不知聽到否?最近收到《廣播電視節目報》第33期,12日~17日做此歌教唱,請注意屆時收聽,並轉告詞作者,特此函告!傅晶,一九七九年二月六日。”作曲家傅晶的這封信著實讓我激動,因為那個年代電視還不普及,作品能被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選作“每周一歌”很不容易。

1979年,我回母校,何金祥教授帶我去傅晶家做客。傅老師見到我就說:“你那首《戰友之歌》在部隊反響強烈呀!”他隨即遞給我一本《解放軍歌曲》,裡面刊登了一篇歐波、華珍的評論文章《情真意深、曲調親切——評〈戰友之歌〉》。文章寫道:“一首群眾歌曲,能讓人唱起來受到鼓舞和受教育,而且百唱不厭,余音不盡,是難能可貴的。《戰友之歌》就是戰士們愛唱愛聽的一首好歌曲,唱完或聽完后,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並能使人回味一番。”

1980年3月,原總政文化部向全軍推薦12首歌曲,《戰友之歌》是其中一首。后來,《戰友之歌》又獲得“全國第一屆音樂作品獎”和首屆“中國人民解放軍文藝獎”等榮譽。回首往昔,我很慶幸自己能為部隊官兵創作出這首受到大家喜愛的歌曲。(杜興成)

(責編:宋晨、李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