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貼作戰任務研究打仗

近日,某部在組織各級指揮員軍事集訓中,對每個單位擔負的作戰任務進一步進行明確,要求大家在研究打仗時必須緊貼作戰任務,聚焦矛盾問題,瞄准作戰對手,提高作戰問題研究的針對性、精准性。這樣的作戰問題研究,值得提倡。
“夫為將者,有勇不如有志,有志不如有學。”作戰任務是牽引軍事訓練的龍頭,是平時練兵備戰的大頭。能不能准確理解作戰任務,是考驗指揮員思維能力和作戰指揮素養的關鍵一環。能不能抓住作戰任務搞研究、常研究,把作戰任務研究深、研究透,檢驗的是一名指揮員的大局觀念、職業精神和打仗本領。
任何一名卓越的指揮員,其卓越才能無不是通過深入研究他的作戰任務而實現的。一名能打勝仗的軍人,必然是善於研究自己作戰任務的軍人。戰爭年代,我軍之所以能以弱勝強、以劣勝優,一個重要原因是各級特別是指揮員善於研究自己的作戰任務。比如,彭德懷同志打仗從來都是先把自己的主要任務和目的搞清楚,同時又把敵方的、我方的戰略和戰術問題研究得很細。陳賡同志也強調,搞清楚自己的任務,然后想著如何完成好任務,是指揮員必須時刻想著的事。
“是任務,而不是其他,決定一支部隊必須具備的能力。”不同軍兵種、不同戰略方向、不同類型部隊,擔負著不同的作戰任務。不同的部隊,作戰任務研究的內容也不同。下棋千古無重局。未來作戰從來不是歷史上哪場戰爭的翻版。對軍隊來說,作戰任務問題研究之風越濃,打贏未來戰爭的可能性就越大。言戰先研戰,勝戰必知戰。戰爭形態加速演變,作戰方式深刻嬗變,科技手段日新月異,軍事理論層出不窮,使命任務更加繁重。面對作戰方式深刻變革、作戰態勢瞬息萬變的現代戰場,指揮員隻有切實把准理解任務的著力點,關聯分析定位本級任務,逆向思考挖掘隱含任務,關注動態預想可能任務,全面廓清任務本質,才能下好作戰准備“先手棋”。
常言道,劈柴不照紋,累死劈柴人。木材有紋理,戰爭有機理。制勝機理是制勝密碼。現代戰爭的深刻變化,最根本體現在制勝機理的變化:信息優勢成為制勝的主導因素,整體聯動成為制勝的基本形式,精確釋能成為制勝的基本方式,體系破擊成為制勝的基本途徑。緊貼作戰任務研究打仗,必須把制勝機理搞清楚。如果不把制勝機理研究透,作戰任務研究中的程序和內容就會打滑、跑偏。靜下心來學、沉下心來鑽、狠下心來改,像解牛的庖丁一般,知道筋在何處、脈往哪走,何處走直刀、何處走偏刀,自然能做到“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余地矣”,順利完成作戰任務。
戰爭實踐告訴我們,作戰任務研究的大量工作,是在離開地圖之后展開的。每場戰斗每個人的具體任務搞清楚了,整個任務的完成才有保証。未來作戰是體系間的對抗。每一支作戰力量、每一個作戰單元、每一名官兵的作戰任務,都是整個作戰任務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隻有抓住每一個任務,抓嚴單兵單裝等基本作戰單元聯訓,抓實班排連營等基層分隊合練,尤其是下功夫破解新力量新領域的指揮協同、戰法運用、體系構建、綜合保障等難題,方能整合力量、聚合優勢、釋放效能。
作戰任務研究,需要“坐而論道”,也需要“華山論劍”。實踐出真知。不練一練,是不會知道研究成果成色的,是不會釋放裝備的科技含量的,是不會知道新訓法新戰法實際效果的,也是不會找到未來戰場准星的。“石以砥焉,化鈍為利。”一次實兵實彈對抗,勝過千百次紙上談兵。研究作戰任務時,多用演練研練,把作戰形態設“像”,把作戰環境設“真”,把作戰行動設“實”,把作戰理論用“活”,方能在“准戰場”上研出勝敵之策、之招、之能。(陳學梅)
(作者單位:空軍工程大學)
來源:解放軍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