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軍營觀察丨鬆林裡有個“第二課堂”

2024年12月09日08:50 | 來源:中國軍網
小字號

這是一個駐扎在大山深處的基層單位。宿舍樓后,有一片茂密的鬆林。山間林下,是官兵工作之余散步談心的休閑場地,也是他們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課堂”。

思想政治教育開展成效如何,基層官兵最有發言權。信息支援部隊某部某隊一級上士賈磊,結合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講述了自己和戰友們一起在鬆林中成長的故事。

信息支援部隊某部某隊戰士為鬆樹修枝。姜鋒 攝

搞清“做什麼樣的人,當什麼樣的兵”

“老賈,咋想起來給我打電話了?”

“老衛,這不又到送老兵的時候了,問問你最近咋樣。”

老衛叫衛澤鵬,當了16年兵,去年冬天剛退役。他曾和我一個排,與我年齡相仿,我倆平時無話不談。

又到退伍季,離隊的幾名老兵,有好幾個曾是衛澤鵬帶過的。

離愁別緒,讓已經脫下軍裝的衛澤鵬有了感觸。

“我這裡都挺好。這兵當久了,一到退伍季就格外想戰友們。”

“咱們正准備組織‘學老兵·贊老兵’和‘新兵入隊’活動,隊裡計劃也請你給大家講講。”

“希望大家都好好干,咱們連隊肯定會建設得越來越好……”聽著衛澤鵬洪亮的聲音,我恍然間又回到了去年這個時候。

臨近退伍,衛澤鵬一有空就拉著我到鬆林散步。

“再轉轉吧,等回了家,就見不到這林子嘍。”衛澤鵬輕撫著樹干對我說。

這些鬆樹,是我們看著扎下根長起來的。當年營房改造,全隊戰友一起開辟出一畝見方的鬆林。前年初春,指導員帶著我們一起把這片鬆林打造成了連隊的“第二課堂”。

遇上風和日麗的天氣,我們就在鬆林裡上教育課。大家有的坐戰備凳,有的席地而坐,清風徐來,入耳入心,感覺真好。

休息時,戰友們或是兩三結對,或是三五成群,到鬆林裡散散步、聊聊天,林中的一草一木仿佛也因此有了不一樣的意義。

一次,衛澤鵬跟我說,他特別希望班裡的上等兵朱嘉凱今后能留隊。朱嘉凱是連隊年齡最小的兵,衛澤鵬對他很關心,常和他在鬆林裡談心。

“你看這鬆針墨綠墨綠的,咱們經常在這兒上教育課,鬆針上多少也沾了些‘兵味’吧?”一次,衛澤鵬笑著對朱嘉凱說。

鬆林正中,鮮紅的“八一”磚刻特別醒目。這是朱嘉凱和幾名戰友自己動手設計制作出來的。他們那批新兵下隊后,指導員在“八一”磚刻前組織大家重溫軍人誓詞。

“我們6名新兵站排頭,全隊官兵排在后面,指導員在前面領誓,那心潮澎湃的感覺,終生難忘。”朱嘉凱說。

我曾和朱嘉凱聊過“為啥來當兵”這個話題。他說:“征兵報名時,我毫不遲疑地回答,自己當兵是去保家衛國的。可當我真正喊出‘不怕犧牲,苦練殺敵本領,時刻准備戰斗,絕不叛離軍隊,誓死保衛祖國’這句誓詞時,我怔住了,第一次體會到這些字眼的分量……”

近兩年,新兵下隊后,隊裡都要在鬆林裡的“第二課堂”組織討論交流會,主題是“做什麼樣的人,當什麼樣的兵”。

每個人的兵之初都要思考一個同樣的課題:如何完成從一名地方青年到合格軍人的轉變。如果只是用嘴說說,答案或許很簡單,但關鍵是要有發自內心的認同。

“發自內心的認同。”這句話,指導員曾說過很多次,教育課上、談心交心時……

一個人內在的想法,隻有自己清楚。發之於中,必形於外。當一個人有了堅定的信念,才會行動堅決。

一次討論會上,指導員在鬆林下拋出一個話題:如果能穿越到革命年代,你想和哪位英烈見面?

當時,衛澤鵬說:“我想去見蔣先雲,和先輩一同戰斗!看了電視劇《問蒼茫》,我認識了他。我想請教前輩,是什麼讓他樹立了如此堅定的共產主義理想。”

那場討論持續了很久,我們穿越時空,與各自心目中的英雄對話。最后,朱嘉凱談了自己的感想:“我要踏踏實實,好好當兵,好好干!”

有這個底色在,就有主心骨

去年立夏時節,隊裡在鬆林裡組織的一堂讀書交流會,令人印象深刻。

中士蘇家興熱愛傳統文化,戰友們給他起了個“雅號”——蘇學士。他曾以“兩個結合”的重大意義為主題,給大家上了一堂理論課。

“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我理解,這和我們軍人也有契合之處。”蘇家興侃侃而談,“興,說的是要有朝氣蓬勃的生命力,我們可以理解為,軍人要有保家衛國的情懷﹔觀,是一種明辨是非的判斷力,對軍人就是說,要通過學習黨史軍史明理明智……結合這些,再去學習‘支部建在連上’‘井岡山時期紅軍的士兵委員會’,就更能理解其中的政治考量。”

說實話,蘇家興講的這堂理論課,當時我沒有聽太懂。課后,我抓緊去閱覽室查閱了秋收起義、三灣改編的相關資料。

“讓大家自發地去學理論,才能達到更好的效果。我願意稱之為‘發自內心的認同’。”指導員這句話,說到了我的心坎裡。隻要路子引對了,戰友們學理論的熱情就會高漲。

還有一次,我們針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什麼是好的教育”等話題展開討論,二級上士翟偉全說:“指導員給我們講的‘啟發式灌輸’教育方法,我查到出處了。古田會議倡導的‘十大教授法’第一條,就是啟發式。”

