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支援部隊某部傳承英模連隊精神踐行人民軍隊宗旨
書寫在山川河流的愛民誓言
從山東中部到四川雅安二郎山,距離近2000公裡。這段幾乎跨越半個中國的路程,信息支援部隊某部“劈山開路先鋒連”政治指導員許偉已往返多次。
“因為我們這支部隊的根在那裡。”許偉說,“那裡最能讓我們記起為了人民劈山開路、不畏犧牲的初心使命。”
“劈山開路先鋒連”所在部隊1949年組建於安徽,在炮火硝煙中一路南下,新中國成立后轉戰川渝地區剿匪,隨后改編入西南軍區工兵部隊,配合十八軍修建川藏公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該部被調派至齊魯大地,在山區和沿海島嶼執行任務。1965年,連隊因在國防施工任務中貢獻突出,被國防部授予“劈山開路先鋒連”榮譽稱號。
今年,該部入列信息支援部隊。肩負任務變化,初心使命不改。循著他們70多年來輾轉的足跡,我們讀出了一個英雄連隊在祖國版圖上寫下的“為人民服務”誓言。

信息支援部隊某部開展“重走川藏路 千裡大尋根”活動,官兵代表來到當年筑路官兵居住過的土窯洞前開展傳統教育。李君鵬 攝
雪域高原
劈山開路架“金橋”
“二郎山精神,就是聽黨指揮、不畏艱險、堅忍不拔、無私奉獻。”
10月,信息支援部隊某部組織“重走川藏路 千裡大尋根”活動,13名官兵在“劈山開路先鋒連”第33任政治指導員許偉的帶領下,來到四川省成都市川藏公路博物館。
“這裡的許多文物、照片,記錄了我們連隊當年響應領袖號召、修建川藏公路的歷史。”許偉介紹,“劈山開路先鋒連”所在部隊70多年來歷經10余次改革整編和駐地移防,一直傳承著修筑川藏公路時鑄就的“二郎山精神”。去年以來,該部已遴選3批官兵代表踏上川藏路,尋根二郎山。

受到官兵幫助的群眾贈予連隊的錦旗。荊星瑋 攝
“這是咱們連的照片吧!”看到一張歷史照片上熟悉的面孔,戰士李君鵬忍不住說。照片上,連隊前輩、筑路特等功臣韋江歌正同藏族民工一同勞作,有說有笑。
“和藏族民工打成一片,並不容易。”許偉說。連隊歷史資料中,還留存著部分當年參與筑路的老兵的回憶。他們提到,當時雖然與藏族民工語言不通、信仰不同,但官兵秉承“尊重信仰加強政策宣傳”“語言不通就用事實說話”的理念,專門買來酥油為藏族民工改善伙食。休息時,官兵將地勢較高的位置讓給民工。即使在因大雪道路不通、伙食補給不上的情況下,連隊官兵煮稀粥充飢時,盛給藏族民工的粥都更滿、更稠。
建設川藏公路的幾年中,軍民為了解放西藏、建設西藏同甘共苦,結下了深厚情誼。那時,藏族民工中流傳著這樣的歌謠:“哈達不要太多,有一條潔白的就好﹔朋友不要太多,認識一個解放軍就行。”
看到展覽中說,西藏人民贊美川藏公路是一道“金橋”,一級軍士長孫鬆不由感慨:“這條路不僅是促成西藏改革與發展的‘金橋’,也是聯結情感、消弭隔閡的‘軍民連心橋’。”

