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繼往開來 接力強軍

——第78集團軍某旅從抗日烽火中汲取勝戰智慧推進創新探索實踐

2025年09月08日08:49 | 來源:解放軍報222
小字號

近日,第七十八集團軍某旅參加實兵對抗訓練,檢驗新戰法訓法。圖為炮兵分隊實彈射擊。王  旭攝

近日,第七十八集團軍某旅參加實兵對抗訓練,檢驗新戰法訓法。圖為炮兵分隊實彈射擊。王 旭攝

江橋抗戰遺址,陽光照耀著橋頭兩座小炮樓。

記者緩步走過抗戰浮雕長廊,端詳著橋上的彈痕,心裡響起《鬆花江上》的旋律——

“九一八,九一八,從那個悲慘的時候,脫離了我的家鄉,拋棄那無盡的寶藏,流浪,流浪……”

國難當頭,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軍隊,高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打敗了日本侵略者。

騁目遠眺,思緒閃回,眼前這片土地早非昨日。銘記歷史,緬懷先烈,往事並不如煙。

新時代的官兵能從當年那段歷史中汲取怎樣的勝戰智慧?他們如何沿著革命前輩開創的道路,跑好強軍接力賽?

繼往復開來,輝煌再鑄就。初秋時節,記者深入第78集團軍某旅採訪,從抗日烽火中感悟該旅的創新探索,漸漸找到了這些問題的答案。

學戰史 增智慧

研戰知戰,方能勝戰

這天,該旅某營組織紅藍對抗訓練,藍方採取隱真示假、扼控要點等手段,迅速搶佔上風,讓紅方吃了不少苦頭。

硝煙散盡,扮演“藍軍”的某連隨即組織復盤討論。分析獲勝原因時,很多官兵觀點一致:合理選擇作戰地點和時機,快速部署兵力﹔採取小群多路等形式發起突然襲擊,靈活機動作戰﹔實時掌握戰場態勢,同時阻止對方獲取有用信息,奪取主動權……

“我連在抗日戰爭時期獲得‘攻無不克’榮譽稱號,憑借的就是靈活機動的戰術。”該連連長介紹,毛澤東同志曾以抗日戰爭中的游擊戰為例指出,雖然敵強我弱,但只要能抓住敵兵力不足、異國作戰、指揮笨拙3個弱點,就能夠建立自己的主動權。

“歷史中有未來的東西,找到了,思想就永恆﹔傳承下來了,發展就永恆。這就是貫穿人民軍隊備戰打仗全過程、影響軍隊發展走向的關鍵因素——正確、科學、先進的軍事戰略思想和理論。”連長的一段話,引發記者思考。

人民軍隊發展史,也是一部軍事理論創新史。從紅軍時期的“十六字訣”、抗日戰爭時期的“持久戰”,到解放戰爭時期的“十大軍事原則”、抗美援朝戰爭時期的“你扔你的原子彈,我打我的手榴彈”,再到軍事戰略方針的不斷調整……我軍一路走來,形成了一系列獨到的戰略思想和理論,並轉化為機動靈活的戰法戰術,打贏了一場又一場戰役,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

歷史是昨天的現實,現實是明天的歷史。“要在正確戰略思想的指導下,按照新的使命任務要求,不斷開發運用新的作戰概念與戰術戰法。”該旅參謀部領導認為,面對未來戰場,必須要有這種意識和追求。

為此,該旅廣泛開展“學戰史、研戰例、議戰法”活動,各級指揮員熟讀《論持久戰》《習近平強軍思想學習綱要》等著作,深研戰史中蘊含的戰略思想、戰爭觀念、兵法謀略,人人認領研究課題。基層營連因地制宜打造學習課堂,通過“車廂故事會”“陣地講武堂”“行軍微講堂”等平台,引導官兵結合演訓任務學好軍事理論、創新戰法訓法。

