旨在構建多樣化無人作戰能力——
無人作戰編組方式持續演進

編者按 隨著對無人作戰力量戰略價值的深度挖掘、智能化技術的持續突破,以及聯合作戰需求的迭代升級,無人作戰編組方式正經歷著從強基拓維到深度耦合、從體系重構到自主作戰的階段性跨越。深入探究無人作戰編組方式及其演進路徑,對於在智能化戰爭轉型中搶佔力量架構設計先機、掌握未來作戰規則定義權,具有重要意義。
在無人作戰編組方式演進過程中,呈現出加強式編組、融入式編組、集成式編組和族群式編組4種典型方式。這一演進過程既體現著無人作戰要素從嵌入傳統力量體系實現能力補強,到與有人力量深度融合釋放倍增效能,再到系統集成引領聯合作戰體系重構,最終到依托群體智能實現體系整體躍升的遞進邏輯,更折射出作戰力量由效能疊加向體系質變的發展規律。
強基拓維——
加強式編組實現在傳統有人作戰力量結構基礎上的效能提升
加強式編組,是在既有有人作戰力量基本結構基礎上,依據多樣化、精細化任務需求,有針對性地額外加強無人作戰平台,從而實現作戰單元綜合作戰能力躍升的編組方式。這種編組方式是在保留有人作戰單元主體結構基礎上,充分利用無人作戰平台不怕損毀、不受人的生理和心理限制等獨特優勢,使其能夠執行那些有人作戰力量難以勝任或在效率上顯著優於有人作戰力量的任務,從而增強整個作戰體系在特定領域或任務中的效能。加強式編組具有以下特點優勢:
基於原有架構疊加作戰效能。加強式編組聚焦既有作戰體系基礎“加成”,通過無人作戰力量優化編配實現能力提升。如外軍曾進行實驗,將4部地面機器人編配到由14輛坦克等組成的作戰分隊,結果顯示地面機器人的加入顯著增強了分隊早期戰場感知與對抗性接觸作戰能力,並使戰場救治和呼喚友鄰支援更加高效。
基於平台特點突破作戰瓶頸。無人作戰力量憑借其不懼毀傷等特性,可以有效突破有人作戰力量在特定任務中的局限。2015年12月敘利亞戰爭中,俄軍在圍攻“伊斯蘭國”武裝分子據守的754.5高地時,首次投入地面戰斗機器人進行攻堅作戰,以6部“平台-M”履帶式機器人、4部“暗語”輪式機器人支援敘利亞政府軍開展進攻並佔領陣地,既發揮了重型裝甲的火力壓制優勢,又通過無人平台承擔了高危環境任務。
基於任務需求拓展作戰空間。當前,聯合作戰向深海、極地等全域多維空間拓展,無人作戰系統突破人類生理與心理極限,展現出精准適應極端環境的獨特優勢。無人作戰平台的運用,不僅將作戰空間向傳統人力難以觸及的極限領域延伸,更通過無人單元的前置部署構建起風險緩沖帶,減少作戰人員在危險環境中的暴露風險。
深度耦合——
融入式編組推動無人與有人作戰力量協同配合邁向新高度
融入式編組,是指以有人作戰力量為主導,將無人作戰力量全域全鏈路嵌入聯合作戰體系,並與有人作戰力量形成有機統一的戰斗實體的編組方式。這種編組方式注重無人與有人作戰力量的深度融合與無縫銜接,在作戰過程中實現了二者的相互配合、優勢互補。通過信息共享和行動協同,二者共同完成作戰任務,全方位提升聯合作戰體系的整體效能。融入式編組的特點優勢表現為:
打破信息壁壘。融入式編組注重打破不同系統、平台之間的信息孤島,實現有人與無人作戰力量之間的高效信息流通和共享。如近年來,外軍成功測試了無人機與有人戰斗機的協同編組模式。通過編組,無人機能夠將所獲情報信息實時回傳給有人機,有人機飛行員可根據戰場態勢直接指揮無人機,這種雙向信息流不僅消弭了作戰單元間的信息壁壘,更催生出人機協同能力。
強化體系韌性。由於聯合作戰體系各作戰單元和功能節點中全面嵌入無人作戰力量,當其部分節點遭受損失時,無人作戰力量可迅速填補受損單元,有效維持作戰體系的穩定運行,增強抗打擊能力。
