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軍營觀察丨平戰結合推動基層衛勤工作新變化

2024年07月12日09:00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第73集團軍野戰醫療隊組織傷員分類訓練。趙欣 攝

近年來,隨著改革深入推進,基層衛勤力量不斷淬火成長。作為全訓建制單位,平戰結合的衛勤保障模式為衛生連等基層衛勤力量帶來新發展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一系列新的挑戰。

近日,記者在陸軍基層部隊採訪中發現這樣一些現象:有的基層軍醫抱怨自己“不被重視”,平時很少有人來就診,還時常被官兵“吐槽”技術不精﹔有的基層軍醫感到自己身份定位模糊,處理日常事務性工作多、業務性工作少,缺乏臨床實踐機會﹔還有的軍醫認為交流學習機會少,不利於專業水平提升……

如何實現“平時服務官兵、戰時服務打贏”的目標,扎實做好基層衛勤保障工作?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一些單位善於傾聽官兵呼聲,瞄准打仗所需不斷探索,通過明確戰位任務職責、暢通人才培養機制、完善醫療環境設施等有效舉措,為基層衛勤保障工作提質增效探索出一些方法,基層衛勤建設出現可喜變化。

變化之一

基層全科醫生越來越多

“危重症患者中,對創傷失血所引起的低血容量性休克,應該盡快給予止血治療……”前不久,正在體系醫院培訓的陸軍某旅軍醫趙文濤與旅裡的戰友們“雲上連線”,分享臨床經驗,交流學習心得。

“單位的好機制,讓我們基層年輕軍醫有了更多成長機會。”趙文濤說,通過代培輪訓,越來越多基層軍醫成長為全科醫生,得以更好地守護戰友健康。

談及個人成長歷程,趙文濤深有感觸。過去一段時間裡,基層官兵對年輕軍醫的認識有些模糊。平時,年輕軍醫負責日常公差勤務等事務性工作較多,坐診治療的機會較少,以至戰友們常常稱呼他們為“軍醫排長”。

幾年前,懷著從軍報國、救死扶傷的理想,趙文濤從某軍醫大學畢業后來到基層部隊。他原本以為,自己會成為守護官兵健康的“急先鋒”。沒想到,自己卻成了單位各類事務性工作的“排頭兵”。

平日裡,年輕軍醫忙是常態,加之專業技能提高慢、臨床經驗積累少,讓趙文濤頗有“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感覺。

無獨有偶,陸軍某部軍醫倪思康也曾為此苦惱。在該部組織的“學軍事、練指揮、強本領”活動中,剛任職不久的倪思康和其他幾名軍醫每天投身於火熱的軍事訓練。

經過一段時間的勤學苦練,倪思康的作戰標圖、作戰計算等課目綜合成績達到優秀水平。不過,他心裡卻隱隱感到有些“不安”。

“對軍醫而言,既要增加‘兵味’,更要注重‘醫味’。”倪思康認為,精湛的醫術,才是一名軍醫的核心戰斗力。自己雖然軍事課目訓練抓得緊、見了效,但醫療專業訓練始終面臨缺平台、缺設備、缺時間的現實困難。

記者在調研中了解到,有的單位在使用和培養基層軍醫隊伍時,大多採取專業技術軍官和指揮管理軍官統一訓練的模式,分類訓練、分類考核的機制還不夠完善。這樣很容易出現組訓施訓“一把抓、一鍋煮”的現象,不利於基層衛勤戰斗力的提升。

針對新情況新變化,一些單位立足自身實際,厘清模糊認識。一方面,他們明確軍醫隊伍的戰場定位,科學統籌工學矛盾,分別為不同類型的軍官制訂個性化訓練方案,減輕軍醫本職工作以外的工作負擔﹔另一方面,他們引導各級樹立“送學培訓就是服務打贏”的思想,鼓勵廣大軍醫考學深造,走開定期代培、輪轉學習的新路子,將外出實習培訓與日常衛勤保障有機結合,幫助年輕軍醫積累臨床經驗,形成良性循環。

“如今,我們有了更多時間和機會來提升專業素養。”趙文濤告訴記者,經過系統輪轉學習培訓后,自己對如何更好緩解官兵病痛有了更多方法手段。

記者了解到,在基層部隊,越來越多的全科醫生脫穎而出。日常坐診中,他們可以根據官兵的病情合理制訂診療方案,進行基礎疾病的化驗檢驗、康復理療、口腔護理等方面治療,為戰友們提供更權威、更專業的醫療服務。

變化之二

外出看病就醫的官兵少了

基層軍醫綜合診治能力提升后,最直觀的變化就是外出看病就醫的官兵少了。

前不久,某體系醫院巡診醫療隊來到陸軍某部。醫療隊剛進營區,曾多次參加巡診的康復理療科醫生王剛強就拿出自己的診療本,聯系之前療程進行到一半的戰士小劉。

“王醫生您好,我的身體經過我們營區診療中心的治療,現在感覺好多了……”聽到小劉的回答后,王剛強有些吃驚。他走進營區的診療中心,隻見一台台嶄新的醫療設備整齊排列。“沒想到,你們的設施現在竟然這麼齊全。”王醫生不禁感嘆道。