研戰知戰,方能勝戰。“1941年,我旅前身部隊被授予‘鐵錘子團’光榮稱號。”在該旅組織的預任參謀集訓現場,記者看到,作訓科參謀張家闖展開戰略進攻示意圖,帶領大家復盤當年的戰斗過程:部隊首先採取麻雀戰戰術,邊打邊撤,將敵人吸引到我軍預設戰場﹔敵人進入伏擊圈后,全團指戰員躍出工事,從3個方向扑向敵軍,將其壓縮在開闊地﹔待敵人亂作一團時,再出其不意從側面實施痛擊……

鏡頭轉換,該旅“鐵錘子講堂”在塞北草原的野外駐訓場展開。“我們都是神槍手,每一顆子彈消滅一個敵人﹔我們都是飛行軍,哪怕那山高水又深……”隨著《游擊隊歌》播放完畢,某營教導員給官兵講解當年抗日根據地經常採用的戰法:敵人分兵搜山,他們設埋伏、截尾子、打掉隊,與敵周旋、擊其軟肋﹔敵人重兵“清剿”,他們伺機跳出包圍圈,避實擊虛,奔襲敵據點和后方。

從歷史中學習制勝招法,在實踐中錘煉制勝本領。學習結束,新的指令傳來,大家全副武裝立即奔赴指定地域,投入新一輪加鋼淬火。在那裡,他們把從先輩身上學到的作戰智慧,融會貫通到實戰練兵中。

研戰術 謀打贏

轉型建設,一路鏗鏘

前不久,該旅一場裝甲分隊實彈射擊考核在科爾沁草原深處展開。某營支援保障連擔負先遣偵察、破除障礙、通信組網等多項任務,官兵利用地形隱蔽機動、奇兵出擊,一舉摧毀“敵”前沿哨所,掃清雷場,並利用無人機作為中繼搭建通信網絡,為裝甲分隊開辟通路。

“連隊經歷20余次改編,但無論面對什麼新情況、新變化,我們都堅持對曾經的成功經驗進行轉化運用,從以前的軍事理論中尋找創新靈感,提高識變應變能力。”在該連榮譽室,指導員李岩指著一幅連隊轉戰略圖介紹,連隊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34年,當時隸屬於紅二十五軍,曾參加界嶺阻擊等戰斗。戰斗中,該連前身部隊因地制宜,靈活用兵,打了一個個勝仗。

歲月更迭,一脈相承。

那年,該連開啟轉型建設,列裝全新主戰裝備,涵蓋偵察、工兵、運輸、通信等4大作戰保障要素和10多個小專業,官兵全部換了崗位,全連上下感到挑戰重重、壓力劇增。

“隻有把基礎知識弄明白,把訓練要求搞清楚,把戰術原理悟透徹,才能提高訓練水平,快速形成新的戰斗力。”該連黨支部一班人著眼連隊使命任務,根據訓練大綱要求,加強情況判斷、指揮控制、特情處置訓練,具體到一個操作步驟,不僅讓官兵知道“怎麼做”,還要知道“為什麼這麼做”。當年底,連隊參加北部戰區陸軍組織的實兵對抗演訓,圓滿完成情報偵察、開辟通路、裝備搶修等多項任務,令兄弟部隊官兵刮目相看。

演訓歸來總結,旅領導從該連表現中發現,同類型分隊轉型建設還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為此,他們打破思維定式,依托某管理系統,探索體系化練兵的資源要素合理分配、動態調整和快速重組,以演訓實踐驗証作戰方案可行性、殺傷鏈路可靠性和戰法打法有效性等,不斷逼近武器裝備性能極限,提高軍事訓練質效。

“向實戰轉型、向體系轉型、向聯合轉型,既要研究昨天的戰爭,更要著眼明天的戰場,緊跟戰爭形態和作戰方式演進,不斷創新思維、創新訓法、創新管理。”該旅一名領導說,近年來,一些基層連隊把我軍在抗戰時期使用的戰法賦予新的時代內涵,結合地區局部沖突戰況予以改造優化,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次,旅隊參加實兵對抗演訓。面對“藍軍”堅固陣地,扮演“紅軍”的他們,借鑒當年新四軍的多路突擊戰術,派出5支分隊分頭並進。待其中一支突破“藍軍”外圍防線后,潛伏集結的旅主力立刻發起攻擊,向“藍軍”防御縱深地帶分割包抄,打得對方措手不及。

