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記
盤點2024溫暖回響
即將過去的一年,一個詞始終縈繞在每一名軍人的心頭。
奮斗,一個讓人心潮澎湃的詞匯,一種讓夢想照進現實的力量。這一年,從雪域高原到東海之濱,從白山黑水到南國密林,大江南北的座座軍營裡,一場場“新時代奮斗觀”大討論熱烈展開,引導廣大官兵凝聚思想共識、激發奮進動力。
奮斗是青春的底色,拼搏是夢想的階梯。這一年,“讀者之友”專版“走進”基層戰友,在一場場討論交流中聆聽投身強軍實踐的奮斗心語,定格立足戰位專攻精練的奮斗身影,感悟知責於心、擔責於身、履責於行的奮斗情懷。
奮斗的征程,隻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這裡,我們邀請幾場討論交流活動的主人公再次與讀者相見,講述“未完待續”的奮斗故事,以期冀的目光,迎接新一年的到來。
講述人:海軍某守備部隊二級上士 方佳杰
神州“兩極”共話榮光
時近年末,我身處祖國最南端,感受著“盛夏”的酷暑,微信朋友圈裡已經有人晒起了雪景。我想起遠在祖國北極的戰友,他們那裡已是大雪紛飛了吧。
我給北部戰區陸軍某邊防旅北極哨所的戰友撥通電話,詢問他們的近況。聽他們講,這幾天北極哨所已經達到零下30攝氏度,界江已經封凍了。
幾個月前,我和兩名戰友代表單位前往北極哨所參觀見學,開展了一場線上線下同時進行的“新時代奮斗觀”大討論活動,表達了“我們身處祖國南北兩端,都堅決不讓祖國領土丟一寸”的共同心聲(詳見本報7月27日6版)。
在那裡,我有幸搭乘他們的巡邏艇,一起前往界江巡邏。界江水流湍急,江面下還有暗石,稍不留神就可能撞壞船艇。哨所戰友說,冬天江面結冰時更加危險,看似平靜的冰面下暗藏危機。最怕的是遇上“清溝”,江面浮冰下是流動的江水,若是巡邏時不慎陷進去,很可能被冰碴劃傷,萬一掉進冰窟,后果更是不堪設想。
一年四季被驕陽“籠罩”的我們,很難想象在冰天雪地與嚴寒抗爭的場景,北極哨所戰友的描述,讓我們感受到他們巡邏執勤時面臨的重重考驗。結束交流返回單位,我們把參觀見學的所見所聞和戰友們分享。
“身處‘極地’、挑戰極寒、追求極致、打造極品”,北極哨所官兵的這句口號,給我留下深刻印象。我告訴戰友們,在極寒條件下,北極哨所戰友卻有著“極致”的追求:工作流程,他們對時間節點的把控精准到“分”﹔生活訓練,大到裝備保養,小到個人內務,全都一塵不染﹔實戰實訓,他們積極探索創新戰法和訓練模式,充分利用步行、乘車、乘艇,冬季採取乘摩托雪橇與視頻監控、飛無人機相結合的方式,讓邊境執勤實現晝夜管控,無縫銜接。
“正是因為他們以一絲不苟、嚴謹細致的態度,將訓練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都盡力做到極致,才能在極端天氣的考驗下完成各項任務。”聽完我的講述,我們班的二級上士符德接過話茬:“我們執行任務時也時常會遇到突發的極端情況。”他回憶起一次出艇時的驚險場景。那天,海面局部氣象瞬間惡化,大海像是被一隻無形的巨手攪動,坐在小艇上就像坐上了過山車。
“雖然那次我們僥幸躲過了巨浪,但能不能保証下一次碰到類似甚至更惡劣的情況時,能順利完成任務安全返回?”符德的話,引發大家的思考和討論。我們在台風天和暴雨季是否因為氣象條件不好而降低了訓練要求?隨艇巡邏時,海況瞬息萬變,我們是否有足夠的能力應對極端天氣的挑戰……北極哨所戰友的那句口號,帶給我們很多啟發。礁盤雖小,使命如山,沒有過硬的本領,沒有極致的追求,就擔不起打贏的重擔。
接下來的日子裡,我和巡邏艇分隊的其他骨干一起,逐步探索裝備的性能極限,研究制訂極端天氣下巡邏艇的操作流程和應對方案,並利用11月份海上氣象較差的時機進行檢驗,不僅提升了各職手在惡劣氣象條件下的操作能力,也為巡邏艇編組執行任務積累了關鍵數據和實踐經驗。我們還主動聯系廠家提出改造意見,小艇的排水孔、自扶正等多項裝置都得到升級更新,大大提升了海上航行的安全性。
在北極哨所參觀時,我看見活動室裡挂著用鬆枝樹葉創作的畫作,他們還送給我們一幅白樺樹樹皮畫,畫面中央的圖案是寫有“神州北極”字樣的石碑。北極哨所戰友把“北極”的冰封雪裹描繪在“畫紙”上,也在記錄他們的青春印跡,描摹他們的戍邊歲月。回到單位后,我和戰友們也在琢磨,能不能創作一個獨屬於我們守礁官兵的作品。
前不久,我和戰友利用空閑時間,在巡邏艇庫外的文化陣地上,用礁石搭建起一處小水池。我們給這座景觀取了一個“霸氣”的名字——獵鯊池。在傳統海洋文化中,能夠捕獲鯊魚意味著具備非凡的勇氣、高超的技藝和強大的力量。這座“獵鯊池”,就象征著我們守礁官兵無懼巨浪狂濤、越是艱險越向前的勇氣和力量。