創新協作模式。融入式編組以有人作戰力量的戰略決策為中心,以無人作戰系統的智能技術為輔助,構建了“謀略主導+技術賦能”的深度融合機制。通過交互,有人作戰力量憑借其豐富實戰經驗和戰略思維能力,在謀略層面對整體行動進行規劃和指導﹔而無人作戰力量則依托其高效信息處理能力和精准執行能力,在具體戰術層面提供有力支撐,進而實現二者共同成長和互促共進。
體系重構——
集成式編組引領未來聯合作戰向更高層次發展
集成式編組,是指以無人作戰力量為骨干,將有人作戰力量分散並融入聯合作戰各個單元和環節的一種編組方式。這種編組方式是聯合作戰由“有人為主”向“無人為主”轉變的體系架構重塑,是智能化戰爭形態下“人機共生”作戰模式的雛形。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無人作戰體系正從工具化平台進化為具備人機協同認知、戰術思辨推理能力的智能體。同時基於無人作戰平台的通用化發展和功能載荷的模塊化設計,各類無人作戰單元正逐漸成為邊界清晰、耦合緊密且動態可重構的集成化體系。集成式編組的特點優勢表現為:
智能化決策深度賦能。無人作戰體系依托智能算法與數據庫可構建起自主決策中樞,在人工智能技術支撐下能夠深度挖掘戰場信息資源並生成最優行動方案。
全域互聯的作戰網絡。無人作戰系統通常由情報鏈路、測控鏈路、通信鏈路等構成,這些鏈路相互交織,形成了四通八達的信息“高速網絡”,為聯合作戰體系內的信息無縫銜接和高效流轉提供了保証。此外,以無人作戰體系為支撐的新型聯合作戰架構,可有效突破傳統作戰力量之間的界限與壁壘,構建起全域互聯的作戰體系。
模塊化助力戰術突襲。無人作戰力量具有“即插即用”的平台優勢,其可以根據不同任務需求,靈活調整功能模塊組合和配置方式,達成戰術突襲的目的。得益於模塊集成,作戰編組可減少冗余、壓縮體積,提升機動部署能力。同時,“即插即用”帶來的快速重組能力,使作戰編組能夠在不暴露意圖的情況下迅速增添新的作戰功能。如無人平台攜帶偵察設備執行戰場監視和目標定位任務時,若遭遇對方火力威脅,可立即更換為電磁干擾模式,破壞目標的指揮控制能力。
自主作戰——
族群式編組開創完全獨立於有人作戰力量的作戰新方式
族群式編組,是指將無人作戰力量以集群形式,進行自組織的編組方法。這種編組方式通過“蜂群—狼群—鯊群”等多域協同架構,深度融合群體智能、分布式決策與動態任務規劃技術,在無人介入場景下形成完全自主化的作戰體系。它突破了傳統作戰力量運用邊界,使無人作戰力量具備環境感知、自適應重構、自主決策等能力,成為實施智能化作戰的重要力量。族群式編組具有以下特點優勢:
自主並行。無人作戰系統通常搭載了先進深度學習算法,能夠實時感知戰場態勢並進行動態分析,在復雜多變環境中實現精准目標識別、任務規劃與行動協同。通過集群式自主決策機制,無人作戰力量能夠獨立完成從目標搜索、威脅評估到作戰策略制定的完整流程,從而減少對外部指令的依賴,顯著提升響應速度和執行效率。
規模化運用。規模化運用將會帶來生產成本和運用成本的相對降低。通過族群式編組可實現對目標區域的大范圍覆蓋和高強度打擊,使得對方難以攔截,同時提升其對抗成本。此外,這種規模化的協同運用,還能顯著提升作戰體系的抗干擾能力和任務彈性,確保部分平台受損后,整體任務順利進行。
群體智能涌現。依托智能協同,可實現無人作戰力量的系統集成,在動態復雜戰場環境中突破傳統線性疊加限制,形成指數級效能躍升。這種編組方式,使各無人作戰單元之間實現深度協作與智能交互,涌現出一系列復雜協同攻擊策略和高效防御機制等新的行為模式,從而為未來戰爭奪取制智權提供支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