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空軍場站的保障之變


天陰沉沉的,淅淅瀝瀝下起小雨。不過,這並沒有影響正在進行的飛行訓練。一架架戰機從某機場呼嘯升空,向著預定訓練空域飛去。
塔台上,根據下一架次飛機著陸時間,南部戰區空軍某場站劉參謀迅速指揮地面保障車輛到達預定位置。
飛機著陸后,充、填、加、挂……地面保障人員有序展開作業,為戰機再次出動做好准備。
夜晚,所有飛行訓練順利完成。劉參謀面前那排此起彼伏響起的電話,終於恢復了安靜。
對講機裡,駐訓部隊機務人員和場站后勤保障人員密集的呼叫和應答聲,也逐漸減少。向最后一組場站保障人員道了一聲“辛苦”后,劉參謀緊繃的神經稍微放鬆下來。
這一天,對場站官兵來說,是忙碌的一天,也是具有特殊意義的一天:在此次訓練中,他們為所有駐訓部隊提供“零伴隨”保障,並圓滿完成能力驗証。
打仗就是打后勤。近年來,該場站戰訓任務逐漸增多,大批量參訓單位進駐成為常態。他們在上級機關的幫帶下,適應新的功能定位,向戰為戰、迎難而上,積極探索新的保障模式,在“零伴隨”保障之路上邁出先行先試的腳步,形成一套自己的做法。
觀念之變
不能算自己的小賬,要算戰斗力的大賬
“大油車,請到3號坪1號位加油。”收到駐訓部隊機務人員呼叫,該場站中士張翔正准備出發時,對講機裡又響起本場機務人員熟悉的呼叫聲。
作為牽引加油保障小組的負責人,張翔出發為駐訓部隊加油的同時,安排另外一名駕駛員前往保障本場機務人員。
“現在,保障任務是‘一盤棋’,不分‘他們’‘我們’,隻有任務優先。”張翔說,“剛開始,還真不習慣。還沒有實行‘零伴隨’保障時,外單位來駐訓,都是自己帶駕駛員和保障車輛﹔現在,我們必須同時保障駐訓部隊和本場部隊,任務量大大增加。”
從保障“一家”到保障“大家”,場站官兵的思想迎來一波沖擊。
觀念被碰撞的不僅有本場官兵。“求人不如求己”是一種普遍心理——必須“零伴隨”嗎?真的不能多帶幾個人?與駐訓部隊對接時,場站吳參謀也會常常遇到兄弟部隊參謀“討價還價”。
“有的部隊會想方設法多帶人。”對此,吳參謀表示,駐訓部隊自己帶人來,可以很大程度上減輕場站的保障壓力。但是,如此一來,又退回以前“各自為戰”的狀態了。
與駐訓部隊官兵深入接觸后,吳參謀學會了換位思考:“面對新的保障模式,駐訓部隊有擔心很正常。這時候,我們場站的保障實力最具說服力。”
保障模式的重塑,首先是思維觀念的重塑。“身處新的作戰體系,隻有重新審視戰場定位,重塑能力素質,才能適應瞬息萬變的未來戰場。”場站領導介紹了當時下定決心開展“零伴隨”保障的初衷。
那是一場歷時2年多的攻堅之戰——
到兄弟部隊和民航機場考察調研,取長補短﹔開展“一專多能”學習,大力推進能力儲備﹔引入信息化建設成果,優化保障流程,提高保障效率﹔定期開展研討,官兵就如何實現“零伴隨”保障,結合工作實際談思考認識……
行不行,嘴上說了不算,還得實際檢驗。從去年開始,場站領導決定,先針對少部分駐訓部隊實施“零伴隨”保障,進行能力驗証。
摸清本單位底數,探明保障缺口在哪裡﹔對接進駐部隊,明確要給他們提供什麼﹔與上級協調,算清需要申請預置多少資源……場站飛行保障室幾名參謀針對“零伴隨”保障的可行性,形成一套方案。
那段時間,吳參謀腦子裡全是保障方案裡那些數據。“我就不信自己測算不清楚、論証不明白!”記不清多少個夜晚,吳參謀和戰友們為了一個個細節通宵達旦地加班。
為給駐訓部隊提供更及時高效的保障,剛開始,場站成立18個服務保障小組,后來又增至21個。
不分時間、不分單位、不分你我,保障好駐訓部隊的“第一頓飯”“第一次過夜”“第一場次飛行”,成為場站全體官兵的共識。
“零伴隨”保障一經試行,收到不少駐訓部隊的好評。場站官兵的自信也上來了:一定要讓兄弟部隊看看我們的保障水平!
