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海軍航空兵某師探索集約化組訓路子——

“動態清單”提升訓練效費比

2025年06月14日09:43 | 來源:中國軍網
小字號

“單位飛行時間內完成的訓練課目增多,訓練效益整體上升了!”

初夏時節,海軍航空兵某師訓練部門梳理近半年的飛行數據,得出的結論讓大家很是欣喜。

該師戰機前艙飛行員來自某飛行團,后艙戰勤人員隸屬某勤務大隊,兩者分屬不同建制單位。聯合組訓之初,前后艙人員的訓練進度接近,雙方配合比較順暢。隨著實戰化訓練逐步推進,他們發現,受編制體制不同、課目難度各異等因素影響,兩個單位在訓練課目設置、指標分配及人員培養進度等方面都存在差異,制訂飛行訓練計劃時經常出現進度不匹配的情況。

“每到年底,這一問題會變得更為突出:因部分課目訓練難度大、進度慢,后艙人員往往需要補訓,但此時前艙飛行員已完成年度訓練指標,不得不額外增加飛行架次保障后艙人員訓練。”該師領導介紹,這種“單課目、單架次”的組訓模式,降低了訓練整體效費比。

為此,該師黨委研究提出“年初提前規劃、年中靈活調整、年末科學統籌”的集約化組訓思路。在該師訓練部門指導下,某飛行團與某勤務大隊聯合成立訓練統籌小組,結合年度任務清單、人員能力評估結果和駐地氣象條件,逐月細化融合訓練計劃。同時,建立訓練“動態清單”,將人員流動、裝備狀態等變量納入計劃調整范圍,確保訓練進度與能力生成相匹配。

“集約化組訓不是簡單的課目疊加,而是在全周期動態優化中實現資源精准配置。”該師訓練科張科長介紹,為實現這一目標,他們探索建立“三色預警”機制:年中階段,將進度正常的課目標為藍色,按計劃繼續推進﹔將存在延遲風險的課目標為黃色,由機關負責修訂完善訓練計劃﹔將進度較為滯后的課目標為紅色,組織跨單位補差訓練,盡快趕上訓練進度。

前不久,由於后艙數名戰勤人員出差等原因,多項課目訓練進度滯后。統籌小組立即協調修訂訓練計劃,讓已完成本場訓練的前艙飛行員增加場外訓練課目,同時讓進度滯后的后艙戰勤人員組成“補訓機組”,並安排一名下一步將外出參加學習培訓的空中指揮長帶訓,利用任務間隙開展專攻精練,僅用兩周便補齊進度缺口,空中指揮長的訓練課目指標也得以提前完成。

該師領導介紹,針對部隊常年多地執行任務的實際,他們依托任務達成訓練目標。前不久,某機組計劃外出執行持續數月的戰備巡邏任務。統籌小組分析數據發現,該機組前艙飛行員未完成本場訓練課目指標,而后艙戰勤人員也有部分協同訓練課目待訓。

經統籌協調,任務機組科學調整力量編成,安排本場訓練課目完成進度靠前的飛行員與需要補訓的后艙人員搭配,利用任務航線開展實戰化協同訓練。執行任務期間,飛行員完成了場外訓練課目,后艙戰勤人員通過任務飛行,不僅完成了協同訓練課目,還積累了海上目標識別、多平台信息融合等“進階”經驗。一名空中雷達師說:“以前完成這些訓練指標要飛不少架次,現在利用任務時機一體融合訓,難題迎刃而解。”

“任務架次也是訓練架次,關鍵要讓每一架次飛行都產生耦合效應。”該師領導算了一筆賬:以往專門組織一次某項課目訓練消耗的時間,如今通過嵌入戰備巡邏任務,可同步完成多個課目,訓練效費比大幅提升。為推廣這一經驗,他們建立“任務—課目”匹配數據庫,將各類演訓任務與所有訓練課目逐一關聯,探索形成“一有任務即出方案”的快速響應機制。

該師領導介紹,今年以來,通過集約化組訓,“單課目、單架次”飛行比例較以往大幅減少,飛行時間利用率有效提升。這種“一盤棋”思維,既節約了訓練資源,也重塑了官兵的訓練理念。

一次跨晝夜飛行訓練,組織地面協同時,飛行員遲道恆發現后艙戰友有一項訓練課目進度滯后,主動提出調整飛行方案:“可延長低空飛行時間,為后艙創造復雜電磁環境,以便完成相關課目訓練。”越來越強的協作意識,讓飛行訓練從“各自為戰”轉向“互為支撐”。

對此,該師某團一名領導在飛行講評時表示:“現代戰爭是體系與體系的對抗,平時訓練也要強化體系融合理念。隻有打破單位壁壘、貫通訓練鏈路,才能讓每一架次都飛出最大效益。”(傅琳、解放軍報特約記者傅金泉)

(責編:代曉靈、劉圓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