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菲“雷霆對抗”聯演攪動地區安全局勢

4月18日,美國和菲律賓開展的“雷霆對抗2025”聯合軍演落幕。此次聯演由美國太平洋空軍主導,日本、澳大利亞等國首次以觀察員身份參與,演習地點在菲北端的呂宋島。這不僅是美菲軍事同盟關系深化的重要體現,同時也進一步推動日澳等美國盟友介入地區局勢,引發國際社會高度關注。
此次美菲聯合軍演旨在加強作戰協調和提升“戰略威懾”,主要內容是戰斗機戰術演練,包括模擬攔截敵機、擊沉退役軍艦等實戰化演練。參演兵力方面,美太平洋空軍派出250名軍事人員和12架F-16戰斗機﹔菲空軍則派出729名軍事人員及9架戰機,包括FA-50PH戰斗機、A-29B“超級巨嘴鳥”輕型攻擊機和S-76直升機等。
美菲“雷霆對抗”聯合軍演的歷史可追溯至冷戰時期。1976年,美菲在位於菲律賓的克拉克空軍基地首次舉行“雷霆對抗”聯合軍演,以強化美菲空中協同作戰能力。1992年,因“美菲軍事基地協定”終止及皮納圖博火山爆發摧毀克拉克空軍基地,“雷霆對抗”聯合軍演移至阿拉斯加舉行。
2022年,隨著馬科斯當選菲律賓總統,菲政府大幅調整外交政策,從“平衡外交”轉向強化與美國的軍事合作,並批准美軍使用9處軍事基地。美菲“雷霆對抗”聯合軍演也在2023年正式重啟,並升級為年度機制,成為兩國軍事同盟深化的重要標志,以及美國重塑印太安全架構的關鍵一環。
今年舉行“雷霆對抗”聯合軍演,美方目的依然是通過軍事捆綁強化盟伴體系,維持地區戰略優勢。一方面,美國試圖通過聯演強化“印太戰略”前沿部署,鞏固“第一島鏈”關鍵支點。演習選址在呂宋島,這不僅為美軍介入地區局勢提供了跳板,同時與此前美在菲新增的軍事基地形成聯動,通過部署“堤豐”中程導彈系統,與巴拉望島的高機動火箭炮形成呼應態勢,構建所謂“雙線威懾”能力。
另一方面,美國試圖借機推動盟伴體系升級,塑造區域安全架構。此次演習首次引入日澳等國作為觀察員參與。演習結束后,部分參演人員、裝備將直接加入4月21日開始的2025年度“肩並肩”聯合軍演,標志著美菲軍事合作從單一軍種協作向全域聯合作戰轉型。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務院近期批准向菲出售F-16戰斗機,盡管交易尚處談判階段,但一旦落實,菲空中作戰能力將大幅提升。而美將以此強化菲對美制裝備的依賴,使其進一步成為美在印太地區的“橋頭堡”。
對於菲律賓而言,與美國加強軍事合作無異於與虎謀皮,勢必會一步步淪為美攪動地緣格局的棋子。同時,美菲軍事合作深化也在動搖東盟“中心地位”。東盟一些國家已對域外勢力干預地區安全問題表示擔憂,菲律賓的“選邊站”策略或導致東盟內部裂痕擴大。
(作者單位:軍事科學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