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雷達站的轉型足跡

夕陽下,空軍雷達兵堅守戰位。周瀟玉攝
一塊昆侖石,見証生命禁區裡的“攀登”——
只要關乎戰斗力,再難的路也要開辟出來
春暖花開,西部戰區空軍雷達某旅“昆侖山上好四站”榮譽室翻新工作也提上日程。
“從山上背回來的這塊昆侖石,這次一定要擺進展櫃”“任務分隊在新雷達陣地的合影也要上牆”……該站黃指導員發動官兵集思廣益,尋找相關圖片資料和實物,為新榮譽室增輝。
一塊普通的昆侖石,為何在這群雷達兵眼裡如此“金貴”?這還要從那次任務說起。
風漸起,油機轟鳴,一隊軍車正在喀喇昆侖山間蜿蜒行駛。一路上,李站長反復研究任務背景和上級要求,表情愈加凝重。幾天前,他剛剛受領任務,帶領雷達站一隊精銳骨干出征高原。
此前,全旅各站點之間機動輪換已成常態。然而,他這次帶領任務分隊從駐地出發,到陌生地域遂行機動任務,面對的挑戰更多:陣地環境、戰場通信情況都很陌生。
“戰爭不可能總在熟悉的戰場打響,雷達兵也不能囿於‘一方水土’。”出征前,該旅領導在軍事訓練會上明確指出,要讓雷達“活”起來,雷達兵就必須“動”起來,哪裡有威脅,哪裡有需要,就要能機動到哪裡。
開展適應性訓練、通過准入能力考核、完成陣地勘探……盡管充分准備、提前預想,許多情況還是令人始料未及。
喀喇昆侖,凍土如磐。抵達任務地域后,李站長迅速帶領官兵為雷達陣地開展工事挖掘工作。大家掄起鍬鎬鑿向地面,冰碴混著火星四濺,號子聲此起彼伏。
從大漠邊陲到高原雪山,海拔陡升。沒過多久,便有戰士因高原反應,蹲在地上喘著粗氣。李站長把大家召集在一起,捧起望遠鏡,指向對面的山腰:“看,那就是我們‘昆侖山上好四站’的舊址。”
陡峭的山壁上,被硬生生“摳”出一塊平坦的空地。60多年前,雷達兵前輩們在缺衣少食的情況下,靠肩扛手抬,在生命禁區開山裂石,筑起了守望西部空天的“雲端哨所”。1964年9月,這個雷達站被空軍授予“昆侖山上好四站”榮譽稱號。
“人定勝天的戰斗精神,鋪就了我們‘昆侖山上好四站’的來時路。現在,咱們有了新型裝備,更要有信心和底氣完成任務!”李站長說。
裝備調平,雷達起豎,官兵斗志滿滿,順利完成裝備展開,投入戰備任務。
不久,新的難題接踵而來。一次演訓任務中,搜索雷達車內,操縱員史孟璽第一時間發現來襲“敵”機。
李站長果斷下令“對目標進行跟蹤監視”。誰知,狡猾的對手高度驟降,並進行機動變向。
此時,無論操縱員如何切換搜索模式,熒屏內都不見目標蹤影,無法為指揮所提供空情信息……
失利之后,官兵們展開熱烈討論,大家一致認為:目前雷達陣地雖海拔較高,視野開闊,但受地形影響,依舊存在盲區。
“盲區雖小,對戰斗力來說卻是致命的。”李站長與雷達技師陳建經過勘探研判后認為,如果進一步提升陣地海拔高度,雷達探測效果將大幅增強。
然而,陣地向山頂推進,必須通過一段“斷腸路”。山路僅容一人通行,一側是絕壁,另一側是懸崖,想要在此開鑿出供車輛行駛的路面,困難重重,風險極大。怎麼辦?戰勤研究會上,臨時黨支部成員陷入兩難。
“如果片面追求萬無一失卻脫離了戰斗力這個唯一的標准,一切等於零。”李站長一席話點燃了官兵的信心斗志。
帳篷外,戰士們攥著請戰書等待號令。一級上士郭威代表大家說出了心裡話:“沒有走不通的路,修路我要求第一個上!”
