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好“磨刀石”:一群戰鷹的智勇之道
南部戰區空軍航空兵某旅組織飛行訓練。張為柵 攝
放開手腳前,要戰勝的對手是自己
“對手,不再是一道能輕易猜出答案的題目!”
對南部戰區空軍航空兵某旅的飛行員來說,那次對抗訓練帶來的思想沖擊,至今讓他們記憶猶新。
對抗中,藍方指揮員臨時決定,在戰斗開始時就集結所有兵力,拉開架勢與紅方展開決戰。戰斗剛打響就進入白熱化階段,這一舉動讓紅方措手不及。僅用一個多小時,藍方就達成作戰意圖。
對抗訓練結束,藍方飛行員直呼過癮,紅方飛行員深受震撼……
那年,該旅在某大隊龍大隊長牽頭下,針對不同任務與訓練內容,抽調空勤、戰勤、機務等各專業骨干苗子組成藍軍分隊。為了充分發揮“磨刀石”作用,他們研究對手的作戰樣式和作戰原則,結合典型戰術戰法,展開了一系列專項假想敵訓練。
“隻有讓藍軍分隊更像現實對手,然后嵌入日常訓練中,帶動大家放開打,才能更好地促進戰斗力提升。”談及成立藍軍分隊的初衷,該旅領導說。
雲霄之上,一場多要素海空協同訓練正在上演。
龍大隊長與飛行員汪強共同掩護一架戰機,向紅方目標發起突擊。汪強採用自主設計的戰術,飛出一道出人意料的突防航線,成功“摧毀”目標。
經歷了越來越多“放開打”的瞬間,汪強感覺自己的“發揮空間越來越大”。
“放開打”,打破的是禁錮戰斗力的思維枷鎖。“以前評定飛行成績時,一旦出現某項數據偏差,就會被判為錯誤。這導致我們在很多情況下放不開手腳,不敢做動作。”汪強說。
藍軍分隊成立后,他們打開思路,專門針對這一問題進行研討——隻要符合安全規定,又能達成作戰意圖,就應該允許飛行員根據戰場態勢自主發揮。與此同時,該旅賦予了藍軍分隊更大權限:可以連續組織自由空戰課目訓練。
每次對抗訓練,藍方飛行員身邊的友機、面對的“敵”機與擔負的任務都會有所不同。通過不固定編組的訓練模式,飛行員可以盡快適應各類角色、各種作戰環境,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不斷提升自主作戰能力和訓練效益。
放開手腳前,要戰勝的對手是自己。就這樣,飛行員們告別“飛數據”的傳統模式,真正邁進“飛方法”“飛作戰”的新階段。
一次對抗,藍軍分隊一亮相便技驚四座,一個個高難度戰術動作輪番出現,讓紅方措手不及。
“今年可以用,明年就不行了。因為對手不會吃第二次虧。”飛行員陳逸笑著告訴記者。日新月異的戰術變化,時常讓這位擁有20多年飛行經驗的老飛行員感慨不已:“研究戰術沒有休止符,多一套戰術,就多一種制勝未來戰場的可能性。”
黃昏時分,一架架戰機自空中返航。飛行員們手拎頭盔,淡定從容地走向講評室。身上被汗水浸濕的飛行服顯示著,他們剛經歷了一場緊張激烈的對抗。
天空歸於平靜,“戰斗”卻還未停止。等待他們的,將是一場新的“頭腦風暴”……
未來戰場的棋盤上,沒有傳統的邊界地帶
一場對抗,己方雙機被判定“突防失敗”,原因何在?復盤中,藍軍分隊官兵找到了答案——
在紅方干擾下,飛機與后方指揮所的通信鏈路受到影響,導致態勢感知能力被削弱。發現問題的同時,他們也敏銳意識到,克敵制勝的突破口,就在於編隊精妙協同。
“在對抗中暴露問題並不可怕,關鍵是‘認賬’后該如何‘銷賬’。”龍大隊長說,“我們隻有加強編隊協同研究,練強空中作戰‘小體系’,才能在各種復雜環境下始終保持作戰能力。”為此,他們利用各級演訓機會主動發現問題、劃分問題,並組織專人展開集智攻關,不斷修正戰術動作與配合流程。
不久后,該旅組織的一場對地打擊訓練中,飛行員們憑借靈活多變的戰術、默契嫻熟的協同,打出精彩配合——
四機升空,縱深布勢。飛行員按任務規劃前往預定地域,1號機率先發現目標,隨即將態勢同步推送給整個編隊。4號機在友機掩護下,以迅如風雷之勢完成對目標的鎖定與攻擊……
一次次實戰磨礪中,飛行員們對“聯合”“協同”等戰斗概念、模式愈發熟悉,對體系對抗的理解也不斷加深。
“在體系對抗中,避對手鋒芒,同時找准對手的薄弱點,是戰場制勝的關鍵。”飛行員陳逸記得一次對抗訓練,誰也沒想到,紅方會瞄准他們防守薄弱的加油機。結果,在戰機加油時,他們被對手成功偷襲。
“對手不會按部就班跟你打,我們的視野不能局限在座艙左右,更要看到體系全局。未來戰場的棋盤上,沒有傳統的邊界地帶。”回憶起那次失利,陳逸至今感到“值得回味”。
海浪拍打礁石,跑道通向大海。一次任務,該旅派遣分隊進駐某臨海機場,作為藍方空中作戰力量,與紅方部隊展開對抗。
“體系對抗,具有多重行動並行、攻守換位迅速、敵我對抗交融等特點。作為藍方,我們必須瞄准對手作戰體系中的‘靶心’,通過精准出擊,幫助紅方部隊發現自己的薄弱點、練強作戰過程中每個環節。”飛行員安旭告訴記者。
為了達成這一目標,藍方分隊從進駐前就爭分奪秒進行技戰術研究。進駐后,他們立即展開對接工作,協調當地航管、氣象、場務等部門對分隊官兵進行理論授課,有針對地做好技戰術准備。
那天,對抗在海天之間打響。
藍方戰機編隊穿梭於雲端,協同展開區域聯防。安旭與戰友密切配合,根據紅方整體態勢布設和油量儲備,准確預測紅方的突擊方向。而后,在第一波次交鋒中,他們成功命中2架“敵”機,達成藍方作戰意圖,也為紅方明確了戰術改進的方向。
腦力和智慧,是制勝戰場不可或缺的金鑰匙
長空寥廓,海浪翻涌。
那次海空對抗訓練,龍大隊長受領任務,駕機對海面兩艘艦船進行突防。就在他越過第一艘艦船的防線時,雷達突然發出鎖定告警。龍大隊長還沒反應過來,通信系統已經傳來訊息:突防失敗!
