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探訪第74集團軍某旅訓練傷防治中心——

為官兵訓練插上“健康之翼”

2024年11月18日09:32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醫療救護員定期與官兵展開交流,講解訓練傷防治知識。鐘志鵬 攝

跳出“自我感覺”狀態,始終把“官兵感受”放於心、擺上位

月上樹梢,萬籟俱寂。台燈下,第74集團軍某旅訓練傷防治中心裡,軍醫陳剛還在加班查閱資料,完善治療方案。

為了讓新收治的5名需要長期治療的官兵早日恢復健康,這位在旅隊衛勤診療領域服役多年的軍醫,已經連續多日推敲救治細節。

“隻有堅持早期康復、全程康復和整體康復,幫助戰友抓住康復‘黃金時間’,才能縮短他們的康復周期。”經過梳理准備,接下來的治療如何高效進行,陳剛心中有了底數,但總感覺還欠點“火候”。

“如何以科學的方法,幫助戰友快速痊愈,早日回歸戰位?”那段時間,陳剛的心中一直在琢磨一個想法:為訓練傷防治中心擴容增效。

先來聽聽大家的意見。不久,陳剛召集“康復理療團隊”進行討論。大家你一言我一語,一番“頭腦風暴”后,提升訓練傷防治中心治療效率的方案雛形漸顯。

“依據前期問卷調查結果和掌握的治療頻次數據,通過劃分‘動區’‘靜區’,設置康復治療區,重新規劃各區場地規模,治療效果應該能提升。”大方向定下來,陳剛又組織大家到一線調研,通過走訪不同專業的基層單位,了解官兵健康情況,收集他們對訓練傷防治中心建設的意見建議,及時匯總分析。

“改造”就此展開。原本的布局,被重組為“U”型格局﹔不同規模的區域,按既定順序依次排開……這番改動,讓官兵開展康復診療的平均排隊等待時間縮短不少。

“服務基層,不能用‘自我感覺’替代‘官兵感受’。”這是該旅在訓練傷防治中心建設過程中堅持的原則。他們從小事入手,從細節發力,把官兵的“體驗感”擺在首位,將基層需求、官兵評價作為工作標准。

中士張曉龍長期受頸部訓練傷困擾,連隊將其送往該中心接受治療。在完成一個療程的正骨治療后,他的疼痛症狀明顯減輕。他不知道,為了幫他找到科學方法,軍醫王深杰研究多套新方案,僅是針對他病情設計的“頸椎保健操”,王深杰就改了三四稿。

“隻有樹立‘金牌服務’意識,才能打造官兵認可的‘金字招牌’。”王深杰道出服務基層的初衷。在他看來,如果服務意識滯后、服務能力欠缺,原本的“及時雨”就有可能變成“馬后炮”。

夜幕降臨,戰友們早已睡去。忙了一天,該中心康復治療師、二級上士李志龍重新打起精神,清點器材、整理藥劑、查閱資料,為次日前往駐訓點開展巡診做准備。

“野外駐訓保障條件差,應該摸准基層訓練傷病規律,不能簡單地‘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要從‘徹底拔除病根’出發,真正為官兵訓練插上‘健康之翼’。”李志龍說。

打通康復治療“最后一公裡”,確保訓練傷防治不斷線

聽說訓練傷防治中心“醫療服務分隊”要來駐訓點,戰士韋永邦起初並沒有太在意。當他接受完治療,走出“流動康復理療室”大門時,感受卻非常深:“這裡的醫生有點‘牛’!”

作為一名迫擊炮炮手,韋永邦經常要背著數十公斤重的裝備訓練,沉重的裝備給他的身體帶來一定損傷,胸椎附近的肌肉時常疼痛難忍……

“小韋的症狀,是由於胸椎小關節長期對位不良造成的。”談起治療過程,李志龍說。

駐訓巡診,李志龍是如何做到快速查明病情並實施治療的?隻見他打開隨身攜帶的筆記本電腦,點開檔案管理系統,熟練地調出韋永邦的病案資料,檢查結果、診斷結論等信息條目在屏幕上清晰顯示。

這份資料,是由韋永邦所在營的軍醫呂振宇提交的。

原來,韋永邦去體系醫院就診后,呂振宇就將其病歷本、醫學影像資料,掃描並上傳至“訓練傷防治中心數據庫”。當韋永邦來到中心就診時,軍醫簡單查詢,就能看到這些就診信息,結合現場問診、確診,康復治療師快速對症開展治療。

“與營連衛勤力量攜手,共同建立病案機制,能節省診斷環節所需時間,讓我們在駐訓條件下接診更多官兵,開展更全面的治療。”李志龍介紹,這項機制是他們結合部隊實際,為打通康復治療“最后一公裡”,確保訓練傷防治不斷線進行的探索嘗試。