去年夏天,駐地遭遇洪水。河水沒過膝蓋,湍急的水流夾雜著石塊,打得人腿肚子生疼。當時,單位主官考慮到翟偉全馬上要面臨軍士選晉考核,並沒有安排他去執行這次抗洪搶險任務。

可翟偉全的倔脾氣一上來誰也攔不住:“我是骨干!任務來了往后縮,還算什麼骨干!”不知道哪來的勇氣和力量,他帶著戰友把500多斤重的柴油發電機抬到了河對岸。

如此強烈的責任感從何而來?翟偉全書桌裡那本畫滿了粗線細線的《苦難輝煌》裡,或許藏著答案。

也是在那一批軍士選晉時,二級軍士長朱禁收到了晉升一級軍士長軍銜的命令。他和戰友們分享了自己軍旅人生的感悟:“這麼多年的政治教育、理論學習,給我的思想打下了鮮紅底色。有這個底色在,就有主心骨,就不會走偏。”

要相信你說的話,首先要信服你這個人

秋高氣爽,正是農家“晒秋”時。熬過了潮濕悶熱的三伏天,遇到這樣的麗日清風,大伙都想出來晒一晒。

汛情之后,上級改造水暖管線,線路穿鬆林而過,鬆樹難免被傷根。看著發黃的鬆針和被埋到土裡的“八一”磚刻,大家心裡不舒服,你一言我一語地議論著。

周六清晨,衛澤鵬和班長章林開始忙碌,他們自制了一個圓規,重新給“八一”磚刻定位。見他倆行動起來,戰友們的想法多了起來——

下士閆超龍提議,制作一批樹牌,印上知識點、名言警句,濃厚“第二課堂”的氛圍。

下士董梟提議,把“連隊簡介”刻在鬆林一角的文化石上。

就像一池活潑潑的春水,時時翻滾著鮮活的浪花。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第二課堂”很快恢復了往日的生機。

一天,老班長朱禁帶著朱嘉凱修剪枯樹枝。他語重心長地說:“小朱,犯了錯不怕,重要的是真正認識到自身錯誤。”

原來,前兩天檢查手機,隊裡發現朱嘉凱花了幾百塊錢買“游戲皮膚”,批評了他。

朱嘉凱對此很不理解:“我花自己的錢,又沒有網賭網貸,有什麼錯呢?”

“小朱,你覺得咱們園子裡這些鬆樹,是靠什麼撐過今年這場洪災的呢?”朱禁問。

“肯定是樹根呀,根系發達才能扛風雨。”

“對,人靠心、樹靠根,人和樹有相通之處。就拿存錢來說,消費要合理,儲蓄很關鍵。人存錢就像樹養根,關鍵時刻能幫我們渡過難關。”

“班長,我知道你為啥帶我來修樹枝了。樹要修枝才能長旺,人要明理才能長正。”

“對,沒有誰一輩子都不犯錯,知錯能改就是好同志。”

教育的方式千變萬化,不論是和風細雨還是疾風驟雨,一定要帶著愛和真誠。看著鬆林裡老朱和小朱的身影,我想起指導員常說的一句話:“要相信你說的話,首先要信服你這個人。”

立起信仰信念,不僅是為了當好兵

山裡冬天的太陽,不到下午5點就沉入西山。四季輪轉,人陪著樹、樹陪著人,歲歲成長。

軍營的離別有其特殊之處。每名官兵從踏入營門的瞬間,也就進入了離別的倒計時。不論2年、5年、8年、12年,或是更長時間,隨著成長,每個人對服役年限的心理預期也會有所調整。

有的戰友一心想留下,卻沒能留下﹔有的戰友總是盼著回家,卻在最后一刻舍不得走﹔有的戰友對注定的別離,早已心中有數。

衛澤鵬大概屬於第3種。他年紀不算大,但白發不少,總是很樂呵,笑起來尤其爽朗。退伍前,他休息時間經常拉著戰友們聊天,恨不得和全隊每個人都掏心掏肺說個夠。

萬籟俱寂的雪后冬日,鬆林裡多了兩個身影。朱嘉凱問衛澤鵬:“班長,你退伍后想干點兒啥?”

“這個還真沒想好,回去慢慢摸索吧……但有一點是肯定的,要當個好人。”衛澤鵬的神情變得有些嚴肅。

“哈哈,這還用說!”朱嘉凱笑了。

“小朱,可能等你退伍時,才能理解我說的話。”衛澤鵬說,“指導員給咱們上的課,讓我明白,立起信仰信念,不僅是為了當好兵!”

朱嘉凱追問:“那還為了啥?”

“為了讓我們永遠當個好人!”衛澤鵬接著說,“還記得上個月的讀書交流會嗎?班長章林朗讀了一段名句——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我想,退伍之后我們也要做宣傳隊,影響帶動身邊人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有多大力出多大力,盡己所能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貢獻!”

朱嘉凱沒有接話,兩人沉默著走到了黨徽的磚刻面前。

重建鬆林“第二課堂”時,衛澤鵬和章林商量過后,在“八一”磚刻旁邊又刻了一枚黨徽。

“班長,等我入黨的時候,你能回連隊看看嗎?”

“隻要你好好干,到時我一定回來!”

雪地裡,兩個迷彩身影挺拔如鬆。(賈磊)

(責編:陳羽、劉圓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