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軍地打造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平台助力青少年國防教育——
上線“百校千館” 拓展“紅色課堂”

仲夏時節,荊楚大地萬物蔥蘢。
武漢市黃陂區蔡家榨街道“蔡以忱陳列室”內書聲琅琅。來自黃陂二中的學生們圍站在革命先驅蔡以忱雕像前,觸摸他少年時讀書的木桌,誦讀“一塵不染”家訓手稿。“這個小皮箱,見証了蔡以忱為革命奔波的日日夜夜……”聆聽講解,一張張稚嫩的臉龐流露出庄重的神情。這是湖北省軍地依托“百校千館”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平台,推動國防教育走深走實的一幕。
酒香也怕巷子深。湖北省坐擁130余所高校、數百家展館,思政課資源富足、紅色家底豐厚。但如何推介好、使用好、管理好,充分釋放教育效能,卻是一道難題。正如黃岡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田洪光所言:“我們學校建有‘紅色名人館’思政課教學中心,但社會知名度不高。而有的中小學校想拓展教育課堂、豐富教育內容,卻因找不到合適的教育資源而苦惱。”
為有效打通教育需求側與供給側間的壁壘,湖北省軍地整合全省高校、場館和課程資源,涵蓋愛國主義教育、國防教育、科研科普、藝術文化等領域,打造“線上預約+線下體驗+雲上課堂”三位一體的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平台——“百校千館”。自2023年12月上線以來,280余萬人次通過平台一鍵預約,逛展館、受教育。“‘百校千館’作為湖北省開展大思政課的創新實踐,也承載著重要的國防教育功能。”湖北省軍區機關某局領導介紹,他們協調27家國防教育場館、75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入駐平台,推薦《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等優質課程上線雲端,助力擴容“紅色矩陣”,豐富青少年國防教育課堂。
“‘紅色名人館’入駐平台后,中小學校教師團隊、黨政機關單位人員和其他社會人士爭相預約參觀。”田洪光說。
“六一”前夕,黃岡市黃州小天使幼兒園通過平台預約,組織30余名萌娃走進“紅色名人館”。孩子們踮腳圍在紅船模型旁,好奇地打量展櫃裡的軍號、草鞋、軍服、水壺,聆聽大學生講解員演唱《閃閃的紅星》,小手揮動著國旗……“幼兒教育是人生的起點教育,是培根鑄魂的基礎工程。雖然孩子們現在還處於懵懂階段,但我相信,今天在他們心中播下的熱愛國家、關心國防的種子,未來一定可以結出獻身國防、報效祖國的果實。”田洪光感慨道。
“滿腔熱血,我中華少年勇敢不后退……”鄂州職業大學思政基地入駐平台后首次迎來小學生參觀團。來自鄂州市蓮花小學的53名學生在“國士無雙”展區駐足,詳細了解鄧稼先、黃旭華、錢學森等“中國脊梁”的崇高事跡,輕聲哼唱歌曲《半生雪》(學生版)。“通過實地參觀、講故事等多種形式,提升學生們的體驗度和參與感,讓教育更具吸引力。”鄂州職業大學思政課教師張丹說。
在“百校千館”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平台牽引下,越來越多的場館創新呈現方式、豐富實踐活動,助力青少年國防教育。
湖北經濟學院錢幣博物館開展紅領巾講解員研學培訓,武漢市江夏區藏龍第二小學和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附屬學校多名學生在博物館專業人員指導下,學習紅色錢幣文化和講解技巧,並在博物館內實地講解﹔武漢抗戰紀念館開展“英雄城市的抗戰記憶”感悟交流活動,不少學校組織學生參與,在聆聽歷史、共憶先烈、感悟精神中強化學生國防意識……“當孩子從一名旁觀者變成國防教育的傳播者,那國防教育便有了生命力。”武漢市青山區新溝橋小學校長劉始安說。
創新不僅僅在線下。平台還推出線上知識競賽、場館(課程)熱度榜單、“雲上趣味課堂”等產品,並設置線上排名,展示“打卡”榜單,用寓教於樂的方式鼓勵青少年完成“線上打卡+線下實踐”任務。“我們還將引導更多優質教育基地、思政課程入駐平台,推出更豐富多樣的線上線下教育產品。”該平台有關負責人表示。
從場館到校園,從線下到雲端,從實踐體驗到心靈共鳴,“百校千館”為青少年國防教育鋪展出更大作為空間。一位家長在一則參觀紅色場館新聞的評論區寫道:“周末帶孩子逛館接受國防教育,已成為家庭新傳統。這對孩子來說,也是課堂外的一種成長。”(陳一琛 記者 何武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