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導隊:“隨營軍校”的課堂在戰場

第76集團軍某旅教導隊教員、二級上士張超琪(左四)講解輕武器分解結合要點。李明旭攝
紅色箭頭指向哪
一場演訓活動帶來的教學思維轉變
高原腹地,夜涼如水,一片寂靜,第76集團軍某旅教導隊袁隊長所住的帳篷仍透著光亮。
作業桌上,堆放著參訓隊員連貫課目作業的考核成績。袁隊長一邊對著記錄圖表反復查看,一邊將數據仔細分析記錄在案。
“隊長,還沒休息?”軍士教員李世強掀開門帘時,袁隊長的目光才從圖表上挪開:“這次考核成績還是不理想,得盡快把針對性訓練計劃做出來。”
袁隊長慢慢停下手中的動作,眼前的記錄圖表上用紅筆圈出的“專業集訓”和“實戰”幾個字格外醒目。沉思良久,他拿起筆在“專業集訓”字樣上方,標注出一個紅色箭頭,目標直指“實戰”。
轉變,源於一次實兵演訓活動。
去年,上級組織演訓活動,袁隊長被抽調至導調組,負責參與行動設計。按照行動預想,紅方部隊在專業要素配備齊全、新域新質作戰力量密切協同的情況下,能快速形成進攻優勢,多方向突破藍方防線。
誰知,剛開場,紅方一名骨干因未及時偽裝隱蔽,被藍方無人機快速偵搜定位,受到精確打擊。隨后,紅方部分骨干對臨機情況處置不利,頻頻發生問題。藍方抓住時機迅速反擊,紅方出現較大“傷亡”。
這一結果,讓袁隊長深感意外。紅方部隊中大部分骨干,都參加過由他組織的專業集訓。他很清楚,這些官兵不僅專業技能過硬,工作訓練表現也不錯。沒想到,演訓活動前期他們就頻頻出現處置失敗、無效或“慢半拍”等問題。
返營歸隊的路上,“問號”在袁隊長和教導隊骨干們的腦海中反復翻轉。
“過去,我們注重專業技能和體能素質的提升,而忽視了實戰環境和戰法創新。”教導隊組織的演訓活動反思研討會上,一名教員提出自己的看法。
現代戰爭制勝機理早已發生深刻變化,作為“隨營軍校”,教導隊必須與現代戰爭實現“軌道”對接,以實戰所需改變教學方向和教學模式。
為了使專業集訓教學內容更具針對性、教學過程更貼近實戰、教學質效更能經得住檢驗,去年下半年,袁隊長帶領教學骨干,逐步探索推出組學施教新模式——由教導隊設置實戰環境條件,參訓隊員按照專業統一編隊分組,結合所擔負的行動任務實施教學、開展考核。
一場涵蓋多兵種、多專業、多領域的技能強訓由此拉開帷幕。
“大量戰車行進時,激揚起塵土過多而造成視線障礙,應該如何處置?”帳篷內,教導隊馬教員向步兵專業的參訓隊員發出提問。隊員們討論激烈,紛紛提出各類處置措施。然而,馬教員並未給出任何結論,只是讓隊員們按照需求准備好相應訓練器材。
不多時,戰術訓練場上,一輛輛戰車轟鳴著向前方駛去,黃沙塵土頃刻間覆蓋整片區域。馬教員告訴隊員們,需要完成的任務隻有一個:按照編隊分組,穿越沙塵,抵達預先陣地。
最終,使用無人機和光學器材的兩個小隊,更快地抵達目標地域,處置有效。訓練結束,隊員們圍坐一團,馬教員結合參加上級演訓比武的經歷,逐一為隊員們分析各自處置措施的適用性和優缺點。
場地另一邊,教導隊軍士教員魏宗彬,正組織隊員們開展炮兵專業訓練。他不時發出臨機導調情況,讓隊員們在場地之間來回奔波。與此同時,隊員們手上的動作愈發嫻熟,處置應對也更加靈活。
“教學模式改變,向戰為戰的職能更聚焦了。”一場場專業技能強訓接續展開,教導隊的教學目標變得更加清晰。
真實戰場什麼樣
實戰要求讓教學硝煙味更濃
冷風呼嘯著從耳邊掠過,在狙擊陣位上潛伏隱蔽的二級上士吳澤濤,透過瞄准鏡搜索前方地域。
