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記者探訪沈陽聯勤保障中心某倉庫無人智能設備監控台——

智能巡邏:密林深處“千裡眼”

王海濤  陶佳鵬  本報特約記者  汪學潮
2025年08月12日09:13 | 來源:解放軍報222
小字號

盛夏午后,驕陽似火,記者跟隨沈陽聯勤保障中心某倉庫無人智能設備監控台哨兵執行巡邏任務。

踏上巡邏路,記者瞬間被熱浪包裹:庫區四周山高林密,形成一個天然窪地,潮熱的空氣匯聚於此。烈日照射在皮膚上,有種針扎般的刺痛感,沒走多遠,記者身上的迷彩服便被汗水浸透,貼在身上黏糊糊的。

一路巡邏,“防火即打仗”“向科技要戰斗力”等標語,不時出現在路邊石頭或指示牌上。由於常年累積,道路兩側地面覆蓋著一層厚厚的落葉,烈日炙烤下,落葉干枯發黃,輕輕一碰就碎成粉末。

“盛夏,如果遇到雷擊閃電或零星煙火,這些落葉很容易被點燃。”該倉庫一名領導告訴記者,倉庫主要擔負油料彈藥等物資的存儲保管任務,對官兵來說,火情就是最大的“敵情”。尤其是三伏時節,官兵更是時刻繃緊“防火弦”。“以往,我們一到夏天就會增加巡邏頻次,24小時都處在備戰狀態,大家不是‘正在巡邏’,就是‘正在准備巡邏’。”他說。

一次,該倉庫駐地附近村民“燒荒”,濃煙被大風刮進庫區。巡邏哨兵發現后,開始以為庫區發生火災,一邊向上級報告,一邊緊急出動准備“滅火”。官兵馬不停蹄、翻山越嶺,趕到現場一看,才發現是虛驚一場。記者了解到,為了確保庫區安全,官兵幾十年如一日,始終保持“逢煙必追、逢夏加巡”傳統,哪怕再細微的疑似風險,官兵也會毫不猶豫立刻前出查探。“不怕一萬,就怕萬一,再苦再累也要把所有風險降到最低。”官兵說,隻有這樣,心裡才能踏實。

如今情況大不相同。哨兵田淇華告訴記者,近年來,倉庫黨委向科技要保障力,引入了集火情監控預警、智能周界報警等功能於一體的智能監控系統,實現“全時監管、全域指揮、全程協同”。

一個夏夜,該倉庫駐地附近一戶農家房屋外的柴垛意外著火,著火點很快被智能監控系統精准鎖定。哨兵通過系統確認出現火情后,立即向倉庫指揮室報告。倉庫指揮室一邊通知村委會,一邊緊急派出消防車和滅火分隊前出協助處置火情。

“一旦庫區出現煙霧、火情或不明人員闖入等異常情況,系統就會通過具備紅外熱成像功能的高清監控探頭鎖定目標、精准定位、引導處置。”該倉庫領導告訴記者,智能監控系統如同哨兵的“千裡眼”“順風耳”,讓哨兵們看得更遠、聽得更清,執勤效率大幅提升。

嘗到“科技賦能”甜頭后,這兩年,在上級機關的支持下,該倉庫配套引入了巡檢機器人、無人機、智能機器狗等高科技設備,智能監控系統覆蓋領域更廣、反應速度更快,一旦接到預警信號,官兵可隨時指揮調度無人機、巡檢機器人等“智能哨兵”前出查探情況、開展緊急處置,為機動分隊處置特情爭取寶貴時間。

作為該倉庫首個取得智能監控系統操作專業資質的哨兵,田淇華對系統的使用感觸頗深。該系統升級不久,為檢驗系統功能和應急分隊處置特情能力,上級安排兩名官兵扮成“不法分子”,操縱微型無人機企圖潛入庫區。沒想到,微型無人機剛飛到庫區邊緣,就被智能監控系統鎖定並立即報警。

“那就是倉庫的無人智能設備監控台,也是我指揮‘智能哨兵’執勤的哨位。”記者順著田淇華手指的方向看去,發現一座迷彩涂裝的小房子在叢林深處若隱若現。

走進房間,田淇華給記者現場演示了這套系統的功能。隻見他輕點鼠標,逐個放大監控窗口查看庫區情況。大屏幕上,庫區重要洞口、路段和目標的實時圖像清晰可見。正在執行巡邏任務的機器人實時傳回巡查畫面,在田淇華操作下,機器人還能改變攝像頭方向、調整巡邏路線、近距離查証風險點位。