一南一北,一寒一暑,我們和北極哨所遠隔千裡,都面臨著自然環境與使命任務的雙重考驗。然而,官兵心之所向如一、志之所趨相同,無不用鋼鐵般的意志挑戰著身體與心理的極限,無不以赤膽忠誠全情投入祖國的邊防事業,建功邊防海疆。
在軍報刊登的那篇《北極哨兵和南沙衛士的約定》文章中,我留意到北極哨所二級上士王樂成的一個提議:他看到我和前來的兩名戰友由於長期在強紫外線下生活訓練,皮膚黝黑,提到他們在高寒地區生活,臉頰上都有兩抹“邊防紅”,這些都是邊海防軍人的特殊“勛章”。他提議,兩地官兵不妨舉辦一次分享會,講一講“勛章”背后的故事,講一講屬於邊海防軍人的榮光。
在這裡,我們向北極哨所的戰友發出邀請,希望他們登上礁盤,看一看祖國美麗的海疆,一起為主權碑描紅,共同重溫軍人誓詞:“我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人,我宣誓……”
(徐啟薇、高元整理)
講述人:西部戰區空軍某場站某連排長 郭俊懿
“挎包故事”書寫新篇
年終歲尾之際,我撥通了場站老前輩李守斌的電話,向他致以新年祝福的同時,還向他匯報了場站官兵今年取得的成績。電話那頭,老前輩很高興,鼓勵我們“繼續加油干”。
今年80歲的李守斌,是場站某導航台第三任台長。今年夏天,在一場“新時代奮斗觀”視頻交流活動中,這位導航台的“開拓者”,受邀向年輕官兵講述了50多年前他和戰友們發揚“樂守高原、自覺奉獻、開拓進取、不懈奮斗”的“挎包精神”,讓“江心小島紅旗飄”的故事。活動現場,導航台現任台長張斌以及從連隊考學的空軍工程大學學員林施印,從不同視角分享了一代代官兵傳承“挎包精神”的成長經歷。不久后,他們的動情講述以《江心之上 守望藍天》為題在軍報刊發(詳見本報6月29日6版),“人民空軍”微信公眾號等相繼轉發,讓這個小小的“挎包”走出了高原的江心小島,被更多的人所了解。
建台前輩們背過的一個綠色挎包,一直展示在連隊榮譽室裡。每逢有新兵入營,都會來到榮譽室上“第一課”,在心中播下扎根高原、守望空天的種子。當年,前輩們用挎包裝滿新鮮土壤和牛羊糞帶回台站,在江心小島一點點打造出能種植蔬果的良田。這個小小的挎包裡,還裝了些什麼?如今,傳承“挎包精神”,我們肩上的“挎包”裡又該裝些什麼……這些問題,縈繞在每一個在展櫃前駐足凝視的官兵心間。作為單位的新聞報道員,我也在尋找和記錄新時代的“挎包故事”。
入冬,高原天寒地凍,寒風夾雜著雪花和沙粒打在臉上。訓練場上,一級軍士長代海永正帶領戰友們進行體能訓練。身在高原,受制於氧氣含量低等不利自然條件,開展體能訓練受到一些影響。作為連隊年齡最大的“老大哥”,代海永不僅訓練成績排名靠前,還自創了一套高原體能訓練方法,指導連隊官兵個個練就過硬體能。
訓練結束,代海永又來到車場,為新同志講解裝備原理。“代班長,你真是一年比一年忙了!”我的一句玩笑話,引出代海永的心聲:“既然選擇留隊,就要為場站作出更多貢獻。”去年,代海永服役期滿。面對家人的團聚期盼,他思索再三,還是寫下了留隊申請書。這一年,他在教學工作之余,和廠家保持熱線聯系,確保新裝備發揮效能。“我在高原這麼多年,別的不說,經驗還是有的。能幫著年輕戰友少走點彎路,能讓新裝備盡快生成戰斗力,我留下來也心安。”代海永說。
在導航連,學習室的燈光常亮到深夜,映照著二級上士何盛譽和戰友們伏案的身影。何盛譽是從江心小島走出來的兵,入伍9年,已經有3門專業通過崗位資格認証,如今又向第4門專業發起“沖鋒”。
今年秋天,何盛譽和戰友前往異地執行一項任務。為了保証萬無一失,他向有任務經驗的老骨干請教,結合自己多年所學形成細致方案,與戰友反復推演。因任務完成出色,年底他被評為“四有”優秀士兵。“‘一專多能’不是簡單多學幾門專業,而是要發揮補位增效的作用。”在何盛譽看來,“不管在哪個崗位,無論從事什麼專業,當兵就要想著打仗,想著自己還能為戰斗力作啥貢獻。”
高原的寒冬,萬物蕭瑟。導航台所在的江心小島上,一抹紅色如火焰般,點亮冬日的沉寂。那是用碎石鋪陳的“挎包精神”文化石,“樂守高原、自覺奉獻、開拓進取、不懈奮斗”16個紅色大字,被一代代官兵描得越來越鮮艷明亮。裝著前輩的囑托,裝著守望空天的誓言,裝著使命與追求,新時代的“挎包故事”,每一天都在上演。
講述人:海軍某登陸艦大隊政治工作處干事 李冰洋
逐夢深藍青春有約
“李干事,告訴你一個好消息,上次參加交流的3名同學,在學校‘海科杯’結構設計比賽中獲獎了!”
