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下載學習”到“上傳分享”
——北部戰區海軍某大隊某保障隊使用全軍軍事職業教育平台的一段經歷

某保障隊官兵正在錄制微課。於冬智攝
對於一個新組建的單位來說,如何通過自主抓建快速提升戰斗力?
很多一線帶兵人都有自己的思路舉措。但北部戰區海軍某大隊某保障隊干部魏天宇的回答,有些出乎意料:“用好軍事職業教育平台!”
5年前,一紙命令,魏天宇打起背囊,來到該保障隊任職。從組織干事到軍事主官,還沒來得及體驗身份轉變帶來的新鮮感,他就感受到了巨大壓力。當時,這個保障隊調整組建不久,官兵來自不同單位,所學專業五花八門,從事過艦船裝備維修保障相關工作的更是屈指可數。
新單位、新任務,人才少、教材缺,如何讓官兵盡快掌握專業技能,推動單位全面建設盡快步入正軌?擺在魏天宇等隊干部面前的,是一道頗為棘手的難題。
如今,這個幾乎從零起步的保障隊,不僅已經具備裝備維修保障能力,完成多項重要保障任務,還取得了攻關修理項目破百、年度自修工程破百的好成績。
短短幾年,為何有如此大的變化?
“為加快人才培養,早日形成戰斗力,我們嘗試了很多辦法,走過不少彎路。”有一件事,讓魏天宇至今記憶深刻。
一天,聽說廠家技術人員將要上艦維修某型裝備,隊干部立即請示上級同意,帶領官兵前往現地跟學。
然而,觀摩廠家技術人員嫻熟而復雜的操作后,一些官兵直呼:“這活兒咱干不了!”這讓魏天宇意識到,掌握裝備維修保障方法,必須先從學習理論入手打牢專業基礎,沒有捷徑可走。
其實,在保障隊成立之初,上級考慮到人才短缺的實際,按照通常做法,選派一批軍士到軍隊院校、裝備廠家學習培訓,並利用軍艦檢修等時機,邀請廠家技術人員給保障隊官兵授課。
“等著上級安排送學、依靠廠家來隊培訓,遠水解不了近渴。”保障隊黨支部一班人分析認為,必須想方設法縮短官兵專業能力生成周期。隨著討論的深入,他們達成共識:與其被動等待,不如主動出擊,充分依靠自身力量攻堅克難。
然而,武器裝備資料晦澀難懂,官兵們學起來非常吃力。一天,魏天宇發現,一些軍隊院校在全軍軍事職業教育平台上傳的理論課程與保障隊專業密切相關,而且講得深入淺出,就像為他們量身定制的一樣。
從此,該保障隊與軍事職業教育平台結下不解之緣,大家一有空閑,就登錄平台下載相關課程,展開系統的理論學習。
有了專業知識“打底”,官兵們很快進入實操階段。然而,新的問題隨之而來:缺少實裝操作分解教學視頻。他們第一時間想到了軍事職業教育平台,於是趕緊上線搜索,結果一無所獲。
“發動官兵自己拍攝。”這時,魏天宇萌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黨支部經過研究討論,認為此法可行。於是,他們利用隨艦出海、跟學跟訓等時機,將廠家技術人員的維修排障過程錄制下來,再根據現實需要進行模仿復刻,剪輯成微課。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魏天宇告訴筆者,這些微課解了他們的燃眉之急,正是通過這種方式,官兵們找到了很多關於訓練和保障難題的破解之法。
據統計,從2022年起的3年時間裡,該保障隊已經錄制了75節涉及艦船裝備維修排障的微課。這些微課,除了供官兵平時學習訓練使用,還被他們上傳到軍事職業教育平台。“其中有65節微課通過了各級審核,全軍官兵都能看到。”魏天宇言語間帶著幾分自豪。
“自給自足尚且不易,為何還要主動分享?”筆者不禁追問。
“微課上傳到平台后,要經過層層審核把關,這樣就可以借助‘外腦’檢驗官兵摸索的教學內容和操作方法是否正確。如果閉門造車,有些錯誤可能永遠不會被發現。”魏天宇解釋道。
當然,除此之外,魏天宇還有另外的考量,希望借此實現教學資源共享:“保障隊這些年一直受益於全軍官兵的智慧,是時候‘投桃報李’了。如果每個單位都這麼想,軍事職業教育平台就會不斷發展壯大,大家也將因此獲益更多。”
登錄該保障隊軍事職業教育平台管理后台,一組數字躍然眼前——65節微課,5000余人次觀看學習,千余條互動評論……魏天宇說,只要能給廣大戰友提供一些幫助,他們這麼做就是值得的。
涓涓細流,匯成大海。5年來,這個保障隊從軍事職業教育平台的海洋裡源源不斷地汲取知識養料,蹚出了一條有助於官兵快速成長、部隊戰斗力加速提升的新路子。(岳騰遠、王垣鑌、付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