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安徽省歙縣村民代表來到武警某部營區——
跨越三百多公裡的祝福
來自安徽省歙縣的村民代表觀看完武警某部官兵救援技能展示,雙方合影留念。王爍 攝
日前,皖中腹地。
一大早,武警某部營區迎來一群特殊客人——來自安徽省歙縣古祝、橫關、升庄等幾個村庄的村民代表。他們凌晨出發,跨越368公裡,為官兵送來新春祝福。
2024年6月,安徽省歙縣遭遇強降雨天氣,造成洪澇災害。武警某部作為一支專業救援力量,星夜馳援趕赴災區,搶通堵點、挺進“孤島”、轉移群眾。
任務結束后,部隊撤離那個下午,村民們在村口送別武警官兵,大家拉著官兵的手,怎麼也舍不得他們走。人群裡,有人喊著:“我們還會再見面的!”
“今天,我們來赴約了。”古祝村黨支部書記王玉芳笑意盈盈地說。
“有子弟兵在身邊,我們心裡特別踏實”
走進營區,路邊的展板吸引了大家的目光。上面正是2024年6月該部參加搶險救援任務、架設橋梁的照片。
“當時給我們村疏通道路的就是這種機械。”古祝村村民王翠愛看到照片上的機械,倍感親切。
因強降雨引發山洪那晚,古祝村很快斷水、斷電。由於進村道路多處發生塌方,交通也斷了,古祝村成了一座“孤島”。武警某部官兵冒著大雨,用了3天時間,終於將通往古祝村的5公裡道路打通。
“那時候著急啊,從來沒遇到過這麼大的水,電話也打不通,真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大家就一直守在村口。看到部隊來了,我們一下子就心安了。”王翠愛回憶,進村道路被洪水沖毀,官兵冒雨架設了一座25米長的臨時鋼橋方便村民出行。“橋架好后,他們在橋梁外側列隊,為過橋村民充當‘護欄’。有子弟兵在身邊,我們心裡特別踏實。”王翠愛說。
官兵將村民請到活動室,問起受災村子如今的情況。聽聞有村民來自升庄村,戰士小王忙問:“老鄉,我們救助的那位老爺爺,現在恢復得怎麼樣?”
任務期間,官兵路過升庄村某路段。道路濕滑,有老人不慎摔倒,手腕鮮血直流,官兵立即下車施救。小王拿出隨身攜帶的急救包為老人包扎,並與戰友一起將老人送至醫院。
“他現在已經康復了,還總念叨著要來感謝你們呢!”升庄村黨總支書記余根旺告訴官兵,老人出院回家后,發現家中的淤泥雜物已被官兵清理干淨。
“幫我們打通道路后,武警官兵還幫村裡修整道路,送來各類生活物資和藥品。”王玉芳說,現在村庄重建得越來越好,幾個村庄的村民就籌劃趁著年關,懷揣著“約定”來“走走親戚”。
“最好的禮物,要獻給‘最可愛的人’”
“聽到村民代表要去部隊,村裡的小朋友特別開心,准備了很多禮物。”橫關村黨總支書記沈海燕說。
描繪武警官兵扛著沙袋、冒雨前行的圖畫,象征吉祥的“福”字、寓意平安的剪紙,一件件手工制品童趣十足,飽含情意。沈海燕告訴官兵,這些都是橫關村幼兒園小朋友制作的。
“獻給武警哥哥,你們是從天而降的英雄。”該部吊車操作手薛通收到一幅名為《抗洪英雄》的圖畫,上面用稚嫩的畫筆描繪出武警官兵在暴雨中前行的畫面。他還記得那天晚上,他們攜帶沖鋒舟趕往橫關村轉移被困群眾。轉運過程中,由於水流湍急,沖鋒舟一直顛簸,一位小朋友因為害怕,緊緊攥著他的手。分別時,幾名小朋友扯著嗓子喊“感謝武警哥哥”,使勁地揮手與他道別。
“我們今天還有一樣特別禮物——”
鑼鼓一響,燈光一亮,幕布一拉,幾名村民取出皮影戲道具,在活動室裡演出了一段皮影戲。橫關村村民、皮影戲藝人韓衛國輕巧地操縱著皮影,生動演繹救災時官兵架設鋼橋、搜救轉移群眾等場景。
安徽省歙縣村民為武警官兵表演皮影戲。王爍 攝
“家鄉遭遇洪災時,我正巧沒在村裡。后來聽鄉親們說子弟兵開著機械車、駕著沖鋒舟,在附近村鎮連續奮戰了兩三個星期,白天救人,晚上就睡在行軍床上,我很受感動。我想用皮影戲的形式記錄下他們的付出,表達我們對子弟兵的感謝。”韓衛國說。
皮影戲是皖南地區流行的曲藝形式,具有濃厚的皖南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蘊。為了生動表現武警官兵的救援過程,韓衛國和沈海燕走訪受災村民、採集整理救援過程中發生的故事、制作皮影,從幕后演繹到台前制作,用了整整兩個月,終於編排好一出表現新時代軍民魚水情的皮影戲。
官兵目不轉睛地盯著幕布,被光影下的一幕幕故事吸引。表演完畢,村民邀請官兵體驗皮影表演。“沒想到我們的橋車展開動作,也能用皮影戲的形式演繹出來,感覺很奇妙。”橋車操作手李威說。
“在我們家鄉,對客人的最高禮遇就是請他看一出皮影戲。今天,我們也想把這份最好的禮物,獻給‘最可愛的人’。”韓衛國說。
“隻有把技術練過硬,才能保護好群眾”
村民演出精心排演的皮影戲,武警官兵也展示出專業救援隊伍的“看家本領”。
訓練場上,挖掘機斗齒上綁著一支毛筆。戰士楊成熟練地操作著挖掘機,在一張宣紙上寫字。
操縱搖柄,輕輕撥轉,巨大的機械動作精准,短短幾分鐘,紙上就寫下了“軍民魚水情”5個大字。
“太厲害了,得下多少功夫練習,才能達到這種人機合一的水平!”面對官兵的精巧作業和嫻熟操作,村民們紛紛豎起大拇指。
厘米級的精准操作背后,是夜以繼日的練習。楊成伸出手來,掌心是一層厚厚的老繭。這是無數次重復練習的証明,也是一名挖掘機操作手的勛章。“隻有把技術練過硬,才能保護好群眾。”楊成說。
“軍民魚水情”,字字千鈞。
2024年下半年以來,橫關村小學將武警官兵的救災事跡納入校本課程,組織學生開展國旗下的演講、國防知識課堂,帶領學生參加歡送新兵參軍入伍等活動,培養學生愛國擁軍的意識。
王玉芳告訴官兵,武警官兵打通的那條路,如今被古祝村村民命名為“擁軍路”。古祝村村委會文化牆上還專門打造抗洪救災影像展板,記錄下災難中的那些溫情瞬間。
該部教導員遲曉鵬告訴記者,歙縣清溪村村民代表本來也要來到營區慰問,但因清溪村當天要接受上級考核,村民代表隻能下午出發,晚上才能到達。他勸村民說路途遙遠,不必特地趕來,但村民堅持要當面表達謝意。
368公裡——這段距離很遠,路途中翻山越嶺,驅車也要大半天才能到達﹔這段距離又很近,官兵危急時的馳援、群眾新春時的問候,總能第一時間抵達。
正如古祝村“擁軍路”旁的圍牆上新寫下的一行標語:“山高路遠,總有人為你而來。”(應牧臻 危喬巧 馬宇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