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營觀察丨海天征途,航跡無垠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東部戰區空軍航空兵某旅組織飛行訓練。戰機加力起飛。咸清淼 攝
東部戰區空軍航空兵某旅組織飛行訓練。飛行員空中雲上飛行。胡驍 攝
爬升、俯沖、翻滾……戰機模型在飛行員靈巧的手上,仿佛有了生命。遠處天空,一架戰機呼嘯而過,與戰機模型遙相呼應。
在東部戰區空軍航空兵某旅,每名新飛行員都有這樣一個戰機模型。每次飛行任務前后,飛行員王正總要手持戰機模型,一遍遍模擬飛行場景。這個戰機模型,是他飛行夢想一步步變為現實的見証。
從新飛行員到成熟飛行員,王正駕駛戰機飛過的航跡,不僅是他個人成長的航跡,也是他和戰友們追趕的航跡、超越的航跡。
飛行員的人生航線,以自信為天空
加力,起飛!
當戰機從地面起飛的那一刻,王正身體稍稍后仰,熟悉的推背感讓他感到安心。高密度的飛行訓練任務,已經將這名90后飛行員錘煉得足夠自信成熟。
飛行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這個問題,不同階段的王正,會給出不同答案。
起初,王正認為,飛行是刺激的。
飛起落航線,是一名飛行學員開始飛行的第一堂課。幾年前,當王正第一次被初教機座艙蓋包裹住的時候,說不緊張那是假的。發動機啟動后,王正的大腦裡一片空白,他像一隻提線木偶,教員說什麼,他就做什麼。訓練結束后,教員對他說:“大膽飛,小伙子,你適合飛戰斗機!”
在教員的鼓勵和引導下,王正很快有了足夠的膽量享受飛行帶來的速度與激情。那時候,對他來說,飛行是刺激的,能給他帶來無與倫比的體驗。
軍校畢業后,王正去過不同飛行基地,改裝不同型號戰機,學習更多知識。身邊,是和他志同道合的飛行員,他們一同學習、一同飛行,一同為自己的飛行之路積蓄力量。
王正的改裝之路並不順利,起初他會因為做錯動作或者動作沒有達標,受到教員的嚴厲批評。那段時間,原本以為自己有過人天賦的他變得沉默寡言。他認識到,自己只是飛行員中的普通一員。
后來,隨著飛行技術日益成熟,王正受到的批評越來越少,得到的贊揚也越來越多。
有一條航線,令王正難以忘懷。那年,王正迎來首次單飛訓練。起飛前,平素嚴厲的教員,為他認真檢查戰機的每一個懸挂裝置、每一處接口。檢查合格后,教員向他揮手,給他比了一個加油手勢,示意他可以安全起飛。
那一刻,王正格外感動,他感覺自己像一隻雛鷹,在經歷過風雨磨礪后,終於可以展翅飛翔。他沿著既定航線飛行,做出規定動作,最后順利著陸。飛完這條航線,王正感覺自己的飛行生涯,邁向一個新的階段。
王正的飛行之路,是一個不斷重塑自我、建立自信的過程。
“其實,自信是通過努力建立的。”王正說。他曾躊躇滿志,也曾遭受打擊,如今他可以憑借過硬實力配合團隊完成各項任務。“飛行是一種責任。”一次次聞令而動,一次次直面挑戰,讓他感受到這身軍裝的分量。
每次飛行訓練后,王正都會在飛行日志裡記錄下訓練中的優點與不足。他不斷刷新著對自己的認識,飛行之路走得更加堅定。“經受挫折、頂住壓力,這樣培養出的自信更有底氣。”他說。
飛行員的人生航線,以自信為天空。對於飛行員陳勇來說,他的自信除了來自長年累月的經驗積累,更來自身后強大的祖國。
“近年來,隨著運-20、殲-20等先進戰機列裝部隊,我國空軍裝備實現跨越式發展。”如同一片落葉可以感受到風向和風力的變化,身處一線的飛行員也能敏銳察覺到時代變化。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提升和部隊武器裝備加速更新換代,如今,陳勇和戰友們在執行任務時,底氣越來越足。
戰機飛過的航跡,是飛行員不斷追趕的航跡。“裝備在革新,飛行理念也在不斷變化。”陳勇說,隨著新的軍事訓練大綱施行,飛行訓練必將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
航線上,最值得品味的風景是什麼
“你看過電視劇《沖上雲霄》嗎?”飛行員胡驍問。
在這部電視劇的開頭,飛機在雲海上巡航,陽光照射在飛機上,將飛機的影子映射在白雲上——這樣的美景,構成了胡驍對飛行的第一印象。當他駕駛戰機在雲間穿行時,對此有了更真切的體會。“高空飛行,機翼會在陽光照射下,散發出七彩光芒。”胡驍說。
一位作家說:“任何景觀,如果不通過一種文化、一種職業去揣摩,就不會有任何意義。”胡驍熱愛攝影。如果以攝影師視角來看,那些日出東方的霞光、落日熔金的暮靄、風吹海面的波光、綿延千裡的雲層,是美麗的。
