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走開聯勤指揮員的轉型之路

——聯勤保障部隊某旅提升指揮能力建設新聞觀察

2025年03月26日08:46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某聯勤保障旅圍繞物資立體投送開展針對性訓練。黃湘全攝

某聯勤保障旅圍繞物資立體投送開展針對性訓練。黃湘全攝

2016年9月13日,中央軍委聯勤保障部隊成立大會在京舉行,習主席向聯勤保障部隊授予軍旗並致訓詞。

伴隨聯勤保障部隊成立,聯勤保障旅應運而生。新編制體制下,聯勤保障旅實現了力量結構、人員編成、裝備編配、要素編組的重塑與跨越。練兵場上,聯勤保障旅頻頻亮相,邁出堅實步伐。

不同於傳統作戰旅,聯勤保障部隊某旅按照“多能靈活、精干高效”的要求常態化離散配置,旅機關主要任務是作戰保障中的指揮控制能力建設,真正實現“為戰而建”。

從“單打獨斗”的應急保障到“全域聯動”的聯勤保障,新的使命任務對聯勤保障旅指揮機構提出了全新的備戰強能要求。

近年來,該旅緊盯科技之變、戰爭之變、對手之變,用改革創新精神不斷破解聯合保障指揮能力建設難題,走開了一條“思維革命—能力提升—戰法創新”的三位一體轉型之路。

思維破繭——

從“經驗依賴”到“數據賦能”,認知迭代刻不容緩

“在旅機關的日子,不怕點燈熬油,怕的是思維滯后,更怕上了戰場掉鏈子。”

從某部調任到聯勤保障旅,該旅軍事組李副組長還未到戰位就感受到來自“戰場”的緊張感——人還沒到位,他已經接到了幾波參訓通知,隨之而來的是“能力欠缺和經驗不足”的本領恐慌感。

回憶任職之初,總是繞不開幾次“走麥城”。

一次,旅隊受命參加跨區聯合實兵演習,各軍兵種部隊車輛裝備數據統計算法已更新,而旅裡沿用的卻是老辦法、老經驗,導致數據結果不統一,最終,裝備投送時間超出預定時間。

無獨有偶,那次實兵演習,導調組對該旅某保障模塊,下達“近半數兵力遇襲犧牲”的臨機導調課目,政治工作席掌握情況后,面對如此規模的“犧牲”數字慌了神:戰時撫恤優待工作如何組織?兵力補充如何落實?軍心士氣如何提振?

因預案想定不充分,該課目的處置應對被當場判定為:不合格。

接連的“挫折”,如同一塊塊巨石,重重地壓在旅機關人員的心頭,驅使他們從頭腦深處起底和反思。

“聯合作戰大背景下,聯合保障組織協調難、反應要求快、保障規模大、特殊需求多,對我們作戰保障中的指揮控制能力提出嚴峻考驗。”該旅領導坦言,“要解決新問題,就不能單純依賴經驗、照搬以往做法。”

“從‘經驗依賴’到‘數據賦能’,認知迭代刻不容緩。作戰數據承載著籌劃、決策、控制等方面大量信息,是實現‘保得好’的基礎。”痛定思痛,對該旅來說,統計、採集、更新、完善數據,用大數據說話、用大數據決策、用大數據保障,成為擺在面前亟待解決的現實課題。

一石激起千層浪。該旅從打通“數據動脈”破題,梳理匯總典型保障行動和通用數據採集、計算方法,與保障對象、保障依托單位進行逐一校准,實現數據信息實時融合,聯合響應速度大大提升。

針對戰時政治工作的新要求,他們劃分不同階段,按不同數量規模,細化特情處置流程,明確處理權限,將特情處置案例庫豐富拓展至160余項,政治工作質效得到優化。

“未來聯合保障帶來的挑戰是全方位的,我們思維更新的步伐不能停下,否則,‘保得好’就成了空談。”該旅領導告訴記者,戰場上“先到位、后收場、全程用”的職能定位,決定了他們必須強化“思想比行動先到戰場”的理念。

這些年,該旅想打仗之所需、急部隊之所急,結合實際動態調整旅機關和抽組單位“建、用、訓、管”具體職責,不斷完善齊抓共管、共育共建的運行機制,深入對接保障對象、掌握保障需求、科學抽組模塊,做到能分能合、視情用兵、靈活拆組,常態化組織專業強訓、能力精訓和協同聯訓,實戰實保能力得到加強。