“劈山開路先鋒連”官兵參與黃河沿岸環境保護活動。趙文政 攝
深山村落
風雨不摧“軍民橋”
“變化太大了!”重回當年駐扎過的小山村,年過七旬的原“劈山開路先鋒連”副排長崔方廷老人連連贊嘆。
作為尋根活動的一部分,今年夏天,崔方廷應邀重回部隊當年施工地,與官兵一同追尋老連隊的過往。
20世紀70年代,連隊奉命轉戰山東,在魯中山區從事國防施工任務。
“那時在深山裡施工,沒有固定的營房。”崔方廷介紹,為了盡量不打擾群眾,官兵大多在村外的宿營地搭建簡易帳篷居住,從那裡可以望見河岸邊村民的草屋。而今,昔日的茅草屋已變成了一排排整齊亮麗的新瓦房。
陣陣栗花香,勾起老人的回憶。“當年宿營地附近,有一片栗樹林。”崔方廷說,栗子成熟的季節,板栗掉了一地,但官兵都嚴守紀律,不但沒有人擅自拾起來解饞,指導員和班長還組織大家將掉落的栗子收集起來,交到村大隊。
“這橋我一直記得,竟然還在呢!”走到河邊,崔方廷撫摸著橋旁的石碑,向官兵講起這座橋的來歷。
1976年7月,一場山洪沖毀了連接村子南北的木橋。了解到村民過河困難,官兵考慮為鄉親們修筑一座水泥橋。“可是那時施工任務重,戰友們都很疲憊。連長就問我們,願不願意給群眾做點事?”崔方廷說,“大家都很積極,說我們穿了這身軍裝,就該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
義務修橋期間,村民帶著熱水和雞蛋來慰問,官兵隻喝了幾口水,誰也不肯去吃雞蛋。沒過幾天,一座鋼筋水泥橋就重新聯通了村子南北。
為感謝部隊官兵,村民在橋旁立起一塊刻著“軍民橋”字樣的石碑。一位上了年紀的村民告訴前來尋根的官兵,雖然前些年村子裡修了更牢固寬闊的橋,但“軍民橋”仍保留著,石碑上的字,每逢八一建軍節都重新描紅。
“這座橋,大家都舍不得拆。”這位村民說,“這是解放軍幫過我們的見証。”

“軍民橋”石碑。資料圖片

20世紀50年代,軍民共同修筑川藏公路。資料圖片
都市近郊
攜手共建“連心橋”
“預計有6首歌、兩個小品……”翻開過段時間去駐地社會福利院演出的節目單,連隊文藝骨干鄭竣峰敲定了參加志願服務活動的人選。
如今,部隊營區地處城鄉結合部,與群眾的距離更近了。“不管走到哪,我們服務人民、奉獻人民的傳家寶從來沒有丟。”連長王洪光說,“到了城市,我們為群眾做實事的機會更多了。”
搬到新駐地不久,連隊就與市社會福利院結為共建單位。
“市福利院距離我們營區不遠,有許多孤寡老人、殘疾人居住。因此,我們就將福利院作為長期開展志願服務的對象。”王洪光說。
官兵不僅定期到福利院義務勞動,還為福利院捐款,改善居住人員生活條件。趕上春節,連隊文藝骨干還自編自演文藝節目,與福利院聯歡。一位福利院工作人員說,每當子弟兵來開展志願服務,就是院裡歡聲笑語最多的時候。
攜手共建,架起心橋。官兵服務駐地孤寡老人和殘疾人的故事在當地傳為佳話。這些年來,連隊6人獲評榮譽市民,20余人被駐地評為優秀子弟兵。
如今的營區門口,一塊塊匾額閃著金光:“市紅色教育基地”“全省志願者助殘先進集體”“市退役軍人思想政治教育基地”……每年全民國防教育日前后,這裡總會迎來多批企事業單位和學校組織的參觀團體。
走進連隊榮譽室,那一張張官兵揮汗如雨、群眾喜笑顏開的照片,就是最寶貴的獎狀——市民拿著鮮花獻給軍車上的官兵,這是群眾對義務參與道路建設的官兵表示感謝﹔兩位戰士抬著一塊巨石,這是部隊在支援當地水庫建設﹔一群戰士在河岸邊清理垃圾,這是官兵助力黃河沿岸環境保護……
“組建至今,我們的駐地幾經更換,但不管是駐扎在雪域高原、深山村落,還是都市近郊,我們從來都沒有忘記自己是人民的子弟兵,應當為人民服務。”許偉說,“走前輩跋涉的道路,讀前輩鑄就的精神。我們尋到的根,就是對黨忠誠,服務人民。”(湯軼 孫亞軍 王克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