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軍營丨接過前輩的槍,扛起英雄的旗
“趙老!祝您新春快樂……”春節前夕,記者隨武警重慶總隊某支隊開州中隊官兵,叩開了趙昌祿老人的家門。
“老前輩,我來接您‘回家’過年!”中隊胡指導員代表官兵邀請趙昌祿到中隊看看,同官兵一起追憶往事、共話傳統。收到誠摯的邀請,趙昌祿連連說好。
回營區的路上,胡指導員向記者講起趙老的故事:1950年深秋,19歲的趙昌祿作為一名志願軍戰士,跨過鴨綠江,為保家衛國英勇戰斗,榮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至今手臂上還殘留著彈片。
車輛緩緩駛入營區,官兵整齊列隊等候。
“老前輩,我們向您報告!”趙昌祿下車后,官兵迫不及待地匯報取得的新成績:“我們班去年出色完成各項任務,榮立集體三等功”“我去年在上級比武中打破紀錄,被評為‘四有’優秀士兵”……
“你們都是好樣的!”看著官兵爭先恐后晒成績,趙昌祿十分欣慰。
武器裝備展示、擒敵刺殺表演……訓練場上,該中隊官兵緊張忙碌著。趙昌祿感嘆:“國家強盛了,軍隊強大了!相信你們一定能戰勝敵人,作出更大貢獻!”
千裡之外,遼寧省大連市長海縣海洋島鎮“三八女炮班”民兵代表,來到北部戰區海軍某支隊,給官兵送來春節慰問,並與守島新兵共話奮斗故事。
“盡管每天忙著生產,她們仍堅持苦練操炮技能,在1964年全軍炮兵比武大會上,取得9發9中的好成績……”民兵魏淑娟和官兵圍坐在一起,向大家講述第一代女炮班的故事。第一代女炮班的5名民兵中,隻有張淑英讀過3年小學。剛訓練操炮時,為方便大家記憶,張淑英把瞄准要領編成口訣、畫成圖。大家走路時背、睡覺前背,靠著這種韌勁和執著,練強操炮本領,完成從“漁家女”到女炮手的轉變。
“海上花木蘭”的守島事跡,讓新兵王睿感觸良多:“和前輩們相比,我們今天有更先進的設施、更智能的裝備。我要傳承前輩精神,扎根海島,建設海疆!”
故事在續寫,傳統在賡續。海軍某基地官兵代表,來到“水下先鋒艇”首任航海長范喜德家中,送上新春祝福。
“范老,給您准備了一份新春禮物,是我們去年執行遠航任務時留存的海水。”一級上士付建光拿出一個“航跡瓶”送給范喜德。
陽光透過窗戶照進屋內,水瓶晶瑩剔透,海水澄澈如鏡。范喜德向官兵回憶起從前的日子:“50多年前,我和另外35名同志擔任某型潛艇首批試航員,沒人知道出海后會面臨怎樣的危險。每次出航前,我們都反復背記沿途氣象和海況數據,直至爛熟於心,便於更從容地處置各類險情。現在裝備更先進了,更要苦練本領,守好祖國的每一寸領海。”
前輩事跡可歌可泣,新時代官兵沿著前輩足跡奮勇前行。
晨光初露,新疆軍區阿拉山口邊防連一級上士岳宇熟練按下電鈕,閘門緩緩滑開,川流不息的車輛為阿拉山口國門開啟新的一天。
看著滿載貨物的車輛相繼駛過國門,岳宇用對講機向值班室報告后,走上哨位,警惕觀察四周情況。他告訴記者,自己的新年目標是:傳承老站長的精神,堅守好崗位,確保零事故。
抬頭看向遠處山上一座若隱若現的雕像,岳宇說:“那是第一任站長吳光勝的雕像。”
60多年前,參加過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的吳光勝帶領17名官兵艱難跋涉,來到還是荒灘戈壁的阿拉山口建哨立卡。
“整個阿拉山口沒有一條像樣的路……”首代建站官兵在連史中這樣記錄。當時,他們睡地窩子、喝冰水,在這裡扎根,建設哨卡,結束了阿拉山口有邊無防的歷史。
吳光勝逝世后,家人遵從他的遺願,將骨灰撒在令他魂牽夢縈的阿拉山口。
臨近春節,記者跟隨官兵到他的雕像前祭奠。
山口,也是風口。阿拉山口邊防連官兵在寒風中站得筆直,脫帽、敬禮。
英雄事跡代代相傳,前輩精神歷久彌新。在天南海北的座座軍營裡,年輕官兵正接過前輩的槍,扛起英雄的旗,朝著共同的目標闊步前行。
(張磊峰、李蕾、吳安寧、劉寶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