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戰區海軍某大隊訓練中的一段經歷引人深思——
“特情庫”契合實戰動態更新

寒冬時節,北部戰區海軍某大隊一場實戰背景下的艦艇雷彈保障訓練拉開戰幕。隨著急促的警報響起,一輛輛裝載雷彈的運輸車魚貫而出,快速駛向目標地域。
“前方遭遇‘空襲’,立即分散隱蔽。”車隊剛駛出營門,特情突至。各車迅速按照“小編組、多批次”的應對預案,分為3個小組沿不同路線向碼頭機動。車輛安全員王明亮協助車隊完成路線轉換后,導調組又給出“前方出現地方車輛擁堵”的特情,他再次沖到現場疏導車輛。
各小組陸續到達碼頭,吊裝作業隨即展開。沒想到,新的特情連續出現:左側遭遇小股“敵特”襲擾,警戒組快速前出處置﹔雙方剛一“交火”,右側又遭小股“敵特”襲擊,現場指揮員迅速抽調號手組成應急處突小組前出。
訓練結束,參訓官兵盤點發現,訓練中遭遇的特情不僅數量多,處置情況所用時間也遠超雷彈運輸和吊裝所需。
“參訓官兵見招拆招、應對得當,高標准完成了訓練計劃設置的全部科目,值得表揚。”復盤總結會上,該大隊領導對參訓官兵的表現給予肯定,但隨即話鋒一轉,“機關導調組在訓練中的表現是不合格的,原因在於,臨機設置的特情看似場面不小,實則效果不佳。”
導調組作為考核組織者,竟然被判“不合格”。出人意料的一幕,讓現場官兵面面相覷。
“真實戰場上,遭遇空襲后,現場情況並非如此”“碼頭內開展吊裝作業,軍港設有警戒力量,怎麼會出現多方向都有‘敵特’襲擾的情況”……這名大隊領導逐一點出問題,讓機關導調組成員紅了臉。
隨后,參會官兵現場剖析問題根源——機關導調組設置特情缺乏系統思維和全局觀念,有的業務部門片面追求特情數量,情況構想脫離任務特點和訓練實際﹔有的業務部門隻盯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制訂計劃各自為戰,以致出現特情設置“打架”現象。
找准問題症結后,大家通過“頭腦風暴”現場研討應對之策:邀請院校專家集智攻關,建立針對性強、實戰契合度高的“特情庫”,借助“外腦”提升特情設置水平﹔重大任務展開前,機關業務部門在任務准備期間增設特情導調議題,結合任務特點、保障對象等實際設定特情內容﹔任務結束后,結合特情處置情況動態更新“特情庫”,不斷增強特情導調的合理性和針對性……
“特情設置不能隨意,當好‘考官’並不容易。接下來,我們要認真消化復盤總結時研討的內容,為提高訓練質效提供有益借鑒。”走出會場,該大隊機關導調組負責人告訴記者。
(付 康 本報記者 吳安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