任務分隊將提議呈報上級,旅黨委意見高度一致:只要關乎戰斗力,再難的路也要開辟出來,必須全力保障任務分隊科學施工。
於是,官兵們做好安全措施,操作工程設備,逐段開拓路面﹔旅機關多方協調大型器械,輔助分析最優開鑿路徑……
開山裂石過程中,不知誰發現一塊足球大小的昆侖石,上面有一片美麗的紋路,便特意留作紀念。
跨不過去,千難萬險﹔跨過去,別有洞天。裝備車輛最終越過山巔,雷達順利部署展開。為了驗証新課題,他們充分開發新型雷達的功能,既保証了雷達最佳探測效果,又確保了極端條件下雷達的作戰能力。
后續任務中,分隊各專業官兵結合任務實際需求,積極開展小創造、小革新,不斷挖掘裝備潛力,持續完善作戰場景,形成一系列經驗成果。
站在山頂雷達陣地遠眺,雲從身旁飄過,山在腳下綿延,這是雷達兵心中最美的風景。此刻,這群雷達兵,比喀喇昆侖還要“巍峨”……
一組老照片,啟發官兵們抗壓求變——
越是艱難時,越要把如山責任扛起來
大漠邊陲,雷達站營院裡的葡萄藤枝越發粗壯,旅半年考核如期而至。
一直以來,這個雷達站的軍事訓練水平走在全旅前列,考核比武經常摘金奪銀。現在,黃指導員卻滿面愁容。
原來,李站長和全站一多半精銳骨干力量上山遂行機動任務。站裡日常戰備值班任務依舊繁重,人員數量卻銳減,留守的骨干少,工作經驗也不夠豐富……
年輕骨干李繼福找到黃指導員說:“之前,有老班長們頂在前面,自己感覺不到太多壓力﹔現在,我第一次扛起擔子,總覺得沒底。”
果不其然,這次半年考核,該站遭遇“滑鐵盧”,成績下滑嚴重,戰士們個個垂頭喪氣,感覺愧對外出執行機動任務的戰友們,黃指導員更是自責不已。
裝著沉重的心事,黃指導員向上級求教。一位旅領導的話語重心長:“越是艱難時,越要把如山責任扛起來。現在,是考驗你這個基層主官本事的時候了。”
訓練間隙,黃指導員走進站榮譽室,“昆侖山上好四站”組建之初的一組老照片映入眼帘,給他提供了思路——
當時,部隊剛剛組建,作戰經驗不足,成熟骨干較少。前輩們一邊艱難摸索,一邊向兄弟單位求教,在短時間內便形成戰斗力。
“現在,機動任務中的人員不便打擾。我們能否邀請兄弟雷達站的行家能手們為大家教學幫帶?”黃指導員想。
那天,李繼福剛值完班回到雷達方艙休息室,便接到一個軍線電話,電話那頭竟是聞名全旅的“金牌操縱員”戴欽欣。
兄弟雷達站的二級上士戴欽欣,年年在比武競賽中名列前茅。戴班長為何突然點名找自己?李繼福一時又驚又喜。
一場“隔空教學”就此展開。從如何高效判定目標性質,到組訓教學中遇到“疑難雜症”怎樣解決,戴班長事無巨細向李繼福娓娓道來,還叮囑他每天一有空就“連線”,課后一定要抽時間練習。
那段時間,在黃指導員的協調下,這樣的“隔空教學”電話在油機班、操縱班不時響起,來自全旅各站、各專業領域的技術大拿們,紛紛傾囊相授。
創造良好環境只是基礎,激起大家的拼搏血性才是關鍵。為此,黃指導員定期組織官兵展開“訓練小考核”和“學習交流會”。漸漸地,一些新骨干的部分課目成績,甚至超越了此前老骨干創下的紀錄。
下士李相博在交流會上坦言:“比我強的班長都去執行機動任務了,逼著我必須提升能力,扛起重擔。”
對標實戰要求,黃指導員帶領官兵動態推演空情變化,不斷調整訓練計劃。“無條件、無背景的強化訓練,有助於解除‘眼界’的限制,真正提升應對本領。”他說。
經過半年的沉澱積累,留守官兵大都成長為各專業的“精兵強將”,具備了獨當一面的能力。
雷達站參加年終考核前幾天,出征大半年的任務分隊終於歸建。但這次,任務分隊官兵正處於休整期,留守官兵主動“擔綱”年終考核。
令人欣慰的是,留守官兵在年終考核中表現優異,一舉奪得第一名。旅黨委評價他們是“真金不怕火煉”。
借力“他山之石”加快骨干培養,巧用外壓激發官兵動力加速奮進,黃指導員和留守官兵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一幅練兵新圖景,激發轉型“群效應”——