多個目標出現,幾道火光沖天而起,爆炸聲緊跟著傳來。突如其來的變故,打亂了吳澤濤的射擊節奏。等他重新調整好射擊姿勢,場上的移動目標已不見蹤影。
“真實的戰場是什麼樣的?”面對來自參訓隊員的質疑,袁隊長說:“敵人不會讓你做好充足准備,充滿不確定性的戰場更加不會等你做好萬全准備。”
以往教導隊專業集訓,一些參訓隊員往往靠想象、憑慣性處置應對行動預想,很少在相應器材配套和實戰環境支撐下,充分驗証處置措施的可行性和適用性。
“教學中要將官兵置於實戰對抗條件下,磨礪出適應戰場環境的尖兵。”幾經研究,教導隊進一步明確了“設施配備、模擬仿真、對抗提升、實效檢驗”的教學思路,硝煙味愈發濃烈。
今年,該旅再赴高原駐訓,教導隊隨部隊出發。抵達地域,袁隊長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帶領教學骨干各處奔走,勘選訓練場地,緊前研究場地建設方案。
挖塹壕、修工事、筑碉堡,設立障礙區域、搭建訓練器材、構筑實射場地……在機關指導和兄弟單位配合下,教導隊很快完成了場地構設。
硬件設施和相關器材的配備只是第一步。為了達到貼近實戰的效果,袁隊長廣泛搜集相關資料,組織各單位專業骨干專題研討,圍繞“前沿理論、行動設計、作戰對手”等方面展開實戰化教學研究。
碎石路上,某連中士楊鵬帶領破障班組向目標地域挺進。一路上,他們臨機應對“敵”無人機巡航偵察、電磁干擾壓制、化學襲擊等情況。
抵達“敵”陣地前沿后,他們顧不上長途行軍的疲憊,對鐵絲網、三角錐等障礙實施爆破。
隊員們依次找好突破點,准備布設爆破器材時,遠處突然傳來聲響,數個“敵”目標出現!
楊鵬還沒來得及向隊員下達隱蔽指令,破障點再次傳來幾聲輕響,幾縷輕煙緩緩升起。
“任務失敗!”導調指令再度響起,而楊鵬遲遲沒有反應過來。原來,他們對“敵”目標預想不足,在布設爆破器材時引發陣地前沿的詭雷,導致全員“傷亡”。
訓練結束,茫茫戈壁重回寂靜。教導隊帳篷裡,楊鵬帶領班組成員復盤總結。
許久,大家還是沒有找出切實可行的辦法。此時,袁隊長掀開門帘,加入討論,拿出自己整理的資料。他說:“要想打得贏,必須想得更多、做得更實。”
深夜,狂風呼嘯。袁隊長與隊員們在學習帳篷內,一遍一遍查閱資料,觀看戰例視頻,結合行動進程以及隊員們在任務中的表現,研究處置措施。
“對標實戰環境,將真實戰場貫穿專業集訓全過程,戰法打法才能不斷更新迭代。”第二天,袁隊長再次組織班組成員實施破障……
不多時,一架無人機快速起飛,駛向陣地。目標出現,楊鵬和隊員們早已通過無人機找准目標方位。射擊完畢,目標被精准毀傷。看到操作手傳來的實時圖像,楊鵬下令向前沿地域發起沖鋒。
質效檢驗如何看
考場連著戰場,一切向實戰標准看齊
訓練場上,一場連貫課目作業考核正在進行。此時此刻,站在授課席上的除了教導隊的專職教員,還有從教導隊走出去的畢業學員楊陽。
“在體能大量消耗的情況下,能快速完成一系列專業技能操作,准確處置好各種情況,才符合戰場打贏能力要求。”楊陽向參訓隊員分享自己的體會。
去年,楊陽參加了教導隊的專業集訓后,技能更加過硬,被推薦參加上級比武。然而,那次比武以連貫課目比拼為主體,楊陽並沒有拿到理想名次。
教導隊研討會上,楊陽談及這次失利的原因。袁隊長若有所思:“戰場上考驗的是綜合本領,哪有單項較量?我們必須盡快轉變。”
專業集訓涵蓋專業多、課目多,如果單個進行考核,不僅耗時間、費力氣,成效也不大。連貫課目考核不僅能檢驗官兵的綜合素質,更能在復雜多變的實戰背景下提升官兵的綜合作戰能力,可謂一舉多得。自此,教導隊逐步走開新的教學培養路子。
考場就是戰場,考核目的就是為實戰做准備。
