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軍某旅鼓勵干部骨干創新帶兵方法密切內部關系——
帶兵先知兵,知兵更愛兵

臨近中午,結束半天的訓練,陸軍某旅火力連指揮保障排官兵一走進宿舍就發現,角落的空鋪上多了一套被褥——指導員的床鋪“流動”過來了。
“流動紅旗”很常見,“流動床鋪”不多見。談及此事,“流動床鋪”的主人、該連指導員郭方宇打開了話匣子。此前,郭方宇一直住在連部,盡管與各班排離得很近,但與官兵的交流並不算深入。時間一久,郭方宇發現,自己雖與官兵近在咫尺,但開展思想工作總有一種“隔著一層”的感覺。
如何打破這種局面?郭方宇琢磨再三,決定不定期到不同班排宿舍住宿,近距離傾聽官兵心聲。
說干就干。第二天,郭方宇就帶上被褥住進了戰士宿舍。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郭方宇的創新做法,很快在官兵中激起漣漪:有的認為,指導員不過是“三分鐘熱度”,一旦熱情褪去,多半還得搬回連部﹔有的感到,連主官住進宿舍,大家說話做事都得小心翼翼,別提多別扭﹔還有人覺得,“流動床鋪”不過是形式主義,就算掌握了真實想法,也不一定能解決問題……
面對大家的議論,郭方宇深知,隻有拿出實際行動打消官兵的顧慮和疑問,才能真正拉近彼此距離。
一天過去了、一周過去了、一個月過去了……連隊官兵發現,郭方宇漸漸融入了各班排。朝夕相處中,大家逐漸打消顧慮、敞開心扉,郭方宇也發現了不少以前忽視的問題。
班長小譚工作積極、吃苦耐勞,任務面前總是爭著上、搶著干。一次聊天,郭方宇表揚他是班裡戰士的榜樣。沒想到,小譚聽了不僅沒有高興,反而面露難色:“指導員,凡事親力親為,其實我也很累。但班裡大部分老兵都比我軍銜高、資歷老,每次安排工作,我都怕分工不均,隻好自己多干一點。”
小譚的一番話,讓郭方宇陷入了沉思。隨著交流的深入,郭方宇給小譚講起自己當排長時經歷的“第一次”,鼓勵他大膽工作、放手管理:“作為班長,只要率先垂范、公平公正,就一定能贏得大家的理解和尊重。”那晚,兩人一直聊到深夜。
不知不覺中,變化悄然發生。受到鼓勵的小譚轉變管理方式,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一次,連隊奉命參加上級組織的一場演練,小譚主動請纓,帶領班裡戰士齊心協力,圓滿完成任務。
誰打呼嚕聲音大,誰睡覺時愛磨牙,誰的心裡裝著事,誰有牢騷不敢發……在班排宿舍與官兵朝夕相處,讓郭方宇對全連官兵的情況了如指掌,開展工作越來越得心應手。“冒熱氣”的兵聲兵情,換來“接地氣”的抓建措施,連隊全面建設逐漸駛入快車道。
“‘流動床鋪’雖小,折射的卻是知兵愛兵的優良傳統。”該旅領導介紹,郭方宇的“流動床鋪”,是他們鼓勵基層干部骨干探索創新帶兵方法、密切內部關系的一個縮影。
據了解,該旅堅持“基層首創、機關賦能”原則,鼓勵各營連立足自身特點、任務屬性和人員結構等,探索形成各具特色的帶兵方式。旅機關建立“三級評估”機制,形成“創新—評估—推廣”工作方法,及時將基層探索的優秀帶兵經驗推廣至全旅。
“帶兵就是帶心,隻有用真心換兵心,才能提高‘知兵度’、密切戰友情。”談及自己的帶兵體會,該旅某連指導員陳鵬飛深有感觸。
前不久,該連組織一場體能訓練。因時間較長,一名新兵忍不住小聲吐槽:“如果讓我來組織,效率一定高得多。”這句無心之語,恰好被陳鵬飛聽見。幾天后,陳鵬飛經過深入思考,決定順勢而為,在官兵中組織一場換崗體驗活動。
活動當天,他們遴選戰士擔任管理者,負責統籌安排工作﹔干部骨干則“客串”普通一兵,聽從指揮、受領任務。一開始,無論“負責管理”的戰士,還是“被管理”的干部,對自己的“新身份”都充滿新鮮感,然而沒過多久,各種問題便逐漸顯現。
“代理班長”小張組織訓練時信心滿滿,卻因忽視班裡成員身體素質差異,導致訓練過程狀況頻發。兩名戰士因訓練理念不同產生矛盾,小張不知如何調解,一時有些手足無措。
另一邊,干部骨干也有不少新體會。新排長小代任職時間不長、工作經驗不足,以往安排工作常常隻考慮目標要求,卻忽略戰士執行中可能面臨的實際困難。此次換崗體驗讓他感到,發出每一個指令前,要多從戰士角度考慮,既重視預期目標效果,也關注戰士承受能力。
換崗體驗活動結束后,陳鵬飛驚喜地發現,官兵間互相理解的多了、埋怨指責的少了﹔相互支持的多了、態度消極的少了,大家合力擰成一股繩,完成多項急難險重任務。
“帶兵沒有模板,方法不拘一格。”該旅領導介紹,他們堅持“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事而異”理念,以實際效果為衡量標尺,鼓勵各級帶兵人各顯其能,探索適合的帶兵方法,受到官兵歡迎。該旅某連指導員吳立鵬的經歷就是一個典型事例。
受“流動床鋪”啟發,吳立鵬也把自己的床鋪搬進班排宿舍,卻因深夜談心頻繁影響官兵正常作息,效果適得其反。
同樣的方法,效果為何截然不同?吳立鵬深刻反思后意識到,每個連隊、每名官兵情況各異,不能照抄照搬甚至“復制粘貼”。認真分析連隊官兵特點后,吳立鵬選擇了調查問卷的方式。為鼓勵官兵暢所欲言,他別出心裁地推出“空白問卷”,不預設任何問題,而是讓大家自由表達對訓練、管理、生活等方面的真實想法。問卷回收后,吳立鵬及時歸類整理,根據官兵意見建議精准施策,優化工作安排。
高強度訓練后科學恢復體能、飯菜口味精細化調整……隨著官兵關注的問題逐一得到解決,大家對連隊工作的滿意度明顯上升。
俯下身子聽兵聲,這樣的故事在該旅還有很多:有的連隊干部骨干自帶“小馬扎”,一有時間就與戰士圍坐一起,暢所欲言談訓練、聊生活、講經歷,讓問題在交流中化解、感情在互動中升溫﹔有的連隊推出“心願牆”,戰士們把自己的心願、想法寫在便箋紙上貼出來,干部骨干及時回應訴求,把官兵期待變成現實……
帶兵先知兵,知兵更愛兵。該旅領導說,打贏未來戰爭,不僅靠先進的武器裝備,更要靠官兵之間的凝聚力。隻有扎扎實實在知兵情、解兵憂中聚人氣、暖兵心,才能真正夯實基層建設的基礎,為部隊戰斗力建設添磚加瓦。(余睿喆、宋世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