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大規模軍演計劃引關注

近日,德國國防部宣布,計劃於今年下半年舉行一場大規模演習,模擬歐洲遭遇外部侵略時,德國國防軍實施后勤支援保障。有評論指出,在啟動首個海外永久性基地、倡議“歐洲核共享”及投入專項防務資金等舉措后,德國籌備此次軍演,意在推進防務戰略轉型。
此次演習代號為“紅色風暴”,計劃於9月25日至27日晝夜不間斷舉行,地點設定在德國北部港口城市漢堡。演習背景假設北約與對手國軍事集團在歐洲東翼爆發沖突,德國承擔大規模兵力、物資前送等任務,德國海外駐軍在前沿展開抵抗行動。
演習中,德國國防軍將同步開展指揮所演練和實兵演練兩部分內容。
指揮所演練部分聚焦危機快速反應、盟友間協調聯絡機制有效運作,以及國內后勤資源整合利用。其間,駐烏爾姆北約聯合支持與保障指揮部將進入“戰時狀態”,協調德國、羅馬尼亞、瑞典和捷克等國,開通海、陸、空兵力和物資投送渠道。
實兵演練部分主要演練依托海上樞紐向東歐地區運送盟軍部隊,並新建多處地下彈藥庫和容納逾10萬人的戰俘營。德國政府將動員大型船舶公司參與軍事運輸,充分發揮民用運輸能力。
演習還設置港口遭襲、防空作戰、民眾后撤、醫療救護等課目,以檢驗軍地雙方的后勤保障能力。位於德國港口城市羅斯托克的北約波羅的海特遣部隊指揮部、駐立陶宛德國陸軍第45裝甲旅,將演練對海上和陸上關鍵交通線進行防護。
德國國防部長皮斯托裡烏斯表示,“紅色風暴”演習是一場國家級、全軍規模的后勤演習,將全面檢驗戰爭支援、國民動員能力。外媒稱,德國國防部可能借籌備演習的機會擴充軍備,以逐步實現防務戰略向進取型轉變。
4月1日,德國駐立陶宛軍事基地正式投入使用,成為冷戰后德國國防軍首個海外永久性基地。目前,該基地僅部署150名人員,德國國防軍的目標是將該基地規模擴充至可容納5000人。外媒稱,演習期間,德國國防軍將派遣作戰小隊進駐此基地,以在今年內實現基地人員突破500人的初步計劃。
同時,德國軍工企業轉向戰時軍工生產模式,大眾、保時捷等民用汽車制造商表示參與軍工生產意願,與萊茵金屬等軍工企業洽談合作生產坦克等裝甲戰車相關事宜。報道稱,演習可能為上述企業“民轉軍”進一步提供契機。
此外,近期,德國先后與法國、意大利、印度等國圍繞歐洲新一代陸戰車項目、“台風”戰斗機迭代升級,以及常規潛艇出口展開磋商,並宣布年內向東歐戰場輸送50萬發炮彈,意圖通過“軍火外交”擴大軍事影響力。
針對“紅色風暴”演習計劃及近期德國活躍的軍事行動,各界提出質疑。
德國國防軍內部反對意見認為,僅用3天時間來檢驗和展示后勤支援保障能力是形式主義,且演習計劃過於理想化,數十萬人員和裝甲車輛投向哪些地域、后續如何保障存在諸多不確定性,對未來戰爭參考價值有限。
德國媒體稱,德國國內民眾反戰情緒較高,新政府上台不久就計劃舉行大規模演習,既耗費人力物力財力,又可能加劇地區緊張局勢,增加戰爭風險。德國選擇黨、自民黨等在野黨認為,相關舉措是“不切實際的軍備擴張規劃”,將導致德國財政狀況惡化,公共債務大幅上升。
在歐洲內部,法國、波蘭、意大利等國持“觀望”態度。此前,德國期望在歐盟或北約框架下組織此類軍演,但上述國家參與熱情不高。評論稱,隨著右翼思潮興起,歐洲內部離心傾向加劇,德國意圖主導歐洲防務事務的想法,引發其他國家警惕與不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