“駐訓部隊帶的人員和物資少了,我們的保障任務更多了,但航空兵部隊機動作戰能力得到了整體提升。圍繞‘零伴隨’做‘加減法’,就不能算自己的小賬,要算戰斗力的大賬。”該場站一名領導告訴記者,這場訓練結束后,他們還要在更大規模的演訓任務中驗証場站“零伴隨”保障能力,探索形成一套更為科學完善的保障流程。
標准之變
打破“低效循環”,創新精細化管理理念和流程
一大早,場站充氣站站長吳彬就給今天出車的保障人員每人發放了一張任務操作卡。
記者看到,操作卡上,根據當日保障任務列出了詳細的工作程序和注意事項。
“以前大家還嫌持卡操作麻煩,覺得拿個保障本出車就行了。幾次事例教訓之后,現在持卡操作已成為習慣。”吳彬對記者說。
任務量越大、責任越大,越需要標准化。推行“零伴隨”保障,場站各專業團隊長期高負荷運轉,對官兵的體力、精力都是考驗。
“新老人員交替更迭,保障經驗不足,帶來一定隱患﹔裝備設備連續運轉,維護保障不及時,會導致故障率較高……這些都要求我們必須改變粗放式的保障模式,進行規范管理。”場站羅參謀向記者細數了精細化管理的必要性。
為了解決錯誤操作、忘記流程、遺漏工作等問題,場站推行“卡片+”工作模式。他們還研發“飛行保障輔助決策系統”,將場站各專業的制度規范、各崗位的流程標准、各場景的工作內容都納入該系統。官兵上崗前,一鍵輸入任務場景,就可打印出一張任務操作卡。持卡操作,有效規范了保障流程。
去年,場站還成立了一個新部門—輪式裝備統修維護中心。以前,駐訓部隊要修理車輛,都是各管各的。“零伴隨”保障后,場站不僅提供車輛保障,還要承擔所有型號車輛維修保障任務。輪式裝備統修維護中心成立后,建立起24小時值班搶修制度,可隨時解決車輛突發故障。
在重塑保障模式的道路上,有時需要做“加法”,有時則需要做“減法”。
在場站航材倉庫,記者看到搬運機器人正在根據系統指令,完成航空裝備器材進出倉工作。“以前,航材收發、倉庫擺放、出庫、登記等都需要人力完成。現在收發航材再也不用滿倉庫跑,隻需在收發區動動手指就能完成。”航材倉庫保管員李海洋說。
前期,場站通過深入調研、咨詢廠家,最終決定借鑒民航的有益管理辦法,建立倉儲信息化管理系統。同時,他們引入搬運機器人和電動作業車,倉庫保障實現智能化。
“隨著保障任務成倍增加,傳統的航材收發模式已經無法滿足大規模、多機種的保障需求。”場站航材股簡助理介紹,“智能化倉庫投入使用后,降低了人力成本,提高了存儲效率,還可以實時查看庫存使用率,控制倉儲溫度濕度,大幅提高了航空裝備器材管理效能。”
“保障模式變了,以前那種‘飛機一響、全員進場’的方式,顯然已經不合時宜,人員力量也不允許。”場站領導介紹,“下一步,我們要深化信息化建設成果,為戰斗力提升賦能增效。”
向外延伸,也要向內突破。結合工作實際,場站官兵積極自主創新,一個個小發明、小創新為簡化場站保障流程、提升保障效能發揮了重要作用。
天氣預報情況提醒軟件,提升了預報工作的時效性﹔庫門制動裝置改造,便於機堡庫門搶修,提高了維修效率﹔機場道面全生命周期數據平台,實現了道面精准維護……
如今,該場站官兵自主研發的多項創新改造成果,已經投入使用。其中,2項被上級評為優秀研究成果,6項被空軍推廣使用,多名官兵因創新成果突出獲表彰獎勵。