在此過程中,該旅幾乎所有連以上建制都被打散。佔領“藍軍”陣地后,散落的官兵就地組織防御、構筑工事,頑強抵擋“藍軍”的反沖擊。經過8個多小時的激戰,他們以微弱優勢打敗“藍軍”,成為那次演訓中首支獲勝的紅方部隊。

向聯合 促融合

識變應變,主動作為

偵察分隊放飛無人機抵近偵察,火力分隊正面吸引“敵”火力,突擊小組隱蔽接“敵”、實施突襲……近日,一場圍繞“有人+無人”“信息+火力”的全要素實戰化練兵,在該旅綜合訓練場展開。

“未來信息化戰爭中,作戰力量更加多元、作戰行動更加快捷,對作戰籌劃的精度、深度、速度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須識變應變,加強新域新質力量建設,加速形成非對稱作戰優勢。”為用好察打一體無人作戰平台,該旅主動搭建互聯互通的信息網絡,探索分散編組、小群多路等戰法訓法,借助智能輔助決策系統進行實兵推演評估,深入挖掘單車單炮和單個戰斗班組的最佳作戰效能,向“網絡+”“科技+”“無人+”要戰斗力。

這是抗戰前輩無法想象的一幕——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從科技潮頭落戶練兵備戰一線、走進官兵日常生活。該旅的武器裝備不僅早已實現“鳥槍換炮”,還進行了數字化更新換代,“鋼鐵骨”裝上了“智能芯”。“數字化營區”“數字化士兵”等從概念變成現實,部隊戰斗力空前提升。

這是抗戰前輩無比欣慰的場景——近年來,該旅主動融入聯合作戰體系,與空軍某部探索建立訓練協作機制,統籌資源科學配置、互相查找不足,創新空地戰法訓法10余套﹔與軍隊院校開展聯教聯訓活動,建立經驗成果同享、教學訓練同頻、人才管理同步的互通機制﹔常態開展軍兵種互為條件訓練、體系對抗訓練、指揮融合訓練,在一次次近似實戰的淬火中鍛造“合成鐵拳”。

這是令人倍感振奮的變化——聯演聯訓中,該旅與某陸航旅、空軍某部一道,進一步打通情報鏈、指控鏈、火力鏈,將重型、輕型、空突、山地、兩棲等力量合成化模塊化編組、一體聯動,實現了作戰指揮多源感知、作戰要素高度融合、作戰空間多維拓展……

一次,該旅參加陸軍合成部隊演訓模式規范化集訓,因“敵”電磁干擾,其所屬兩個分隊暫時失聯。他們迅速啟動抗干擾預案,更換通信頻率,釋放佯動信號,及時進行反制。為奪回戰場主動權,他們直接呼叫遠程火力對“敵”交通節點、通信節點等重要目標實施精確打擊,組織機降、特戰等精銳力量“直搗黃龍”。

“抗日戰爭中,我軍武器裝備落后,仍能在極端困難條件下戰勝敵人。”該旅領導說,“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本質在於揚長避短、掌握主動,這是我軍作戰思想的靈魂和精髓,任何時候都不能忘、不能丟。

抗戰烽火早已遠去,創新之光永遠閃耀。連日來,記者一路追尋感到,當年的“土八路”不“土”、新四軍很“新”。正如該旅領導所言,軍事領域是最具創新活力的領域,也是競爭最為激烈的領域,誰挺立潮頭、搶佔前沿,誰就有能力立於不敗之地。他們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充分發揮全體官兵的聰明才智,繼續大膽創新、全面創新,不斷提升打贏能力,確保黨和人民一聲令下,有效履行使命任務。(鐵彥男、金雅蘭、牛輝)

(責編:彭曉玲、彭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