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老三樣”到“新考題”
——第77集團軍某旅提高對抗訓練質效的一段經歷


清晨的大西北,暖風卷著沙塵,刮過第77集團軍某旅訓練場,某地空導彈連正嚴陣以待。
突然,刺耳的防空警報撕裂了這裡的寧靜。隨著“敵機”編隊低空突進,一場對抗訓練驟然打響。
“目標消失!”雷達剛捕獲目標,突遭強電磁干擾。幾乎同時,“化學沾染”警報拉響,小股“敵人”趁亂展開偷襲……多種特情接踵而至,連長何曦帶領官兵沉著應對,最終指揮火力單元實施精准抗擊。
“打出這套‘組合拳’,就是倒逼部隊在各種危局險局中錘煉提升應急處置能力。”導調組組長王剛一邊緊盯戰場態勢,一邊介紹,這種多域復合、連環嵌套的特情設計,正是旅黨委近年來引導官兵強化打仗意識、提高實戰本領的積極探索。
王剛介紹,曾幾何時,“裝備故障”“通信中斷”“通過‘染毒’地帶”一度成為特情設置的“老三樣”。久而久之,對何時何地出現何種特情,官兵都了如指掌,處置起來也不費勁,大大降低了對抗難度。
更嚴重的是,一些官兵由此養成了慣性思維,想當然地認為:真實戰場無非就是這樣。
有一次,在對抗訓練第一階段,導調組給出了“某型裝備發生故障”的特情,參訓連隊按預案很快完成了處置﹔進入第二階段,導調組臨時設計了一道“隱形考題”:在紅方防空導彈連全力攔截模擬空中目標的關鍵時刻,同步釋放高強度、多頻段電磁壓制信號。該連雷達瞬間“雪花”滿屏,目標信號瞬間消失。
然而此時,官兵們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嚴防對方的“硬摧毀”上,對電磁“軟殺傷”反應遲鈍,未能及時採取反制措施。靶機被擊落后,防空體系卻在“敵”持續干擾下陷入“癱瘓”。
連隊應對特情“老三樣”綽綽有余,可情況一變便露馬腳、“掉鏈子”,這怎麼能行?
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該旅訓練部門開始嘗試作出改變,在對抗訓練中增設新特情。由於對強度、時機和各要素間的關聯性把握不准,時間一長,這些新特情逐漸被固化下來,又成為新版“老三樣”,官兵們很快摸清了套路,之前存在的問題仍然沒有得到解決。
“兵無常勢,水無常形。在未來戰場上,唯一不變的可能就是變!”議戰議訓會上,該旅黨委一班人要求機關進一步改進對抗訓練組織方式,特別在特情設置上,要突出“挑戰性”和“陌生感”,充分預想將來打仗可能遇到的各種情況。
為構設更加逼真的實戰環境和條件,他們著眼現代戰爭特點,結合使命任務和裝備實際,對現有的“特情庫”進行了擴容,新增電磁壓制、智能干擾與誘騙、網絡攻擊、極限通信、后勤供應鏈切斷等數十種特情,並分別制訂了應對處置方案。
同時,在對抗訓練過程中,他們一改以往的單一特情導調模式,對不同特情進行交叉組合,提高應對處置難度。不僅如此,導調員還可以根據戰場態勢和部隊表現,臨時設置“特情庫”外的特情或改變特情原有條件,讓“出乎官兵意料”成為常態。
特情“換題”、導調“變臉”,如平湖投石,在該旅官兵心裡激起層層波瀾,一場針對不實戰法訓法的反思整改深入展開。
“那次的教訓,讓我們徹底明白,隻會熟練使用武器遠遠不夠,還要學會研判戰場態勢,料敵於先、制敵於前,提升識局、謀局、控局、破局能力!”何曦告訴記者,那場對抗訓練結束后,他們專門把復雜電磁環境下裝備操作、應急情況處置、指揮通信搶修等內容,納入重點訓練課目,定期與經常擔任“藍軍”的兄弟連隊進行戰法探討。
深夜,該旅作訓科辦公室燈火通明,王剛正和幾名參謀圍坐在電子沙盤前,研究下一次防空對抗訓練應該加入哪些特情。“把特情設得難一些、活一些,部隊就能離實戰更近一些。”王剛坦言,未來戰場陌生復雜、瞬息萬變,導調員不可能窮盡所有情況。最重要的是通過這種方式,引領和倒逼官兵主動思戰謀戰研戰,心無旁騖、全力以赴把打仗本領練過硬。
親歷者說
莫讓特情成“常情”
■何 曦
算起來,我在訓練場上摸爬滾打也有很多年了。其間,我經歷過很多的特情,真切感受到了我軍實戰化訓練的強勁脈動。
在過去,處置特情對我們來說,可謂“手拿把掐”:裝備故障,派出骨干及時修理﹔地域“染毒”,立刻穿戴裝備做好防護﹔通信中斷,馬上啟用備用方案。那時,導調組打的幾乎是“明牌”,官兵處置起來輕車熟路。
后來,“老三樣”有了新變化,加入了一些新情況,但處置流程大差不差,每次訓練就像抽考題,對照不同情況給出相應方案即可。
特情不“特”成“常情”,就背離了設置的本意。直到那次對抗訓練,一記“悶棍”將我徹底打醒。當時,全連全力以赴,成功攔截目標,大家剛想歡呼,導調組的裁決像一盆冷水“澆”了下來——任務失敗,紅方判負。為什麼?就因為導調組在我們實施攔截的關鍵時刻,悄然出了一道新考題——電磁壓制。而我們對此毫無思想准備,導致應對失措,將己方置於被動境地。
這個結果,引起全連官兵的反思:打仗不會按照“劇本”走,敵人更不會提前打招呼。后來幾次訓練,導調組像是換了一班人,給出的特情,真的非常“刁鑽”,甚至還打出了“組合拳”,再無規律可循。
這倒逼我們作出改變,連隊訓練隨之有了大調整:以前練得最多的就是精准攔截,如今復雜電磁環境下的裝備操作、通信頻率轉換、抗干擾訓練等成了“必修課”。我們還主動與電子對抗連“結對子”,一起練協同、練對抗……
說實話,現在連隊官兵的訓練壓力較以前大了不少,那種不知道下一秒會冒出什麼新特情的緊張感,真實地包圍著每個人。但我們清楚,正是各種不按套路出牌的新特情,像一塊塊磨刀石,砥礪官兵提升實戰本領。以前處置特情像在走流程,如今更像在打仗——沒有標准答案,有的只是臨機決斷、快速應變。
從“老三樣”到“新考題”,變的是難度和不確定性,不變的是我們向實戰靠攏、向打贏邁進的決心。訓練場上每一次“出乎意料”的導調,都在提醒我們:真正的勝利,屬於未雨綢繆、制敵於先的軍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