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美加快B-21轟炸機投產速度

2024年10月09日08:50 | 來源:中國國防報
小字號

一架B-21轟炸機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愛德華茲空軍基地進行飛行測試。

據外媒報道,美國空軍近日發布下一代戰略轟炸機B-21“突襲者”在加利福尼亞州愛德華茲空軍基地進行飛行測試的視頻,並確定新增2座B-21轟炸機部署基地。報道稱,B-21轟炸機正式服役后,將逐步取代其他幾款轟炸機,成為美空軍構建全球打擊能力的主要力量。

快速投產引發關注

美空軍在2012年首次提出B-21轟炸機項目,當時該項目被稱為LRS-B轟炸機﹔2015年,該項目正式命名為B-21轟炸機,並由美國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負責研發。2022年3月,美空軍對首架B-21轟炸機進行地面測試﹔2023年11月,B-21轟炸機在加利福尼亞州帕姆代爾42號工廠首次試飛﹔2024年1月,在該轟炸機首飛僅2個月后,美國國防部宣布,B-21轟炸機已進入低速生產階段。

據報道,此次美空軍在發布相關飛行測試視頻時稱,2架B-21轟炸機在模擬環境中順利完成地面靜態試驗,証明B-21轟炸機的數字建模技術精准度較高。此外,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還在進行后續系統測試,包括研究如何擴大該轟炸機的作戰范圍。該公司航空系統總裁瓊斯表示,B-21轟炸機目前以每周2次的頻率進行飛行測試,未來飛行頻率或將提升至每日1次,以便高效快速驗証該轟炸機各項飛行性能指標。據悉,美空軍已在2025財年預算中申請53.4億美元,以加快B-21轟炸機投入生產,實現2025年接收首架該型機、2030年形成作戰能力的目標。

B-21轟炸機整體設計較為先進。外形方面,採用B-2轟炸機的飛翼式設計,但對機身突出部分進行重新布局,進一步減少雷達反射面積。其中,發動機艙與機身平滑銜接,沒有明顯隆起﹔進氣道採取下沉式設計,埋入機艙內,不易被雷達探測,可提高隱身效果。作戰定位方面,由於B-21轟炸機具備偵察監視、電子攻擊和通信中繼能力,美空軍明確該型轟炸機將在未來高威脅戰場環境中執行“穿透性制空”任務,可突破對手防空體系,又能運用防區內外武器奪取制空優勢,同時還可協助戰斗機、電子戰飛機和偵察機等實施多樣化突防。同時,其具備更強的態勢感知和復雜數據處理能力,可提高戰場生存概率。

此外,B-21轟炸機的研發速度引發關注。據悉,B-21轟炸機在設計、測試和組裝過程中,全程使用數字仿真和數字孿生技術,研制效率大幅提升。同時,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取消以往研制新型飛機需先研發“樣機”的模式。美國防部官員稱,6架試驗性質的B-21轟炸機採取與正式生產飛機相同的制造流程,在測試任務結束后,它們將作為首批B-21轟炸機的組成部分移交美空軍,以節省時間和成本。

快速推進相關配置

美國戰區新聞網站在今年1月的一則報道中,引用美國防部採購與維護部副部長威廉·拉普蘭特的話稱,“B-21轟炸機項目的關鍵特點是從開始就進行快速大規模生產,如果無法快速大規模生產並部署到作戰單位,那麼空中威懾力將無從談起。”為了達到所謂的“快速大規模部署”,美空軍在提速生產B-21轟炸機的同時,其他相關動作也在抓緊推進。

接連公布部署基地。據悉,美空軍在2023年11月宣布南達科他州埃爾斯沃斯空軍基地將部署第一支B-21轟炸機中隊后,近日又宣稱,密蘇裡州懷特曼空軍基地和得克薩斯州戴斯空軍基地未來也將部署B-21轟炸機中隊。美空軍相關人士透露,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的工作人員已進駐上述基地,對現有設施裝備進行升級改造。第2、第5和第509轟炸機聯隊也抽組人員開展訓練,為B-21轟炸機接收后迅速投入使用做准備。上述3座基地也是目前美空軍現役戰略轟炸機的主要部署地。

配備多款先進武器。B-21轟炸機具備核常兼具的攻擊能力,除可搭載B-2轟炸機全部款式的武器彈藥外,美國防部還為其配備多型先進武器,包括遠程防區外巡航導彈和新型核炸彈。前者如AGM-158XR巡航導彈,其穿甲戰斗部重約453公斤,射程接近1800千米﹔后者為B61-13新型核炸彈,採用“GPS+慣性指導”復合制導方式,彈體加裝自旋火箭發動機,打擊精度優於30米,爆炸當量36萬噸,突破戰術核武器10萬噸當量上限。

無人機協同作戰。報道稱,美空軍計劃為B-21轟炸機配備無人機協同作戰,打造有人/無人新型作戰編組。關於配備的無人機型號,消息人士稱,美空軍正在考慮最新型RQ-180隱身長航時無人機。

需要指出的是,B-21轟炸機項目從開始研發到投入生產隻用了9年時間,其超短研發周期引發諸多質疑。業內人士稱,目前全球各國研發軍用飛機基本都採取“技術驗証機—原型機—預生產型機—批量生產”的流程,並根據該流程產生的數據進行持續調整。但B-21轟炸機為節省時間,研發全程依靠數字工程技術,在沒有原型機的情況下,直接研制6架預生產型飛機,導致該轟炸機在一些系統還在研發的情況下就投入生產。這種邊試飛邊研發邊生產的模式,可能產生無法預料的技術問題,最終反而拖延項目交付時間。(石文)

(責編:陳羽、劉圓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