某營副教導員劉思浩此前被訓練傷情困擾,因腰椎間盤突出時不時地感到疼痛。他曾多次前往體系醫院就診,每次做完理療后,病情都能得到緩解。然而體系醫院距離較遠,理療時間難保証。這一次,他在軍醫建議下,前往“流動康復理療室”治療。

負責接診治療的陳剛,認真研究劉思浩攜帶的醫院處方,綜合自己的診斷結論,在中藥外敷的基礎上,按療程不同階段加入針灸、正骨、推拿。一段時間后,劉思浩的病情改善不少。

“置身一線,更能看清官兵需要什麼樣的衛勤保障。康復理療距離一線官兵越近,訓練傷就能越早得到控制,服務保障戰斗力的作用也就越好。”結合親身經歷,劉思浩對加強相關專業人才隊伍培養,有更切身的體會。

劉思浩反饋的情況,引起了旅黨委的高度重視。他們定期集中組織基層衛生員到訓練傷防治中心輪訓跟學實操,每季度還從中遴選骨干赴軍隊體系醫院學習培訓,不斷培養充實訓練傷防治人才庫。

了解官兵的“痛點”在哪兒,才能找到服務基層的“准星”

俯下身子,中士鄭嘉如認真調校著治療儀,仔細查看治療區內患者受傷部位情況。這名中醫專業畢業的大學生士兵,不僅針打得好,還總是一副笑呵呵的模樣。

作為營衛生員,鄭嘉如正在該旅訓練傷防治中心接受“康復理療培訓”。

“‘新兵腿’可防可治,關鍵在訓練前要充分熱身……”每次發現有新兵前來就診,他都會在治療結束后及時與其所在單位溝通,提示基層衛生員,要有預防訓練傷意識,學習簡單防治技術。

該旅“硬骨頭六連”下士李明旺忘不了在他陷入沮喪時,鄭嘉如給予他的鼓勵。那段時間,正在備戰偵察兵集訓的李明旺,是大家看好的“種子選手”。可在一次牽引橫渡訓練中,李明旺的腰部肌肉拉傷,他隻得暫時告別訓練場。

體系醫院專家診斷后,建議李明旺手術治療。這讓原本活潑開朗的他,逐漸消沉,有時一整天都不說話。

“鄭班長,我想去旅隊訓練傷防治中心,相信那裡的軍醫可以治好我。”當從鄭嘉如那裡得知,自己的病情在訓練傷防治中心可以嘗試更多治療方法,李明旺眼睛一亮,心裡有了希望。

療程結束后,李明旺重新站在了訓練場上,並在當年底的比武中取得了好名次。

李明旺快速康復的背后,衛生員鄭嘉如和孫玉付出了太多的心血。

急性腰肌勞損患者的局部治療,每天需要多次敷藥、按摩、針灸。為了能讓李明旺早日康復,鄭嘉如堅持每天早晚為他按摩舒緩肌肉酸脹,調配藥物外敷消炎﹔孫玉反復研究相關經絡圖,一遍遍琢磨動作要領,隻求每針都能扎得完美。

“是你們給了我戰勝困難的力量。”這是李明旺出院后在留言牆上寫下的話,他在紙條最下面還畫了個大大的“笑臉”。

“康復理療不止是醫治傷病,更體現服務保障能力的整體水平。”說起每天面對繁重的工作,還能堅持面帶微笑傳遞正能量,孫玉道出原委,“不少基層官兵有了訓練傷,精神壓力很大。我希望用笑容幫助戰友驅散心頭的陰霾。”

不少運輸分隊駕駛員都患有腰肌勞損,一到專業訓練需要開長途車時,腰背都會感到刺痛。但由於缺乏專業器械,除了靜養,並無更好的方法根治。

修理連技師常年為戰車檢修,他們中很多人也因此患上了同一種病:肱骨外上髁炎,俗稱“網球肘”。

這些情況,孫玉念念不忘:“走到一線,了解官兵的‘痛點’在哪兒,才能找到服務基層的‘准星’。如果在駕駛員們感到腰背刺痛,修理技師們手握不住工具時,有專業的力量及時介入治療,並針對性地開展心理疏導,這些官兵就能更快恢復健康。”

真心為兵服務,換來滿牆“笑臉”。

站在該旅訓練傷防治中心門口,孫玉感慨:“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不斷散去的是影響官兵身心健康的疾患,留下的是門口那面留言牆上越來越多的開心笑臉。”(黃可越 陳典宏)

(責編:陳羽、劉圓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