全面加強練兵備戰,每個戰位都有“推背感”
在機動任務總結會上,李站長又搬出那塊昆侖石。他說:“機動訓練,並不是換個地方‘守山頭’,而是意味著空情質量標准更高、嵌入作戰鏈條更緊密。”
任務期間,他們邊試邊訓,進一步掌握了輔助目標搜索發現方法,探索物資“模塊化”存放,完善了針對不同區域、機型的搜索發現策略,在陌生條件下應急應戰能力顯著提升。
返回駐地,老技師郭威第一時間跑進方艙。看到年輕的指令標記員李浩恆,記錄航跡更加准確高效,還能夠兼顧報務崗位,郭威欣慰地笑了。
人員“分兵”,反而加速了人才隊伍成長。從專崗專責到一專多能,雷達站更多年輕官兵在本職崗位深鑽細研,對其他領域也更加熟悉。
一個雷達站,兵分兩路,任務不同,卻共同立起當代“昆侖山上好四站”官兵謀打贏、練打贏的好樣子。
一站兩地的練兵備戰新圖景,背后是該旅轉型之路的嶄新探索。今年以來,該旅因勢利導,全員開展平原點位機動轉移訓練,按照“原地分組—模塊編組—全要素合成”的步驟,逐步增強機動能力。
情報分析技師、二級軍士長王淘是一名有著20多年兵齡的老骨干。剛入伍時,他學歷並不高。為了讓手中裝備盡快形成戰斗力,他和戰友只能沒日沒夜加班學習訓練。當時,裝備的最遠探測距離、最優操作流程,都是他們邊戰斗、邊實踐摸索出來的。
部隊列裝新雷達那天,老兵王淘興奮得徹夜難眠。很快,他帶著年輕骨干集智攻關,短時間內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組訓新辦法。
這次,王淘跟隨任務分隊走上高原,對手中裝備又有了新的理解:“機動作戰對快反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那些與新作戰理念相違背的做法必須簡化掉。”
王淘與戰友們創新“輕量化”戰斗班組,為極端條件下單元作戰提供更優解﹔驗証電站遠程供電模式,為實現新戰法創造了充分條件﹔進一步優化裝備參數,實現更早發現目標,留有充足時間分析判斷。
“人在陣地在,人在天線轉,人在情報通。”人,是雷達兵完成任務最核心的要素。該旅許多兄弟雷達站的官兵曾鼎力支持過黃指導員的“他山之石”計劃,也目睹了“昆侖山上好四站”官兵如何頂住壓力、突破極限的奮斗過程。
“軍事訓練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隻有主動抗壓,才能倒逼自己突破原有的‘舒適區’,激發內在創新活力。”舉一反三,各雷達站官兵積極作為,練兵備戰有了“群效應”。
某演訓任務中,某雷達站高指導員主動請纓,要求挑“重擔”。旅黨委批准他們的申請后,他帶領黨支部一班人研究新問題,開拓新思路,不斷精簡優化雷達站指揮戰斗流程……
一次對抗中,空中多型戰機激烈對抗,操縱員緊盯屏幕上一個個光點。突然出現一片“雪花”,受“敵”電磁干擾,雷達丟失了目標。
“採取反干擾措施。”該雷達站值班指揮員根據當面“敵”情,及時下達處置口令,裝備恢復正常,再次鎖定目標。
“全面加強練兵備戰,每個戰位都有‘推背感’。”該旅一名參謀介紹,面對轉型新要求,該旅機關不斷優化訓練體系框架,更新作戰能力指標,深化裝備全功能使用、全效能發揮、全狀態管控,“一站一案”完善雷達陣地防護,為任務分隊提供堅強支撐,全旅戰斗力正在邁上新台階。
4月的一天,黃指導員撥通了曾在“昆侖山上好四站”服役的老班長肖永姬的電話:“老班長,馬上就到咱空軍雷達兵成立75周年紀念日了,我們想聽您講講當年的奮斗故事,也和您分享一下咱們雷達站的轉型足跡!”
電話那頭,老班長的聲音喜悅而豪邁:“好啊,這故事還得從昆侖山上講起……”(馮恩實 李建文 魯泰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