作為衛勤救護技術骨干,某連二級上士趙雲清深知,真打實備才能提升實戰救治本領。
考核開始,趙雲清和戰友遭遇火力攔阻、通過染毒地帶后,佔據有利地形,開設了醫療救護所。很快,他們接到救治“傷員”的導調指令。
趙雲清當機立斷:“無人機前出偵察,協助確定搜救方向。”
在衛生員的操控下,一架無人機騰空而起,用高清攝像頭和紅外感應器搜尋傷員,將“傷員”位置等信息實時反饋給衛生救護小組。
隊員們一邊向救護所后送危重“傷員”,一邊向指揮所報告情況。
看到評定組接連打出的高分,軍士教員魏宗彬十分感慨:參訓隊員們正在從“技術能手”向“勝戰尖兵”轉變。
時間回到集訓初期。趙雲清第一次嘗試多課目連貫作業,感到很不適應:一輪長途奔襲、過障沖刺后,他還未抵近“傷員”位置,就遭遇“敵”火力打擊……
“戰場,考驗的不僅是專業水平,更是綜合能力。”總結研討會上,魏宗彬為趙雲清和參訓隊員們逐一分析問題短板,結合戰場環境研究行動預想。
為進一步培養后裝保障專業集訓隊員的體系思維,魏宗彬更新完善多份教案,研究攻關訓練難題。
考核現場,傷員轉運途中,魏宗彬再次下達導調指令:“一名重‘傷員’心搏驟停!”
趙雲清立即停車,一邊帶領轉運組人員開展車輛隱蔽偽裝,一邊指揮人員對“傷員”進行除顫、呼吸器輔助通氣等處置。
經過緊張有序的救援,“傷員”得到妥善救治,傷情得到有效控制。
考核結束后,魏宗彬感慨地說:“實戰環境、連貫作業、情況處置綜合起來,參訓隊員專業技能的速度、強度和銜接精度、准度得到充分鍛煉,戰場救治能力不斷提升。”
夜色下,幾個身影匆匆走過。袁隊長帶著幾名教員,准備布設夜間課目連貫考核要用的訓練器材。
走到陣地障礙前,袁隊長伏下身子,將“詭雷”裝置輕輕埋好。隨后,他輾轉多個點位,一一檢查訓練裝置。
此刻,袁隊長的目光牢牢鎖定前方那片高地。不久后,新一批參訓隊員即將在這裡接受檢驗。(羅吉利 仕政奇 李鴻睿)
銳視點
軍事教學必須瞄准實戰靶心
■王可可
隨著國防和軍隊改革不斷深入,部隊教導機構的使命任務與時俱進。要讓部隊教導機構充分發揮作用,轉型成為新時代部隊戰斗力建設的“勝戰熔爐”,就必須積極推動教學訓練的理念、內容、方法、手段等方面創新。作為“隨營軍校”的教導隊,如果跟不上時代發展、實戰需要,必然無法適應部隊發展要求,也無法滿足戰場打贏需要。
要想履行好新時代教導機構的使命任務,必須緊貼實戰搞教學、緊跟時代育人才、緊盯短板夯基礎,努力學習新知識、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
教導機構必須牢固樹立向戰施教、為戰育人的鮮明導向,搞教學、抓組訓,不能脫離實戰靶心搞自我設計、閉門造車,否則戰場用不上,打仗用不了,教學設計得再好再精,也如同南轅北轍,最后反受其害。隻有深入把握現代戰爭的特點規律,做到“仗怎麼打就怎麼教、實戰需要什麼就練什麼”,才能鍛造出能打仗、打勝仗的精兵強將。事實証明,情況設得越“實”,環境設得越“真”,訓練設得越“活”,越能發現戰斗力生成過程中存在的疑難雜症。
改進是為了適應戰爭做准備,創新是為了贏得優勢做准備。教導機構推進教學改革創新,在專業設置上要優化課目布局,更新教學內容,調整教學課時,讓學員圍繞戰例研戰、結合演練謀戰、配合考核參戰。教學內容與實戰需求精准對接,才能做到打仗用得上,戰場打得贏。
要加強教學革新實踐探索,從實戰角度出發,抓好教學集訓,真正履行好新時代部隊教導機構職能使命,緊盯實戰需求向部隊輸送高水平專業尖子,為打贏未來戰爭提供堅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