打破“低效循環”,創新精細化管理理念和流程,該場站逐步形成了自身的“品牌”標准。
能力之變
深挖單兵潛力,鍛造“一專多能”保障人才方陣
開著大巴車送飛行員進場后,二級上士楊通又坐進電源車,給戰機充電。遇上人手緊缺,他還會開上油車,去給戰機加油。
利用不同車型使用的“時間差”,一人開多種型號的車,隨叫隨到,是楊通和戰友們的工作狀態,也是戰位要求。
面對保障任務繁重、人手緊缺的實際,該場站向內深挖單兵潛力,注重人才梯隊培養。他們開展“全機型”“全彈型”“全傘型”保障骨干訓練,儲備了一大批適應場站“零伴隨”保障的人才。
“現在,任務追著我們跑。不會,就要趕緊學﹔學了,就要馬上用。”楊通原本是個慢性子的人,趕上場站這兩年的新變化,他逼著自己快跑起來,學出一身本領。
剛入伍時,楊通干的是充電專業。后來,場站提倡“一專多能”學習,他又學會了電源、空調、油泵等專業。最近,他正在學習為戰機充氧充氮。“不逼一逼自己,還真不知道自己有多大潛力。”他感慨地說。
運行模式之變、戰訓任務之變,亟待場站官兵盡快實現能力升級。隨著“零伴隨”保障模式運行,場站對“一專多能”人才的需求比以往更加迫切。如今,“不會開車和做飯的車輛修理工不是優秀的保管員”,成為場站官兵中一句頗為流行的順口溜。
巨大的連續轟鳴聲中,一架架戰機依次降落。機尾處,阻力傘瞬間彈出,傘花在風中綻放。早在一旁等候的保傘員追上去,將地上的傘衣、傘繩拉到跑道邊緣,快速整理。
這些阻力傘會被運到哪裡?記者跟著裝滿阻力傘的車來到傘房。傘房裡,幾名保傘員正將阻力傘快速折疊、裝包。
“零伴隨”保障后,平時不被大家關注的傘房裡也悄然發生變化。保傘員胡子明回憶起幾年前的場景:“以前,各單位來駐訓都要自己帶保傘員,各疊各的傘。那時候,整個傘房坐滿了各單位的保傘員。”
現在,駐訓部隊所用阻力傘全都由場站官兵負責。他們要及時撿傘、后送、包傘,然后送至機務人員手中,保障各部隊飛行計劃順利進行。
保障機型增多、任務頻次加大后,最大的問題是保傘員人手不足。於是,場站安排經過“一專多能”培訓的航材倉庫保管員也加入撿傘隊伍。
熟能生巧,熟也能生智。胡子明和戰友們一邊提高包傘速度,一邊琢磨如何改進包傘手法、優化疊傘步驟。
“到我們場站駐訓的同行,都覺得我們的工作量簡直不可想象。”胡子明笑著介紹,經他們優化后的疊傘手法已經推廣到全軍。
如今,場站的工作更忙更累了,連隊戰士的留隊意願是否會因此受到影響呢?充氣站站長吳彬告訴記者,這幾年想要留隊的戰友越來越多,每年都要通過激烈的競爭,優中選優。
“任務越多,學到的東西也越多。忙,是為了能力的重塑、戰斗力的提升,大家勁頭更足了。”吳彬說。
吳彬還記得,自己多年前剛入伍時,整個場站隻保障一種機型。后來,他們保障的機型增加到四五種。如今,他學得一身技能的同時,也在工作中目睹了各型戰機的風採。
當戰機加力沖上雲霄的一瞬間,吳彬總會激動不已。想到那些戰機升空背后,有自己和戰友們的奮力托舉,他覺得非常自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