手機屏幕那頭,是上海交通大學船舶海洋與建筑工程學院輔導員李焱。幾個月前,該學院數十名學生代表登上徂徠山艦,圍繞“奮斗的青春最美麗”主題,與年輕水兵進行了一場交流對話(詳見本報8月31日6版)。作為活動的組織者,我和李焱一直保持著聯系。
“這幾天學院想組織一次總結交流會,能不能請官兵來參加,也到大學校園裡來看一看?”一個陽光和煦的冬日,我和10名徂徠山艦官兵作為代表,受邀走進上海交通大學。
庄嚴肅穆的教學樓、古朴厚重的圖書館,彰顯著一座百年名校的歷史底蘊。學生們騎著單車穿梭在“求知路”上的匆匆身影,讓校園的青春氣息扑面而來。
在文博樓多功能廳,我們看到不少熟悉的面孔,上次登艦交流的王崇光同學熱情地向我們揮手。
“今天參加活動的學生,一半是入學不久的大一新生。在軍報上看到那篇上艦交流的文章,他們很興奮,都想來和馳騁海疆的水兵見見面。”李焱在一旁介紹。
筆挺的“海軍藍”,胸前閃亮的“四有”優秀士兵獎章,標准的軍禮,徂徠山艦輔機兵俞子康走上講台,便贏得陣陣掌聲。
“我的職責是每天對裝備進行維護保養、文書登記。日復一日的工作也曾消磨我的熱情。可我漸漸發現,有什麼樣的心態,就會有什麼樣的狀態和作為。我嘗試做出改變,鼓起勇氣報名參加專業維修技能比武。那段時間,一有空我就鑽進機艙研究拆裝技巧,主動找經驗豐富的老班長請教,不知不覺記了兩大本筆記。”在專業比武中取得第二名的俞子康,分享著他的備賽經歷。
俞子康的故事,令俞施偉同學感同身受。剛剛獲得“海科杯”三等獎的他,准備明年向一等獎發起沖擊:“來到交大求學,進入新環境的不適和繁重的課業一度令我迷茫。在徂徠山艦聽到黃飛班長講起自己30年如一日的奮斗故事,我很受觸動。我不僅要學習知識、充實自己,更要用所學本領為建設海洋強國貢獻力量。我想,這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也是我們實現個人價值的至高路徑。”
一個個逐夢故事,一次次思想碰撞,巡航萬裡海疆的艦艇水兵與青年學子熱火朝天地交流,不少同學都流露出攜筆從戎的想法。我注意到,幾名同學在發言中都引用了校訓“飲水思源 愛國榮校”,便向李焱請教其中的含義。他笑著說:“一會兒你就知道啦。”
很快,我們在校史博物館找到答案。錢學森水力學試卷、印有“向科學進軍、建設大西北”字樣的“西遷乘車証”、楊嘉墀院士的“兩彈一星”功勛獎章……濃縮了百年校史的一件件展品,展現著一代代學子以卓越的學術成就和杰出的創新能力為國家發展進步作出的貢獻。那一刻我意識到,對“飲水思源 愛國榮校”最好的詮釋,不是文字,而是行動,奮斗亦是如此。
走進海洋深水實驗池,一個個精密的實驗設備,模擬著深海極端環境下的各種場景。看到海浪不斷拍打著“岸灘”,官兵們感到既熟悉又震撼。“那個鑽井平台,我們在海上見過”“海上疏浚裝備原來是這樣研制調試的”“我們的裝備能不能也在這裡實驗”……他們圍在實驗池旁,觀察科研人員如何通過先進的設備和技術去探索海洋的奧秘。
大海,那麼深又那麼遠。艦艇水兵與莘莘學子,懷著向海求知、向海圖強的期冀,以夢想為舵、以奮斗為帆,共赴一場逐夢深藍的青春之約。
(蘇遠哲整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