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做“人民的勤務員”

延安時期,身為陝甘寧邊區政府主席的林伯渠強調:“我們各級政權的負責人員,都是廣大人民的勤務員,不是高居在上的官僚。”他要求政府工作人員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階級覺悟”,要從最大多數群眾的最高利益來決定工作的政策和策略。王震同志曾由衷地說:“事實上,我們在政權工作中,許多為人民服務的優良傳統,都同當年林伯渠同志所傾注的心血、所樹立的風范分不開的。”
林伯渠以做“人民的勤務員”為榮,經常深入基層走家串戶,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困難,被譽為“革命先鋒一老牛”。特別是延安大生產運動中,他親自開荒種地、鋤草澆水,還帶頭制訂了個人生產節約計劃:戒絕吸外來紙煙,當年的棉衣、單衣、襯衣、鞋襪、被單、手巾、肥皂,完全不要國家供給,等等。他曾賦詩自勉:“待客開水不裝煙,領得衣被用三年……”
這份生產節約計劃,讓一位外國記者深受感動。他懷著好奇和敬仰的心情採訪了林伯渠。當他親眼看到林伯渠種的菜園和縫縫補補的衣被時,心悅誠服。他激動地說:“我在陝北這塊土地上,看到了中國的光明和希望!”
林伯渠始終堅持情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是全黨嚴於律己、廉潔奉公的楷模。紅軍長征途中,林伯渠擔任紅軍總供給部部長兼沒收征發委員會主任。經手的財物很多,但他毫厘不沾,並“約法三章”:一切繳獲要歸公﹔該分配給群眾的分配給群眾,該分配給部隊的分配給部隊,個人不能私拿私分半點物品﹔不准吃土豪家的東西,也不能在土豪家煮東西吃。
新中國成立后,林伯渠不管擔任什麼領導職務,始終懷德自重、潔身自好。1958年10月,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林伯渠代表黨中央、中央人民政府赴銀川祝賀。有關部門專門用當地特產的羊毛加工了質量上乘的毛毯,贈送給各位代表。林伯渠得知后,嚴肅地批評說:“不許送禮,這是中央的規定。我們要守紀律,給每位代表贈送的毛毯要馬上收回。”
“人人爭識林老頭,親切有如家人父。燈前細談幾件事,米面油鹽棉花布。”這是林伯渠始終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的生動寫照。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無論時代如何發展,形勢怎麼變化,我們都應像林伯渠那樣,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為民辦事、為民造福作為最重要的政績,以愛民為民的實際行動贏得人民群眾的真心擁護。(羅瑞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