“烈日下巡邏,機器人會不會因為過熱而‘罷工’?”面對記者詢問,田淇華自信回答,廠家根據官兵夏天巡邏經驗,對這款機器人進行了專門優化,烈日下,即便溫度超過50攝氏度,它也能正常工作。不僅如此,這款機器人具備自動報警功能,一旦檢測到過熱風險,監控台就會根據機器人發回的定位,立即安排人員前出處理。

說話間,系統突然彈窗報警。田淇華點開發現,3名地方人員進入智能監控系統的“防控識別區”。畫面中,他們拿出工具正准備野炊。為防止野炊引發山火殃及庫區安全,田淇華立即給正在自主巡邏的室外巡檢機器人發出“勸離”指令。收到指令,機器人隨即趕往目標地域,向地方人員發出語音提醒,成功將其勸離。

“倉庫哨兵不僅要防火,還要防人員誤入、防破壞偷拍,任務十分繁重。哨兵依托智能監控系統遠程遙控機器人展開巡邏,不僅大幅減輕巡邏壓力,還有效消除以往人力難以觸及的巡邏盲區。”田淇華告訴記者,“智能哨兵”解放了哨兵的雙腳,大家將節省出來的時間用於探索改進巡邏方式,開展夏季人機協同訓練、夜間查証可疑目標等多個課題研究,哨兵發現和處置特情能力穩步提升。

“方寸之間指揮‘智能哨兵’,我們守好庫區的底氣更足了。”田淇華說。

深山吹來“科技風”

■汪學潮

推開倉庫無人智能設備監控台那道厚重鐵門前,記者以為自己將要體驗的是哨兵炎夏執勤之苦。走進監控台才知道,新時代哨兵已不僅僅是緊握鋼槍、站崗放哨,深山裡早已吹來了“科技風”。強烈的今昔對比,讓記者不禁感慨萬千。

採訪期間,記者踩著哨兵曾用雙腳丈量過無數次的山脊,腦海裡卻不斷回放剛在監控台裡看到的畫面——紅外探頭把偌大的庫區“折疊”到一塊屏上,任何一點溫度異常都會以紅色脈沖的方式提醒。那一刻,我為那些曾一次次飛奔上山隻為確認“一縷煙”的戰士感到高興:他們不用被“狼來了”的虛驚牽著跑了。

智能周界報警系統,可根據需要自主劃定“防控識別區”,既防止誤報虛報,也為處置特情留足反應時間﹔巡檢機器人,不僅可按預定路線和點位自主巡邏執勤,還具備紅外夜視、熱成像和實時傳輸功能,甚至可以自主回營、自主充電﹔無人機,不僅可用於滅火,還能處置不明身份人員或無人飛行器……科技的力量,讓曾經遙不可及的管控手段變成現實。

走出庫區,回望山巔,那一刻,記者回想起“智能哨兵”執勤處突的一幕幕場景,更加強烈感受到“科技是核心戰斗力”的深刻內涵。

“老山溝”有了新技能

■沈陽聯勤保障中心某倉庫二級上士 田淇華

作為在深山裡巡邏了10多年的“老山溝”,我第一次走上監控台哨位,手中鋼槍換成鼠標,心裡卻沒有一絲輕鬆。因為崗前培訓時,裝備廠家帶教老師告訴我:“隻有熟練掌握帶好‘智能哨兵’的本領,它們才會‘聽’你指揮!”

第一次給無人機裝滅火彈,我嚴格按照說明書輸入重量數值,系統卻提示“超載”﹔設置自主飛行航線和懸停制約彈高度時,因沒考慮風力風向因素,無人機旋翼差點損壞……“智能哨兵”功能強大,駕馭起來卻並不容易。

灰心的時候,帶教老師安慰我:“帶‘智能哨兵’跟帶新兵一樣,不僅要充分掌握其性格特征、能力素質、優長短板和發展潛力,還要通過實踐摸索,練就科學調度它們實現體系作戰的能力!”

在帶教老師指導下,我系統學習各種無人智能設備的操作技能,掌握相關軟件設置及系統融合應用方法,逐個裝備進行實地測試。那段時間,我像帶新兵初次巡邏一樣,將巡邏路上的各種情況和參數一一錄入系統,反復進行人員身份識別訓練,讓系統能夠精准識別“自己人”和“外來人員”……經過長時間學習訓練,我與這些“智能哨兵”的“交流”變得順暢高效起來,執勤巡邏更加得心應手。

如今,我成了倉庫新兵的帶教老師,也要求他們“把無人智能設備當作你的兵”,想方設法摸清“智能哨兵”的“脾性”,熟練操作、科學指揮,齊心協力確保庫區安全。

(本報特約記者 汪學潮整理)

(責編:任佳暉、彭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