在胡驍心中,航線上的風景,是值得品味的。
天空寬廣,但守護祖國領空的道路卻曲折多艱。當我方飛行員與外軍飛行員在這條航路上相遇,沒有一名飛行員會主動退讓。
狹路相逢勇者勝。數千米高空上的激烈較量,充分展現出飛行員的過硬技能和飛行膽量。誰露出一絲膽怯,誰便會落於下風。
飛行員柴明的戰機跟他的性格一樣,靈活但又充滿克制。控制高速飛行的戰機,像是駕駛高速行駛的汽車,可能只是輕微調整方向盤,就會導致車身發生很大偏移。
“隻有將動作練到精益求精、做到盡善盡美,當戰爭真正來臨時,我們才能不辱使命、不負重托。”柴明說。
飛行在祖國的領海上空,柴明見過最美的風景,是任務成功后隊友的笑容。
一次實彈射擊訓練,柴明和戰友們受領任務后,認真做好起飛前的各項准備工作。那一刻,柴明感覺自己像是一名在后場焦急等待亮相的演員。命令下達后,他加滿油門,朝著目標飛去。
加速,再加速。后艙飛行員負責把控方向,柴明在前艙敏銳地捕捉到最好時機,將導彈打了出去。戰機如同蜻蜓點水,迅速與目標拉開距離。導彈在柴明的注視下劃出一道弧線,精准擊中目標。任務歸來,官兵們紛紛圍上來祝賀,柴明笑著說:“這是團隊的勝利。”
執行飛行任務時,同一架戰機裡的前艙和后艙是一個團隊,不同戰機是一個團隊,戰機、艦艇與陸地上的防空力量也是一個團隊。“在這個龐大體系中,我和戰機可能只是戰斗力鏈條上的一環,環環相扣才會產生更大的合力。”柴明說。
柴明有時會想象一下未來戰場的情景:無人機前出偵察,戰機掌握制空權,艦艇在海面上伺機而動……“當這個戰斗力鏈條上的每一環都完美運行,我們對戰場的掌控力就會越來越強。”柴明說。
超越自己、超越對手、超越今天
天色漸暗,戰機飛行高度一點點下降。從戰機上往下看,綿延的路燈,讓陸地上的建筑物變得清晰可見。夜晚,總會讓那些還未歸家的游子產生思鄉的情愫。
晚風輕吟,數架戰機由遠及近,次第歸巢。這時候,飛行員的神經緊繃,做好著陸前的各種准備。
“要敬畏飛行,把每一次飛行當作第一次飛行。”這句話,老飛行員一次次對新飛行員說。
巨大轟鳴聲中,戰機平穩降落。戰機停穩后,打開艙門、摘下頭盔,飛行員頭頂上熱氣蒸騰。
機械師孫德林與飛行員簡單交流了兩句,便帶領團隊成員緊張有序地展開保障工作。加油、充氣、通電檢查……停機坪上,各類保障車輛往來穿梭,孫德林認真檢查戰機狀態。
每天飛行訓練前,機務人員要提前入場檢查戰機。飛行訓練結束后,他們又要再次進場檢修戰機,確保戰機隨時可以執行下一次任務。
近年來,該旅飛行訓練強度不斷增大,任務密度明顯提升,孫德林的工作也更加認真細致。
“機務兵的職責是把問題發現在地面上,解決在地面上。”每當飛行員執行飛行訓練任務,孫德林的心總是跟著懸在空中,直到任務結束后,他懸著的心才稍稍平緩。“我們要對飛行安全負責,對戰友生命安全負責,更要對部隊戰斗力負責。”他說。
當孫德林在戰機前忙碌時,飛行員們已經開啟了下一項工作。
一天飛行訓練結束,“頭腦風暴”才剛剛開始。
“我們常說,飛行1小時,講評3小時。”飛行員劉飛說,他們格外注重講評環節,訓練結束后立即復盤,已經成為一種習慣——地面准備越精細,空中飛行越從容﹔平時考慮越全面,特情處置越順暢。
去年,該旅參加上級組織的演訓任務。為了這次任務,參訓飛行員提前兩個月著手准備,轉場路線、備份航線、備降機場等更是做好了充足預案。
為了做到萬無一失,劉飛和戰友們提出多種戰法,並在訓練中依次驗証。那段時間,大家積極研討戰法創新,有時候吃著飯就討論起來。功夫不負有心人。最終,劉飛和戰友們出色完成了這次演訓任務。
劉飛認為,正是這種經常性的研討與思考,培養了他們的創新思維和敏銳感覺,讓他們能夠在執行任務中因時而動、以變制變。
一道道航跡,銘刻著一代軍人對夢想的追趕與超越。
小時候,劉飛對當一名戰斗機飛行員充滿向往。他一直渴望有機會駕駛最先進的戰機,翱翔於祖國領空。讀高中時,劉飛在報紙上看到殲-10首飛的消息,他格外激動。“當時我想,如果有一天我能飛上殲-10,那該有多好!”后來,成為飛行學員的他,看到殲-20首飛的消息,為祖國的強大感到驕傲和自豪。
“飛行,是一個不斷追趕和超越的過程。通過日積月累的努力、久久為功的堅持,超越自己、超越對手、超越今天。”在這條飛行之路上,劉飛越來越有信心,“飛行需要熱愛,更需要堅持,既然選擇了遠方,便隻顧風雨兼程!”(賀逸舒 遲玉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