淬火強能——

每一仗都是歷練的機會,迎難而上才能把“鐵拳”攥得更緊、打得更有力

新春伊始,該旅指揮訓練作業室燈火通明、一片繁忙。首長機關指揮作業訓練如火如荼,各專業保障席位圍繞典型保障行動按照預案開展流程推演、行動協同。

“油料保障行動,突發情況下備用手段不夠……”綜合計劃席結合歷年聯合演習負面問題清單,對保障行動推演過程進行講評。

火藥味十足的講評,成了指揮流程推演最緊張的環節,旨在幫助崗位調整后的相關業務參謀軍官快速轉換角色,填補保障行動設計籌劃上的漏洞。

那次推演結束后,參訓人員都捏著一把汗:“指揮作業壓力大、挑戰大,收獲也挺大……”從保障籌劃設計到調控部隊行動,從瞬時響應的機制到應對臨機情況的招法,大到方案擬制、小到隨車工具,他們力爭做到精准細致,有效保障行動“平戰”順暢轉換。

“深刻認識一線保障行動的復雜性,找准自身的差距不足,才能練強機動支援保障的‘中樞神經’。”該旅領導說,一批批“中軍帳”成員在實戰化訓練中拔節生長,保障行動指揮調度能力不斷提升。

近年來,從雪域高原到東海之濱,該旅融入體系練兵大平台,在一次次破解保障難題中謀戰法、補短板、求突破。

——為解決高原保障時效性問題,他們整合專業資源、精准調度保障,創新採取“定點派駐+巡回式保障”的保障方式,實現保障點位全覆蓋、保障行動全周期。

——著眼任務急需物資快速高效調撥,推開在預定地域倉庫預儲各類物資,完善一線自主協同保障、清單式保障等保障樣式,確保在支援保障中能夠就近就便快速保障。

——定期組織指揮所研戰研訓,各席位各專業領域人員圍繞保障行動指揮控制問題召開“諸葛亮會”,談體會、研對策。

深夜,推開軍事組賈參謀的辦公室,隻見鍵盤敲擊聲細碎如雨,桌上折角的文獻書籍畫滿紅線、紅圈……

面對力量類型多元、組訓難題多樣、保障需求多類等復雜問題,賈參謀和戰友們正逐個抽絲剝繭、攻關研究,為接下來的年度駐訓任務和聯演聯訓做好各項准備。

“戰場保障是‘大考卷’,我們是‘答題人’。”賈參謀這個比喻一語中的,在練強指揮控制能力這條路上,必須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中砥礪前行,每一仗都是歷練的機會,迎難而上才能把“鐵拳”攥得更緊、打得更有力。

戰法創新——

練兵備戰永遠是進行時,解決了舊問題,還要准備應對新問題

無人機在飛手操控下起飛,陸續為前線部隊投送補給和彈藥﹔智能無人車前出開展戰場消殺,返程時搭載傷員完成后送任務……

今年以來,該旅各專業分隊正在完成一項“統一任務”:組織觀看去年的保障任務錄像,復盤總結薄弱環節,針對性開展專攻精練。

隨著戰場節奏越來越快、點位部署越來越分散,傳統車送模式在時效性上存在短板,迫切需要向科技要保障力,助推戰場保障能力水漲船高。

該旅依托無人機、無人車等裝備創新“直送式”“蛙跳式”“混合式”等無人化運輸戰法保法,在無人運輸投送等方面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此外,他們引進遠程會診系統、兵棋推演系統等,以更先進的科技成果支撐戰場保障,推動保障力建設向質量效能型和科技密集型轉變。

“練兵備戰永遠是進行時,解決了舊問題,還要准備應對新問題。”該旅軍事組石組長對此有清醒的認識。

去年,檢查部隊演訓物資裝載情況時,他發現部隊運輸投送能力提升了,但物資裝載效率下降了,部分模塊還存在裝載運力不夠的問題。深入調查得知,無人化裝備的運載,不僅受物資體積大小影響,還有運輸條件限制等問題。

綜合分析利弊,石組長率先提出在“預”上做文章——

通過對物資的精准分類,在受領保障任務后,先期運輸部分通用類、消耗類物資器材,骨干裝備和物資器材隨隊機動。這個創新舉措,得到該旅黨委和基層分隊的一致認可。

后來經過深化拓展,該旅黨委研究提出“預判態勢、預置資源、預聯機制、預應決策”四位一體機動支援保障戰法,並結合實兵演練和課題研究不斷創新發展。

前不久,該旅依托某訓練基地開展專業保障行動訓練,某分隊接到前送急需血漿的指令后,從距離最近的站點發出一線救護所所需血漿,通過無人機挂載,快速飛向目標地域,有效提升了戰場保障效率。(昝旺、富有祥、賴瑜鴻)

(責編:彭曉玲、王瀟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