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軍參謀部援建陝西省延安市延安希望小學——
當“延安紅”遇上“海軍藍”
陝西省延安市延安希望小學學生最自豪的事情之一,就是校園裡有艘“希望艦”。
“希望艦”雕塑以海軍延安艦為原型,甲板上的宣傳欄中,展示著延安的紅色歷史和海軍英模事跡。以水兵服為校服的學生們每天從“希望艦”前走過,對這艘艦艇,他們再熟悉不過。
延安希望小學校長周三紅已在學校工作多年,見証了海軍文化與延安紅色文化在校園裡的交融共生。
“希望小學的建設歷程,就是子弟兵傳承弘揚愛民傳統的歷程。”周三紅說。
20世紀90年代初,延安希望小學還是寶塔區橋溝鎮的一所村辦小學,辦學條件和教學設施十分簡陋。當時,師生們以窯洞為教室、木板為桌椅。1992年,中共中央直屬機關援建了延安希望小學,使之成為陝西省首批國家級希望小學。1995年,海軍接過了這根接力棒,海軍司令部(現海軍參謀部)與延安希望小學建立了對口援建關系。
魚水情深,卅載相扶。從最初的資金支持,到后來的交流共建,在海軍官兵的幫助下,如今延安希望小學校園環境大幅改善,現代化教育設施一應俱全。“這些年,學校不僅實現了辦公自動化、教學信息化,還配備了科學實驗室、舞蹈室、機器人教室等多個特色功能教室,為學生們提供了豐富多彩的學習體驗。”周三紅說。
硬件設施更新換代,紅色文化接續傳承。校園裡的國防教育展室中,常年開設“延安精神”專題展,並有航母、驅逐艦、護衛艦等海軍現代裝備模型。
“這些模型和校園裡的‘希望艦’雕塑一樣,很受學生喜愛。”周三紅說,“很多學生心裡都有一個願望,就是去看看大海、看看真正的延安艦。”
這個願望並不遙遠——2019年,學校24名師生受邀赴京參加海軍參謀部迎新年文藝匯演。負責援建工作的機關干部王皓帶領師生參觀天安門、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到基層部隊“沉浸式”體驗軍營生活,給師生們留下深刻印象。
“這些學生大多是留守兒童,有很多都是第一次坐火車、第一次到北京、第一次進軍營。看到他們開心的樣子,我真切感受到援建工作的價值所在、意義所在。”王皓說。
2021年7月,20余名延安希望小學學生來到南部戰區海軍某部參觀﹔今年8月,又有35名師生受邀前往上海,參加主題研學活動,越來越多的學生登上了艦艇、見到了海洋。
去年“七一”前夕,海軍參謀部組織10名儀仗隊隊員訪問延安希望小學,與師生共同升國旗,一起慶祝黨的生日。
活動結束之際,一名學生將一張寫有祝福的卡片塞到了儀仗隊隊員楊立手中。“后來我去向老師了解,才知道這名學生母親是聾啞人,性格內向,學習吃力。他能這樣表達自己,老師們都感到很意外。”楊立說。
回到北京,楊立第一時間寫下一封回信,鼓勵他努力進步。帶隊隊長孫凱聽聞此事,還將一枚自己的閱兵紀念章附在信中,送給這名學生。延安希望小學老師告訴楊立,打開信件,學生的眼眶一下子就紅了。
一封回信與一枚紀念章,點亮少年從軍夢想﹔一方紅土一片蔚藍,厚植軍民魚水深情。伴著援建交流、書信來往, “延安紅”與“海軍藍”正緊緊地連在一起。
上圖:陝西省延安市延安希望小學學生參觀國防教育展室。李小莉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