這個結果,出乎龍大隊長的意料。戰后復盤時,他才得知,任務前,“敵”指揮部臨時調整了一艘艦船。由於沒有預先准備,龍大隊長被打得措手不及。這次教訓像一根刺,深深扎在他的心上。
“戰場上哪有那麼多預先准備的機會?唯有見招拆招、以變應變,方能克敵制勝。”龍大隊長感慨。
那場失利后,他痛定思痛,與戰友共同研討不同作戰背景下的戰術方案,著重訓練飛行員臨機應變能力。
一次,龍大隊長在擔任評估員時,觀測到一艘艦船正駛離港口。他心念一動,毫不猶豫地撥通兄弟部隊的電話——一路聯系、反復協調,最終,他成功為戰友爭取到一次對抗訓練機會,讓藍軍分隊官兵得以驗証自身的戰術構想。
要想用得好,必須練得勤。為了讓對抗釋放最佳效能,該旅藍軍分隊與空軍地導部隊、海軍艦艇部隊常態開展訓練協作,互相查找差距不足。
“與不同對手過招,雖然壓力不小,但收獲更大。”飛行員黃朝嶸還記得,和空軍地導某部展開的一場對抗訓練。
陣地上,紅方防空警報驟然響起﹔雲端上,藍方數架戰機迅猛襲來。
藍方飛行員駕駛戰機俯沖而來,低空突防掠過陣地。紅方一位老班長不禁感嘆,入伍近20年,這是他頭一次看見“這麼‘囂張’的藍方戰機”。
盡管戰勤人員不斷調整雷達方向,紅方還是丟失了目標,被藍軍分隊搶先一步。演訓結束,參訓官兵坐到一起,結合各自崗位復盤戰斗流程。
對抗中,地導官兵窮盡一切辦法破解困局,嘗試並檢驗了多種招法,也從中獲得很多思考。復盤結束,他們將藍方提出的“根據目標特性推算航跡”“及時轉變抗干擾方式”等意見一一記錄在冊,作為接下來突破的重點。
每次過招后,紅藍雙方都會毫無保留地把研究心得和盤托出。各方結出的“戰果”越來越豐碩,紅方不斷進步成長,藍軍分隊這塊“磨刀石”也變得更加堅強。“大家都找到戰斗力建設的短板,就是藍軍分隊存在的意義。”該旅領導告訴記者。
西北戈壁,戰斗正酣。粗粝的地面上映射著數個黑影,機翼下滿載彈藥,閃爍著懾人的寒光。接到突擊指令,藍軍分隊飛行員於律立即駕機升空,向數百公裡外的地導雷達防御要地機動。
紅方陣地,各作戰單元快速進入預定位置,編織出嚴密的防御體系,很快就洞察到藍方攻擊意圖。
於律靈活運用戰術迂回機動,盡量縮短被發現距離。到達某個點位后,他突然加滿油門、拉動操縱杆,讓戰機在長空中劃出一道弧線。
原來,於律把整個突擊航線劃分成數段,並根據飛行速度,預先計算出到達每個規避點的時間。實際戰斗中,他就可以通過飛行用時定位自身位置,從而與腦海中所處位置的地形地貌進行匹配,隨后做出最有利的規避動作。
“腦力和智慧,是制勝戰場不可或缺的金鑰匙。飛行不僅需要反復練習,還得善於思考。”於律說,“隻有每次飛行都迅速找到問題、不斷改進,才能將自身錘煉得更加強大,才能把部隊打磨成更鋒利的尖刀。”
戰爭是力的比拼,更是智的較量。翱翔於蔚藍長空,藍軍分隊的飛行員們知道,唯有用頭腦飛行,才是讓藍軍更“藍”的關鍵招法。(廖詩寬 王男 王鑫偉 李由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