“好的設備更需要搭配好的治療方案。”軍醫米林成告訴記者,近年來,他們在建強基層軍醫隊伍的基礎上,著眼打仗所需、官兵所盼,積極協調配發、採購多台新式醫療設備。隨著各類醫療設備陸續投入使用,目前該部已實現營連配備衛生所(站)、營區設立診療中心,各點位基本具備門診綜合治療能力。以往戰友們對基層軍醫隻能“簡單開藥”不能“對症治療”的刻板印象逐漸改觀,大家對基層衛勤力量更加信賴。

治療方案的落實力度,往往決定了傷病員身心能否快速有效恢復。然而,在基層日常生活中,由於種種客觀因素,個別傷病員對軍醫給出的治療方案落實不到位,不僅影響自身恢復周期,甚至還有病情惡化的風險隱患。

陸軍某部班長小陳在訓練中韌帶不慎拉傷,軍醫為他開具全休証明,建議他停止運動,配合藥物治療,期間不適隨診。

小陳卻有自己的苦衷:他剛擔任班長,擔心被戰友們用“有色眼鏡”看待。於是,他在全休期間除了不參加班裡的軍事訓練外,集合、點名次次不落,導致病情恢復緩慢。

“良好的就醫休養環境,能夠有效減輕官兵的壓力。”該部領導介紹,他們充分考慮青年官兵的實際特點,探索構建官兵營區內就醫休養機制。良好的就醫休養機制不僅能幫助基層連隊“輕裝前行”,還能為官兵提供安心靜養、隨時就醫的暖心空間,有利於大幅縮短官兵痊愈周期。

記者在調研中看到,為使基層傷病官兵擁有更好的就醫休養條件,他們靈活設置多種類別休養區,配備全科軍醫與衛生員,提供24小時伴隨保障,依據傷病官兵身體情況設置不同治療休養時長。休養區內既有鎮痛儀、牽引治療儀等康復設備,也有霧化儀、微壓氧艙等治療器械,能夠有效滿足官兵訓練傷、常見病休養康復之需。

變化之三

向戰為戰的氛圍更濃了

“藥品配備不僅要按照上級戰備方案制訂,也應根據部隊自身實際情況執行”“簡單套用往年數據和經驗不可取”“要考慮普遍性,也要考慮特殊性”……一次演訓前夕,陸軍某旅衛生部門官兵圍繞如何制訂採購藥品目錄展開熱烈討論。

“藥品採購目錄不能由機關業務部門‘按部就班’制訂,要多考慮部隊所擔負的任務、官兵自身情況等因素。”該旅領導對記者說,科學的藥品儲備能夠保障官兵戰斗力持續飽滿。遂行大項演訓任務時,衛勤保障有許多復雜變量,需要黨委機關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衛生部門採購什麼藥、儲備什麼藥,應該始終用戰斗力標准這把標尺來度量。

隨后,該旅開展覆蓋全員的健康摸底工作,對官兵日常用藥需求進行調研。在機關召開的“藥事工作會議”上,來自基層的代表們提報各自單位的用藥需求,機關部門審定后,最終生成契合部隊官兵實際的藥品訂購目錄。

“感謝旅黨委的好舉措,讓我沒了后顧之憂!”戰士小董說,過去自己參加大項演訓任務前,會提前仔細算出任務天數、所需藥量,再到體系醫院開藥,費時又費力。如今,他隻需向軍醫出具診斷証明,便能直接在營衛生所領取藥品,便捷又高效。

兵馬未動,保障先行。為練兵備戰提供堅強的衛勤保障,不僅要有綜合素質過硬的軍醫隊伍、適應戰場環境和官兵身體需要的藥品儲備,還要有隨時能走、隨時能用的成體系、便攜式、模塊化醫療設備。

“目標即將出現……”高原上,陸軍某團正執行訓練任務。接到命令后,佩戴某新型單兵便攜式呼吸機的狙擊手張亨隱蔽前出,屏氣凝神,透過瞄准鏡仔細觀察。隨著一聲槍響,目標被成功命中。

該團領導告訴記者,在高原高寒等極端惡劣條件下,官兵對醫療設備的需求較為突出。為此,上級積極協調有關部門,為連隊配發了微壓氧艙、超短波理療儀、氧氣漂流瓶等便攜式設備,還在連隊點位設立前沿衛生所,配備超聲診斷儀、數字成像機、心電圖機等設備,持續為官兵練兵備戰提供有力支撐。

“肺動脈收縮壓異常,有肺動脈高壓的風險……”訓練場上,上等兵小靳出現乏力、胸痛、胸悶等現象后,軍醫海洋立即使用便攜式血氧儀分析數據,確定其血氧飽和度持續下降。戰友們迅速將小靳運抵前沿衛生所。小靳持續吸氧好轉后,轉入微壓氧艙配合藥物進行治療,最終轉危為安。

將衛勤力量嵌入作戰鏈條,有效提高了醫療資源的使用效能。記者發現,隨著一批便攜性好、操作簡便的醫療設備陸續配發,基層部隊在復雜環境條件下的衛勤保障能力得到明顯增強。(張翱宇 錢曉虎 付善柱)

(責編:陳羽、劉圓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